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薛丁格會說「生命以負熵為生」?熵和負熵到底是什麼意思?

2021-01-08 減水書生

薛丁格的原話表述是:生命以負熵為生,或生命以負熵為食。

接下來,我們對生命、熵、負熵以及宇宙這些玄而又玄的概念進行拆解。拆解完了,你也知道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了。

可能比較燒腦,但不至於摸不著頭腦。既然「生命以負熵為生」,那我們也應該讓大腦多汲取一些負熵為食。

先說生命,生命到底是什麼?

有些事,看著簡單但想起來複雜,而解釋起來更是不知從何說起。所以,生命到底是什麼,你說不清楚,專家也說不清楚。那怎麼辦?大家只能搞比喻論證,只不過有一派叫科學,另一派叫宗教。

我們把生命比喻為一座大廈,而建造大廈的鋼筋水泥和磚瓦木料,就是生命物質。

製造生命的最基礎物質是胺基酸,接下來是蛋白質和DNA。

1965年的時候,中國科學家成功合成了牛胰島素,這是蛋白質。2017年的時候,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成功合成了一個超長的DNA鏈,這是DNA。

現在好了!建造大廈的鋼筋水泥和磚瓦木料,我們都準備齊全了。接下來就要問:用這些生命物質,我們能夠製造生命嗎?

答案是還不能,至少只有生命物質,還不能。

一個簡單的比方:一隻「落霞與孤鶩齊飛」的野鴨子,肯定是生命;但是你把它抓住、然後塞進烤爐,把它變成了一隻北京烤鴨,那它還是生命嗎?

肯定不能這麼說吧。所以,用大廈來比喻生命,根本就沒有揭示出生命的本質,或者說還相去甚遠。這就叫引喻失義。所以,只能繼續搞比喻論證。

日常生活的大廈高樓,太常見,既不複雜也沒逼格。所以,咱們就要用更有逼格的抽象概念,來搞比喻論證。看得著的高樓大廈,是零階喻體;抽象的科學概念,是二階或高階喻體。而之所以覺得燒腦,就是因為人家不玩低階而改玩高階了。

PS:什麼是零階、什麼是高階?有錢真爽,這就是零階或一階智慧。這等同廢話,因為大家都知道。糞土當年萬戶侯、安貧也能樂道。這是雞湯,但比零階或一階更複雜,所以是二階或高階智慧。因為要解釋、要感悟、要升格,簡單說就要裝。而你只有明白了零階或一階的:有錢真爽,才能認識到二階的或高階的「安貧樂道」,逼格滿滿。

再說,高階的熵和負熵。

什麼叫熵?直接用薛丁格的舉的例子:

比如你熔解一種固體,它熔化時所需要的熱量除以熔點溫度就是它的熵增加量。因此,從計算公式中我們就可以看出熵的單位是卡/攝氏度。

所以,熵就是一種物理量,與速度、加速度一樣。速度,我能理解,就是有多快;加速度,我也能理解,就是速度越來越快。但是,熵,這個物理量要不知道是啥了。關於熵的公式,即熵=klnD,則更是讓人望而卻步。

你能搞出一個物理公式,說明你數學足夠牛,但你能解釋它的物理含義嗎?因為我們普通人根本不管你的數學方程是個什麼東西,我們只問你的物理解釋。

在解釋黑體輻射的時候,一幫科學家黔驢技窮了,死活搞不定。於是,普朗克出手。這個狠人不搞物理而搞數學,硬是根據實驗數據湊了一個方程,即E=hf。這個方程的確能夠精準描述黑體輻射中光的顏色分布曲線。但,普朗克卻說不出這個公式到底啥意思,給不出物理解釋。

所以,熵到底等於誰除以誰,我們不關心;我們關心的是:熵到底是什麼。你得用人話給解釋出來。

我們大體上可以把熵解釋為無序的程度,越是無序,則熵增;越是有序,則熵減。

但無序這個概念不夠嚴謹:你覺得屋子井井有條是有序、是低熵,那我這個邋遢人還覺得井井有條是無序、是高熵呢。事實判斷變成了價值判斷,你這還怎麼搞?所以,就要對無序進行精確定義。

無序,精確一點兒的定義是:有多少中排列方式。

一種組合是:一堆豆子排列得整整齊齊;另一種組合是:一對豆子撒的哪哪都是,而且它們還可以任性地滾來滾去。

就是這兩種組合,哪一個排列方式更多?當然是後者,於是就可以說後者的熵比前者大。

接著再舉一個例子,一杯冰塊和一杯水,到底哪一種組合的熵更大?看著一杯冰塊恣意混亂、一杯水「井然有序」,但這是在宏觀層面,具體到微觀層面,你要看水分子的排列方式。所以,一杯水的熵,要比一杯冰的熵更大。

熵和熵增的討論到此為止,接下來:以熵這個高階知識,來解釋宇宙。

宇宙到底有沒有目標?宇宙中的物質到底有沒有目標?目標是個主觀意志或價值信念,所以只有人才有。但是,你怎麼解釋光的折射呢?

