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子刊:基因療法有望長期預防沙林等神經毒劑

2021-01-08 MedSci梅斯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陸軍化學防禦醫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現一次注射一種經過基因改造的病毒可保護小鼠在數月內免受沙林(sarin)和其他致命性化學戰劑(chemical warfare agent)的影響。這一發現可能不僅有助於保衛戰區的士兵和平民,而且還有助於保衛經常暴露於類似有毒物質的的農場工人。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20年1月22日的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Gene therapy delivering a paraoxonase 1 variant offers long-term prophylactic protection against nerve agents in mice」。

圖片來自CC0 Public Domain。

作為一種無色無味的化合物,沙林是一種神經毒劑,曾用於恐怖襲擊和衝突中。它也是已知化學武器中毒性最大起效最快的一種。它的作用機制是通過毒害神經系統,引發劇烈的肌肉痙攣並通過讓人的肺部癱瘓而窒息致死。神經毒劑極難治療,這是因為它們的攻擊如此之快,幾乎沒有時間給予解毒劑以阻止患者死亡。這表明對神經毒劑的理想治療需要在暴露前很久就開始採取措施保護潛在的受害者。一些酶可以尋找並降解神經毒劑。科學家們通過將一個編碼這樣的一種酶---對氧磷酶1變體IF-11(paraoxonase 1 variant IF-11, PON1-IF11)---的基因插入一種已知不會引起任何疾病的腺相關病毒8(AAV8)中進行了實驗。這些研究人員隨後將這種經過基因改造的AAV8注射到小鼠體內。論文通訊作者、美國陸軍化學防禦醫學研究所生化學家Nageswararao Chilukuri說,他們發現這種注射完全保護了這些小鼠免受八劑致死劑量的沙林和類似神經毒劑的毒害,並且這種基因療法並沒有毒副作用的跡象。這種保護作用持續了長達五個月的時間。沙林屬於一種稱為有機磷酸酯的化學物,這類化學物也可用作殺蟲劑。在未來,這些研究人員計劃在較為大型的動物(比如猴子)中測試這種經過基因改造的病毒,希望它有朝一日可能能夠幫助保護軍事和醫務人員、農場工人以及其他有暴露於有機磷酸酯危險的人。 Chilukuri說,未來的研究工作還必須證實用於這種基因療法的經過基因改造的病毒顯示出長期的安全性。(生物谷 Bioon.com)參考資料:1.Venkaiah Betapudi et al. Gene therapy delivering a paraoxonase 1 variant offers long-term prophylactic protection against nerve agents in mice.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2020, doi:10.1126/scitranslmed.aay0356.2.Genetically engineered virus protects mice against deadly effects of nerve gas and pesticides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0-01-genetically-virus-mice-deadly-effects.html

