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丁格:有機體就是靠負熵為生的

2021-01-11 中國數字科技館

一個生命有機體在不斷地產生熵——或者可以說是在增加正熵——並逐漸趨向於最大熵的危險狀態,即死亡。要擺脫死亡,就是說要活著,唯一的辦法就是從環境中不斷地吸取負熵。我們馬上就會明白,負熵是十分積極的東西。有機體就是靠負熵為生的。或者更確切地說,新陳代謝中的本質的東西,乃是使有機體成功地消除了當它自身活著的時候不得不產生的全部的熵。——薛丁格

人物百科:

埃爾溫·薛丁格(Erwin Schr dinger,1887~1961),奧地利物理學家,量子力學奠基人之一,發展了分子生物學。維也納大學哲學博士。蘇黎世大學、柏林大學和格拉茨大學教授。在都柏林高級研究所理論物理學研究組中工作17年。因發展了原子理論,和狄拉克(Paul Dirac)共獲193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又於1937年榮獲馬克斯·普朗克獎章。

物理學方面,在德布羅意物質波理論的基礎上,建立了波動力學。由他所建立的薛丁格方程是量子力學中描述微觀粒子運動狀態的基本定律,它在量子力學中的地位大致相似於牛頓運動定律在經典力學中的地位。提出薛丁格貓思想實驗,試圖證明量子力學在宏觀條件下的不完備性。亦研究有關熱學的統計理論問題。在哲學上,確信主體與客體是不可分割的。主要著作有《波動力學四講》《統計熱力學》《生命是什麼?——活細胞的物理面貌》(1946)等。