一束光從空氣射入水中,肯定要發生折射。但是,光為什麼要折射呢?原因是:光在兩點之間走的軌跡,一定是所有路徑中最短的那一條。好了,問題也就清楚了。因為光在水中的速度要比光在空氣中的速度慢,所以光就儘量多在空氣中走、少在水中走,這樣的路徑才能最短。而折射恰恰是這麼發生的。

於是,我們能不能說光也有目標呢?

以此類比,其他物質或現象是不是也有目標?如果這個推論能成立,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說:真實世界的物理過程總是在把某個物理量最大或最小化,而它們的目標就是搞優化呢?

不管其他物質、物理量是怎麼想的,我們就看熵。既然光是有目標的,即走最短的路徑,那麼熵是不是也有目標。而熵的目標是什麼呢?

這個目標,被熱力學第二定律個解釋了。熱力學第二定律有很多表述,我們只取一個,即:

任何一個孤立系統裡,總體的混亂程度,只會增大不會變小,直到達到混亂的最大化,也就是熵一定要增大。

從熱力學第二定律出發,我們只能推導出悲觀的宇宙未來:所有的星星都會熄滅,所有秩序都會瓦解,所有的熱鬧都會消散,宇宙將變得毫無生氣。而這就是熱寂。

所以,宇宙是有目標的,宇宙的目標就是熱寂。

但是,宇宙從一個奇點變成一鍋熱粥,接著變成現在這樣五彩斑斕,你怎麼解釋?

因為熱寂是宇宙的總目標,但宇宙還有次目標。這個次目標就是自組織。因為引力的存在,所以很多東西就聚集在一起。於是,恆星會發光、地球繞著太陽轉。這就是自組織。於是,引力把無序變得有序了,變成了現在這個五彩斑斕的宇宙。

但是,引力能夠拒絕熵增、避免熱寂呢?

答案是不能,因為引力導致的只是局部自組織,只是實現了宇宙的次要目標。而這個局部自組織卻在加劇總體的熵增,次要目標也在加速總體的目標。

你用吸塵器把自己的房間打掃的一塵不染,但是吸塵器用的電是從哪裡來的?是從火電廠,火電廠燃燒了大量的煤炭,也就製造了更多的無序。所以,你的房間只是局部的有序,而這種局部的有序卻使用了能量,而能量加大了總體的無序。

而生命也是這個道理。你維持了自己的自組織、自己的生命、自己的有序,但你要消耗食物,而這些食物恰恰因為你而變得無序。

所以,薛丁格說「生命以負熵為食」,意思就是:一個動物想要活著,就要持續不斷地吃下去混亂度比較低、熵也比較低的食物,然後排洩出混亂度比較高、熵也比較高的糞便。

熵增,是宇宙的總目的。所以,生命體無時無刻不在外界產生熵,也在體內製造熵。結果只能是不斷接近熵的最大值。而一旦到了這個最大值,生命體也就到了它的危險時刻,即死亡。

那麼,該如何擺脫死亡呢?就是生命體不斷地從外界汲取負熵,這是唯一的辦法。而「有機體成功地在它的存活期間不斷地消除活著的時候不得不產生的全部的熵,這即是新陳代謝的本質」。

我們到底該怎麼看待薛丁格關於生命的這個高階說法呢?

人是有理性的,但理性是有局限的。

我們用盡理性,探索未知、汲取信息。這是積極的負熵。但是,理性是有局限的。吾生有崖而知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宇宙卻在永不止息的熵增。

所以,我們要保持一種敬畏、一種謙遜、一種不熱忱的執著。如果覺得這太過悲壯,那麼也可以狂妄地詼諧一番:薛丁格也只是搞了一個比喻論證,而已!

