導讀:如同微信公眾號有秀米、135等圖文編輯軟體一樣,抖音、快手、B站上各種炫酷的視頻,也離不開視頻剪輯軟體。抖音的剪映APP、快手的快影APP、B站的必剪APP等視頻剪輯軟體爭相推出,掀起了短視頻領域的第二戰場。三款視頻剪輯軟體,各有什麼特點?剪輯工具暗戰的背後,是怎樣的排兵布陣?本文對此展開了分析,一起來看看~
打開剪映、快影、必剪三款APP,我們看到它們的欄目設置有共通之處,主要包括:「創作剪輯、熱門模板、創作指導、互動消息、個人中心」五大類別。
其中,只有抖音的剪映APP設置了「互動消息類」的欄目,記錄官方消息以及用戶收穫的評論、粉絲、點讚三大互動數據,增加社區互動氛圍。
此外,B站的必剪APP沒有「熱門模板類」的欄目,只有素材中心,提供文字貼紙、漫畫背景、電影感濾鏡等素材。
模板的作用是,創作者可以直接套用現成視頻,替換照片(or一小段視頻)即可,簡單便捷。剪映和快影都有「熱門模板類」欄目(抖音該欄目命名為「剪同款」),目的在於降低用戶創作視頻的門檻,引起用戶跟風潮。而B站的內容大多有原創內容版權,因此不適合向大眾提供大量「抄作業」的模板。
小結:從三款APP的欄目劃分上可以看到,抖音的欄目最為豐富,從剪輯到模板到教程到互動,應有盡有。快手相比之下沒有互動版塊。而B站的欄目設計最為簡潔,沒有熱門模板與互動板塊。
如果我們將視頻剪輯APP的功能劃分為4大類:
那麼對比下來,我們可以發現,剪映與快影在大致功能上相差不大。而B站的必剪則缺少畫面調節功能,無法調節視頻畫面的亮度、對比度、飽和度等視覺效果。
這也許是個小bug,但必剪也不必具備所有專業的剪輯功能:
與抖音、快手等隨手拍的生活類短視頻不同,B站上的視頻有大量番劇介紹、遊戲解說、動漫創作、知識科普等內容,很多UP主更傾向於用專業的Premier、Eduius等視頻剪輯軟體。
PingWest品玩曾報導B站一位UP主的採訪,雖然必剪可以給用戶在移動端的創作帶來便利,但大多數原創作者還是習慣於在PC端進行後期剪輯,原因有兩個:
必剪的誕生,更多的是對於移動端剪輯的補充,與PC端形成互補。
不過,必剪增加了錄屏功能,對於錄製遊戲視頻的UP主來說很友好。在首頁上,必剪將「錄屏」與「錄音提詞」提到了與「剪輯」同樣重要的位置上。
小結:剪映與快影在功能上相對完善,從基礎剪輯到深度加工,從畫面調節到音頻調節,都有覆蓋。相比之下,必剪的功能較少,尤其是缺少畫面調節功能。不過,必剪增加了錄屏功能,更注重於在音頻調節功能上的打磨,更好地滿足B站上錄製遊戲解說、番劇介紹的UP主的需求。
我們整理了三款APP在App Store上更新的所有版本及其功能,可以看到:
在剪映的版本迭代中,很多都包含了熱門模板(剪同款)的升級,包括支持特效跟拍、支持音量調節、增加熱搜推薦、增加關注tab、支持按時長和片段篩選模板等。
同時,剪映不斷優化模板推薦規則,包括新增推薦專題(比如10月你好合集、最熱復古DV模板、摳圖惡搞玩法等),以及支持標記不感興趣,提高推薦精準度。
快手的快影APP則不斷優化視頻剪輯功能,比如蒙版、關鍵幀、動畫、轉場、畫中畫等等,增加很多抖音剪映同樣擁有的功能。
而B站的必剪APP,則側重於音頻製作方面,包括音效功能、語音轉字幕、音樂踩點功能、錄音提詞功能等,滿足UP主對於二次元與遊戲等內容的配音需求。
因此,從三款APP的功能上,我們可以看出抖音、快手、B站在視頻剪輯領域的定位差異。
抖音側重於豐富熱門模板庫,鼓勵用戶跟風創作;快手做好基礎剪輯功能,降低創作門檻,鼓勵全民參與;B站則更注重於音頻功能的完善,滿足UP主需求。
從蘋果App Store排名來看:抖音的剪映位於「攝影與錄像」類第 2 名,快手的快影位居第22名,B站的必剪位居第112名,剪映的受歡迎程度遙遙領先。
從評分上來看:
事實上,快手最早開始布局視頻剪輯領域。2017年,快手註冊用戶超過7億並進駐「日活億級俱樂部」,隨即推出了官方視頻剪輯APP「快影」。