相關焦點

  • 【Science子刊】中科院聯合北大開發出延緩衰老的「基因療法​」
    ,並在此基礎上開發了可以延緩機體衰老的新型「基因療法」。儘管已有研究報導了一系列細胞衰老相關基因,但仍可能存在大量未知的衰老調控基因,且其調控衰老的具體分子機制尚不明確。此外,能否針對這些衰老調控基因發展幹預個體衰老進程的基因靶向操控手段也缺乏系統研究。
  • Science子刊:細胞自噬的黑暗面,幫助癌細胞逃脫免疫系統殺傷
    其中,免疫檢查點阻斷療法已成為當今最熱門的免疫療法之一,該療法顯著改變了目前癌症治療的格局,而PD-1/PD-L1免疫阻斷療法正是最典型的代表。雖然腫瘤免疫療法顯著改變了癌症治療格局,但由於多種原因,仍有很大一部分患者對這些療法沒有反應。因此,我們還需要進一步深入了解腫瘤細胞對T細胞殺傷敏感性的分子機制。
  • Science子刊:基於AAV病毒載體的基因療法有望治療結節性硬化症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麻省總醫院(MGH)的研究人員領導的一個團隊如今報導基因療法能夠有效地治療表達導致這種疾病的突變基因之一的小鼠。這個基因名為TSC2,編碼結節蛋白(tuberin),即一種抑制細胞生長和增殖的蛋白。當TSC2發生突變而導致細胞中缺乏結節蛋白時,細胞就會擴大和增殖,從而形成腫瘤。
  • VX神經毒劑為何如此兇險
    「VX神經毒劑確實做不到秒殺,它的發作需要時間,根據接觸途徑及個體吸收情況的不同,通常需要數十分鐘至數小時,如果慢的話也可能十幾小時以上才出現典型的症狀。」中國科學院一位從事神經毒理學研究的專家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VX神經毒劑不致命。相反VX神經毒劑是一種比沙林毒性更大的神經性毒劑,是最致命的化學武器之一。
  • VX神經毒劑為何如此兇險—新聞—科學網
    「VX神經毒劑確實做不到秒殺,它的發作需要時間,根據接觸途徑及個體吸收情況的不同,通常需要數十分鐘至數小時,如果慢的話也可能十幾小時以上才出現典型的症狀。」中國科學院一位從事神經毒理學研究的專家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VX神經毒劑不致命。相反VX神經毒劑是一種比沙林毒性更大的神經性毒劑,是最致命的化學武器之一。
  • VX神經毒劑現身 化學戰疑雲再起
    就此,輿論猜測,死者遭有毒物質襲擊,但沒人想到兇手會使用VX神經毒劑。    VX(維埃克斯)是比沙林更危險的化學物質,被《禁止化學武器公約》列入管制範疇。通過口服、吸入或皮膚接觸該物質後,中毒者會在一兩分鐘內出現瞳孔收縮,10分鐘左右因神經系統紊亂發生抽搐、麻痺與痙攣,15~20分鐘內就會因呼吸和心臟衰竭死亡。從死者遇襲後的情況看,其表現基本與VX中毒的特徵吻合。
  • Science:一項針對狗的研究提示著基因療法中使用的AAV病毒載體可能...
    2020年2月11日訊/生物谷BIOON/---正當基因療法最終似乎不負人們之所望的時候,一項研究使得人們對病毒載體存有一種持久的擔憂。許多研究工作都依賴於一種病毒載體將治療性基因導入患者體內。
  • Nature子刊:CAR-T療法治療實體瘤新發現|Nature|PAK4|母細胞瘤|黑...
    11月30日,Nature子刊Nature Cancer發表文章揭示CAR-T療法聯合PAK4抑制劑對實體腫瘤效果更佳。目前,臨床上應用CAR-T療法已在血液腫瘤中取得了足夠的成功,然而,CAR-T療法對惡性實體瘤仍然效果欠佳。
  • 我們為什麼需要基因療法
    因此,基因療法作為一種可以實現治療性蛋白的長期表達和組織特異性表達的治療方法應運而生,以實現治療傳統藥物不能治療的疾病,或大幅改善治療疾病的方式。同時,由於可以靶向異常的基因,在一些疾病中,基因療法也被看作能從根源上治癒疾病。
  • 近期基因療法研究領域重要成果!
    Science子刊:I期臨床試驗表明藥物局部誘導的IL-12基因療法有望治療復發性膠質母細胞瘤患者 doi:10.1126/scitranslmed.aaw5680 在一項新的臨床研究中,一種可誘導的腫瘤定位基因療法首次在膠質母細胞瘤患者中進行了測試。
  • VX神經毒劑及其解藥