相關焦點

  • 薛丁格以負熵為生的危機意識
    薛丁格認為,生命需要不斷抵消命運中的正熵,從而維持的穩定在低熵水平上。熵是代表系統混亂無序的程度,無序則熵值高,有序則熵值低,負熵越高越有序,生命以負熵為生。生命有機體的新陳代謝,就是在對抗熵增。
  • 為什麼薛丁格會說「生命以負熵為生」?熵和負熵到底是什麼意思?
    薛丁格的原話表述是:生命以負熵為生,或生命以負熵為食。接下來,我們對生命、熵、負熵以及宇宙這些玄而又玄的概念進行拆解。拆解完了,你也知道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了。可能比較燒腦,但不至於摸不著頭腦。既然「生命以負熵為生」,那我們也應該讓大腦多汲取一些負熵為食。先說生命,生命到底是什麼?
  • 薛丁格:人活著就是在對抗熵增定律,生命以負熵為生
    薛丁格的大名應該很多人都熟悉,不熟悉的也應該聽過薛丁格的貓這個梗了。薛丁格是奧地利著名物理學家,量子力學的奠基人之一,曾獲得過諾貝爾物理學獎。薛丁格在他的《生命是什麼》中說生命以負熵為生,人活著的意義就是不斷對抗熵增的過程。清華大學科學史系教授吳國盛曾說「如果物理學只能留一條定律,我會留熵增定律」。
  • 生命以負熵為生
    「 生命以負熵為生」這一觀點,是奧地利物理學家薛丁格在《生命是什麼》一書中首先提出的。原話是:「生命就是不斷的對抗熵增定律,生命以負熵為生。」那什麼是「生命以負熵為生」呢? 我並不認為一個只有初中文化的我,可以把這個問題講得很清楚,但我還是很想談談我的理解。
  • 因為我們以負熵為食!
    二、生命賴負熵為生昨天在《物理學神獸之拉普拉斯獸和薛丁格的貓》中我們認識了神獸薛丁格的貓。也知道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量子力學奠基者埃爾溫 · 薛丁格,是一位特別善於思想實驗的科學家。要擺脫死亡,就是說要活著,唯一的辦法就是從環境中不斷汲取負熵,我們馬上就會明白負熵是十分積極的東西,有機體就是賴負熵為生的。」負熵是什麼?前面提到了,熵代表著能量的不可用程度,進而代表了混亂程度。那麼,負熵的正解自然應該是代表能量的可用程度,進而代表了有序程度。
  • 人活著就是在對抗熵增定律,生命以負熵為生
    人活著就是在對抗熵增定律,生命以負熵為生。——《生命是什麼》·薛丁格沒人能逃過「熵增」,但高手懂得對抗!物理學家薛丁格說:「自然萬物都趨向從有序到無序,即熵值增加。而生命則需要通過不斷抵消其生活中產生的正熵,使自己維持在一個穩定而低的熵水平上。生命以負熵為生。」隨著時間的流逝,熵會一直持續增加,我們需要也都在說要反抗熵增,然而到底什麼是熵呢?
  • 華為變革哲學:生命以負熵為生
    在企業的日常經營管理中,生成熵的因素有: 2.負熵來自於管理變革 源於深深的危機意識,任正非經常把華為和滅亡兩個詞關聯起來。任正非在考慮企業管理時,會把熵増作為一個重要視角。 怎樣讓一個企業熵減少,是一個企業家深深思考的問題。 薛丁格在《生命是什麼》提出負熵的概念。
  • 人活著就是在對抗熵增定律,生命以負熵為生...信息是不確定性的辨析度...
    薛丁格在《生命是什麼》中有句名言:人活著就是在對抗熵增定律,生命以負熵為生。
  • 薛丁格的貓,指的是什麼,大多數的理解都是錯誤的
    今天,是薛丁格133歲誕辰。薛丁格的貓是的指的什麼再次進入視野。正是從生物學和物理學的融合角度思考,1935年,薛丁格提出著名思維實驗「薛丁格的貓」,撼動了科學界。在書中,在薛丁格自稱「樸素的物理學家」,試圖以物理學和化學來解釋一個生命有機體內,在空間和時間中發生的事件。
  • 南哲思享 | 張一兵:人類紀的「熵」、「負熵」和「熵增...
    當代的數位化資本主義的 「數字」,就是可計算設備,這是 「外在器官性」的最新表現。生命的本質為負熵,而人類生命存在的異質性本質為外化性的義肢性技術構序(負熵),可是,資產階級所開創的資本主義社會卻演變成一個以人的瘋狂掠奪導致更深層次的熵增的「人類紀」。所以,對待當今資本主義的發展,應當有一種全新的政治經濟學,以一種「負熵」的形式出現的「逆人類紀」的積極努力。
  • 負熵,生的方向!
    如何延緩這個進程,或者說如何在死的方向上尋找生的機會,簡單的說就是要朝著死亡的反方向奔跑,即往「熵」的反方向,「負熵」的方向,奮力的跑。「負熵」是指從無序趨向於有序。如果沒有外部能量的輸入,封閉系統將變得越來越混亂(熵增)。如果讓一個系統變得有序,必須有外部能量輸入,必須是開放的狀態。諤定薛說:生命以負熵為食。
  • 華為變革哲學:生命以負熵為生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在企業的日常經營管理中,生成熵的因素有: 2.負熵來自於管理變革 源於深深的危機意識,任正非經常把華為和滅亡兩個詞關聯起來。任正非在考慮企業管理時,會把熵増作為一個重要視角。 怎樣讓一個企業熵減少,是一個企業家深深思考的問題。 薛丁格在《生命是什麼》提出負熵的概念。
  • ——生死之間的「薛丁格」狀態
    01 最簡單的有機體的生與死薛丁格是一位物理學家,在他生活的時代及以前,物理學家一直蔑視生物學研究,因為他們認為這些不值得研究。薛丁格開始以物理學家的方式思考有機體,用物理術語表達即「生命體裡最關鍵部分中的原子排列以及這些排列間的相互作用,從根本上不同於物理學家和化學家迄今為止試驗性和理論性研究的對象。」
  • 2021年:用資訊理論武裝大腦,以負熵為生
    在此基礎上1948年香農博士找到了不確定性和信息的關係從此為人類找到了面對不確定性世界時的方法論:利用信息消除不確定性。 前幾天,偶然翻到了Scott Page的一個饒有趣味的配圖:信息數據知識智慧。
  • 生命以負熵為食?快來看看我們的身體到底是怎樣生長的
    這麼一來,生物就在趨向於最大熵,這種危險的境況就是死亡。想要活著,遠離最大熵,生物就必須不斷從環境中攝取負熵——我們很快就會看到這件事情的重要性。生物依靠負熵為生。或者換個不那麼矛盾的說法,新陳代謝的本質是讓生物成功地釋放掉生命活動中不可避免產生的熵。 熵是什麼?
  • DEPCO:開啟負熵進化
    DEPCO:開啟負熵進化能量轉換會讓系統的混亂度增加,熵就是系統的混亂度。轉換的能量越大,創造出來的新狀態就會越多。高能量系統不如低能量系統穩定,不僅因為前者更容易發生能量轉換,還因為在轉化過程中會創造出更多的狀態(即更多的熵)。
  • 智能運維項目引入的「負熵」衝擊波
    這套華為活力引擎模型(即耗散結構)後來奠定了華為發展理念的基石,那麼何為「熵增」?如何減緩「熵增」甚至觸發「負熵」衝擊波?量子物理學奠基人薛丁格曾對「熵」有過這樣的定義:「自然萬物都趨向從有序到無序,即熵值增加。而生命需要通過不斷抵消其生活中產生的正熵,使自己維持在一個穩定而低的熵水平上。生命以負熵為生。」
  • 液晶態,負熵與癌
    正是蛋白質的α螺旋,DNA雙螺旋等自然界精美的藝術品般有趣的晶體結構吸引和鼓舞著人們開啟了分子生物學的大門,克裡克和沃森當年就是受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薛丁格在《生命是什麼?》一書中關於遺傳物質的「非周期性晶體(nonperiodic crystalline)」設想啟發,從而發現了DNA的雙螺旋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