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在《伯凡﹒日知錄》上接觸到「熵」這個概念的時候,就深深的吸引著我,時時在我腦中迴響。理清思路並呈現出來成為了我的一個小目標。
「熵」源自於熱力學第二定律,指一種系統的混亂程度,或者說是「無序化」的度量。越無序,熵的值就越大;越有序,熵的值就越小。熱力學第二定律說:在一個封閉的系統內,事物總是從有序趨向無序,熵的值一定是增加的。所以熱力學第二定律就是熵增定理,它是無情的,是必然趨勢,是不可逆轉的能量消耗過程。
叔本華說:人一出生就開始了死亡的進程。從剛出生時熵值最低到死亡時熵值最大,我們能做的只是在儘量的延緩這個進程,而人最終死亡的結果卻是無力改變的。如何延緩這個進程,或者說如何在死的方向上尋找生的機會,簡單的說就是要朝著死亡的反方向奔跑,即往「熵」的反方向,「負熵」的方向,奮力的跑。
「負熵」是指從無序趨向於有序。如果沒有外部能量的輸入,封閉系統將變得越來越混亂(熵增)。如果讓一個系統變得有序,必須有外部能量輸入,必須是開放的狀態。諤定薛說:生命以負熵為食。雖然「熵」與「負熵」是一個物理學概念,卻無不指導著任何一個生命系統。
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最早把「熵」這個概念引入企業管理領域中。他說:管理要做的只有一件事情,就是如何對抗熵增。在這個過程中,企業的生命力才會增加,而不是默默走向死亡。
避免熵增的關鍵是流動的開放系統,在與外界的交換中,會使得整個系統產生耗散,形成耗散結構。所謂的耗散是指與外界有能量和物質交換。耗散結構是指一個遠離平衡態的開放結構,或者說是處於持續的不平衡、不均衡的複雜系統在外界能量流或物質流的維持下,通過自組織形成的一種新的有序結構。比如人餓了,就是不平衡狀態,就渴望開放,從外界輸入能量。而人的脂肪作為一種儲存在體內的能量,需要被耗散,才不會阻擋人這個系統持續有外部能量輸入。對於企業而言,錢就是企業的脂肪,在從外界能量輸入,掙錢的同時,也要建立花錢的耗散機制。掙錢難,花錢更難。創業難,守成更難。吳伯凡形容任正非經營華為的秘訣就是「在商言熵」。華為文化強調「開放、妥協、灰度」。對內對外「開放」,打通各閉路環節避免成為一個封閉系統而逐漸熵死;「妥協、灰度」,合理地妥協使各種影響發展的要素在一段時間內和諧,掌握合適的灰度,建立一個自我迭代的健康成長系統,從內部營造負熵。開放的狀態,也會趨於平衡,穩定帶來熵增,巨大財富和利潤也是隱藏的禍根,此時的有序包含著無序,甚至無序會超越有序。無序也可以理解為變化秩序的餘地降低,能量需要被耗散。任正非非常了解耗散結構,他說到華為的時候,經常提到的一個詞,花錢。他儘可能的花錢,將錢變成能力,有些能力連他們自己都不知道有什麼用,但他們知道不是錢到用時方恨少,而是能力到用時方恨少。
都說,身體和靈魂總要有一個在路上。但若能同時擁有健康的身體和有趣的靈魂,生命會更加精彩。堅持採用健康的方式鍛鍊身體,讓身體一直處於耗散結構,進入負熵。努力讓內心達到寧靜,擺脫精神熵的幹擾。專心是形成精神負熵的關鍵,寫作就是一個讓思維從無序到有序的好辦法,還有讀書、畫畫、樂器、創新等任何能讓你有目標並能全神貫注投入的技能都能降低精神熵,在技能不斷提高、目標不斷上調的負熵道路上,感受到成長的樂趣,這就是幸福的真諦。
所以說,生命在於折騰。保持流動與開放的狀態,不要安於現狀,要有長線思維,不斷接受新鮮事物,接受新的挑戰,達到新的臺階以後,要勇敢打破固有思維,打破新形成的平衡,向下一個目標進發。因為,負熵就是生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