    (資料圖)VX毒劑由英國人在1952年首先發現,是目前毒性最強的神經毒劑,10毫克的VX即可致人死亡,殺傷作用可持續幾小時至幾天。近些年來,科學家發現人血清中的丁醯膽鹼酯酶就是這種有機磷毒劑的特效解藥,只不過這種解藥在人體中存量極少,微乎其微。
  • CRISPR/Cas基因編輯療法的前景與倫理爭議
    (SCD)患者的潛在一次性治癒性療法。Cas9系統可以有效治療活體動物轉移性癌症的研究發表於Science子刊)患者的視網膜處,以評估該基因編輯療法治療遺傳性眼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有望得到有效解決。Published online February 28, 2019. doi:10.1126/science.aav9973.
  • VX毒素與神經毒劑家族 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存在
    德國納粹政府很快意識到其軍事價值,將這些有機磷毒物裝到彈藥中,將其開發成更為恐怖的化學武器,包括沙林、塔崩、梭曼等。 這些以神經系統為攻擊目標的毒物,比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用的化學武器威力大大增強,也更方便在戰爭中施放。原用的鋼瓶氯氣、芥子氣等,屬於腐蝕性的毒氣,或烷化劑類;簡而言之,之前攻擊呼吸器官、皮膚等等的毒物,遠不如摧毀神經的神經毒劑。
  • 英俄雙面間諜中的神經毒劑究竟什麼來頭?
    那麼我們有多了解這些軍用級別的神經毒劑呢?Novichok在俄語中意為「新來者」。蘇聯在1970和1980年代開發的一批高級神經毒劑都以此命名。這些神經毒劑屬於第四代化學武器,是蘇聯代號為「Foliant」的實驗研發產品。1999年,美國國防官員前往烏茲別克斯坦,幫助該國拆除前蘇聯最大的化學武器測試設施,並消除化學汙染。
  • Science子刊:外泌體治療可顯著改善心臟恢復
    Science子刊:外泌體治療可顯著改善心臟恢復 2020-10-03 10: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Nature子刊:「跳躍基因」或助長癌症
    難以確定的「跳躍基因」在漫長的人類進化過程中,「跳躍基因」被隨機整合到人體的基因組中,據不完全統計哺乳動物體內一般卻含有幾十萬數量的跳躍基因DNA。由於跳躍基因並不等同於突變,它們不能被傳統的癌症基因組測序所識別,所以人們很難判斷「跳躍基因」的存在,或者是出現的時間和地點。
  • 基因療法有望治療因HBB基因突變導致的多項血液疾病
    當研究人員使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將這些自然界中出現的基因突變加入到表達胎兒血紅蛋白的基因上後,他們發現經過基因編輯的胎兒血紅蛋白基因在血紅細胞中的表達量顯著提高。進一步研究發現,名為BCL11A和ZBTB7A的基因編碼的蛋白能夠直接與編碼胎兒血紅蛋白的基因的啟動子區域結合,從而抑制胎兒血紅蛋白的表達。
  • 我國研製成功世界上最敏感沙林毒氣探測器
    原標題:研製成功世界上最敏感沙林毒氣探測器   本報訊(見習記者李瑜)8月11日,據媒體報導,中國合肥的一個研究團隊已與軍方合作,開發出世界上最敏感的沙林毒氣探測器。該設備能以低廉的成本安裝在地鐵等易受攻擊的公共場所。
  • 馬稱金正男死於最強神經毒劑VX:一嫌犯也出現中毒反應
    參考消息網2月25日報導法新社2月24日報導稱,馬來西亞警方24日說,朝鮮領導人金正恩同父異母的哥哥被人用致命神經毒劑暗殺。這種毒劑用於化學戰,並被聯合國列為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警方公布了關於金正男在吉隆坡機場被暗殺的初步毒理學報告。警方說,用於殺害金正男的是無色無味且毒性極強的VX神經毒劑。在對死者眼睛和面部擦拭樣本的分析中發現了VX毒劑。
  • Cell子刊:這種專吃細菌的病毒,有望治療兒童發育遲緩
    Cell子刊:這種專吃細菌的病毒,有望治療兒童發育遲緩 2020-02-16 08: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