然而,直至抖音的剪映出現,快影一直發展得不溫不火。
2019年5月,抖音上線官方視頻剪輯APP「剪映」。這款軟體由深圳市臉萌科技有限公司開發,也就是開發Faceu激萌與輕顏相機的公司。字節跳動於2018年初以3億美元收購了臉萌科技。
從5月上線到8月,剪映的下載量數據也不樂觀。直到 8 月18日更新的版本中,「剪映」直接表示自己是抖音官方剪輯神器,於是單日最高下載量破 33 w。同時,從剪映直接分享到抖音的短視頻,會攜帶剪映標籤,獲得了更多曝光。
今年7月,B站攜「必剪」姍姍來遲。所以必剪在App Store上的評分人數不多。與剪映、快影不同,必剪沒有標榜自己是B站官方剪輯神器,而是定位為「年輕人都在用的剪輯神器」。
除了標榜自己是官方剪輯神器,獲得流量扶持,這三款剪輯APP的商業捆綁還包括:
a. 一鍵分享設置
剪映上的作品可一鍵分享到同為字節系的「抖音短視頻」與「西瓜視頻」。
必剪上的作品可一鍵分享到B站,同時需要填寫分區、標題、類型和標籤。
而快影更加開放,不僅可以分享到自家快手平臺,還可以分享給微信好友、朋友圈、抖音、AcFun、QQ、QQ空間。
b. 片尾聯名定版
使用這三款App剪輯的視頻,片尾會出現「剪映×抖音」、「快影×快手」的定版字樣,增加曝光機會。不過,B站的片尾並沒有類似的聯名字樣。
c. 官方話題推廣
以剪映為例,剪映在抖音上開設自己的官方帳號,擁有298w粉絲。
同時剪映發起了9個抖音話題,比如 #剪映素材分享、#10年代的最後一個冬天、#剪出我的假期vlog 等等,其中4個話題達到億級播放,可見抖音官方的強大流量推力。
此外,剪映在小紅書上也開設了官方帳號,並邀請KOL策劃剪映Vlog保姆級教程,降低用戶的學習門檻。
d. 明星流量導入
與抖音相類似,剪映也邀請了明星入駐。今年7月13日,歐陽娜娜宣布入駐剪映,成為首位「明星創作人」,創作並發布了她的第一支剪映視頻模板「反手捂嘴笑」。明星的入駐,為剪映帶來了不少流量。
為什麼抖音、快手、B站,紛紛推出剪輯APP?
我們至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思考,剪輯工具之於視頻平臺的戰略意義。
一是擴大視頻創作者的用戶量。
QuestMobile數據顯示2020年Q1短視頻總使用時長同比增量在各類App中依然穩居第一,同比增長高達80%。抖音與快手針尖對麥芒,微信發展視頻號,愛優騰開始布局中短視頻,視頻領域在上演一場沒有硝煙的戰役。
短視頻最大的阻力就是創作。而簡單易用的剪輯APP,可以調動沒有「創意能力」和「剪輯能力」的小白玩家的創作熱情,吸引更多的邊緣創作者。
短視頻平臺與剪輯軟體之間,是相互依存、彼此賦能的關係。
二是進軍豎屏短視頻領域。
抖音、快手本身就是短視頻領域的老大,但B站、愛奇藝等以橫屏長視頻為看家本領的平臺,也希望擴大產品矩陣,在短視頻領域分得一杯羹。
B站於2018年12月推出短視頻社區「輕視頻」,主打古風和ACG內容。同年全資收購二次元音頻社區貓耳FM(M站)。今年推出視頻剪輯工具「必剪」,可以說是對產品矩陣的補充。
類似的還有愛奇藝。愛奇藝今年也推出了短視頻社區「隨刻」,與愛奇藝上的內容形成長短內容生態的戰略協同。
剪映、快影、必剪,還有更多視頻剪輯工具陸續到來。但重要的不是它們彼此之間的競爭,而是背後抖音、快手、B站等巨頭在短視頻王國的互爭雄長。
視頻平臺引領的是內容消費(需求端)的精簡化,剪輯軟體引領的是內容創作(供給端)的輕量化,只有需求端與供給端相互協同發展,才能營造更加良性循環的社區生態。
Vinky,微信公眾號:叄言梁語,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省廣資深策劃經理,關注網際網路營銷領域。
本文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