相關焦點

  • 生命以負熵為生
    「 生命以負熵為生」這一觀點,是奧地利物理學家薛丁格在《生命是什麼》一書中首先提出的。原話是:「生命就是不斷的對抗熵增定律,生命以負熵為生。」那什麼是「生命以負熵為生」呢? 我並不認為一個只有初中文化的我,可以把這個問題講得很清楚,但我還是很想談談我的理解。
  • 薛丁格:有機體就是靠負熵為生的
    一個生命有機體在不斷地產生熵——或者可以說是在增加正熵——並逐漸趨向於最大熵的危險狀態,即死亡。要擺脫死亡,就是說要活著,唯一的辦法就是從環境中不斷地吸取負熵。我們馬上就會明白,負熵是十分積極的東西。有機體就是靠負熵為生的。
  • 薛丁格以負熵為生的危機意識
    薛丁格認為,生命需要不斷抵消命運中的正熵,從而維持的穩定在低熵水平上。熵是代表系統混亂無序的程度,無序則熵值高,有序則熵值低,負熵越高越有序,生命以負熵為生。生命有機體的新陳代謝,就是在對抗熵增。在自然界、人類社會和個體生命中,封閉系統內和平衡狀態的熵增,會使其系統內部的活力逐漸消失,所以,要保持活力就需要對抗熵增。生命體的開放性和非平衡態,意味著存在由外向內的負熵流,它能夠抵消體內熵增,以保持熵值適當和運行有序。熵增危機就會潛伏,繁榮有序是熵的隱性狀態,暫時的平衡態熵最大,而非平衡是有序之源。
  • 薛丁格:人活著就是在對抗熵增定律,生命以負熵為生
    薛丁格的大名應該很多人都熟悉,不熟悉的也應該聽過薛丁格的貓這個梗了。薛丁格是奧地利著名物理學家,量子力學的奠基人之一,曾獲得過諾貝爾物理學獎。薛丁格在他的《生命是什麼》中說生命以負熵為生,人活著的意義就是不斷對抗熵增的過程。清華大學科學史系教授吳國盛曾說「如果物理學只能留一條定律,我會留熵增定律」。
  • 生命以負熵為食?快來看看我們的身體到底是怎樣生長的
    既然不管來自哪裡的卡路裡都一樣, 那單純交換卡路裡,似乎就並不能改變什麼。1 1、薛丁格可能沒發過福,也沒減過肥。當然,他這裡實際的意思是,只從攝入能量的角度考慮的話,並不能解釋人為什麼要專門攝取食物,而不是餓了就用火烤一烤,攝取環境中的熱或者其他形式的能量。—譯者注 那麼,食物中究竟包含了什麼珍貴的東西,能夠不讓我們死亡呢?
  • 華為變革哲學:生命以負熵為生
    在企業的日常經營管理中,生成熵的因素有: 2.負熵來自於管理變革 源於深深的危機意識,任正非經常把華為和滅亡兩個詞關聯起來。任正非在考慮企業管理時,會把熵増作為一個重要視角。 怎樣讓一個企業熵減少,是一個企業家深深思考的問題。 薛丁格在《生命是什麼》提出負熵的概念。
  • 因為我們以負熵為食!
    曾經有個著名的傳聞說,當年香農提出資訊理論,馮·諾伊曼建議他使用熵這個詞。為什麼?第一,沒有人懂這個詞的意思,顯得很高檔;第二,他和別人爭論時,可以無往不利。這個傳聞雖然子虛烏有,但確實有其道理。二、生命賴負熵為生昨天在《物理學神獸之拉普拉斯獸和薛丁格的貓》中我們認識了神獸薛丁格的貓。也知道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量子力學奠基者埃爾溫 · 薛丁格,是一位特別善於思想實驗的科學家。
  • 負熵,生的方向!
    如何延緩這個進程,或者說如何在死的方向上尋找生的機會,簡單的說就是要朝著死亡的反方向奔跑,即往「熵」的反方向,「負熵」的方向,奮力的跑。「負熵」是指從無序趨向於有序。如果沒有外部能量的輸入,封閉系統將變得越來越混亂(熵增)。如果讓一個系統變得有序,必須有外部能量輸入,必須是開放的狀態。諤定薛說:生命以負熵為食。
  • 人活著就是在對抗熵增定律,生命以負熵為生
    人活著就是在對抗熵增定律,生命以負熵為生。——《生命是什麼》·薛丁格沒人能逃過「熵增」,但高手懂得對抗!對於社會組織來說,如果沒有道德和法律的約束,群體又總是會自發的朝無序狀態發展,到最後的一發不可收拾。所有的這些現象都可以用一個定律來解釋——熵增定律。物理學家薛丁格說:「自然萬物都趨向從有序到無序,即熵值增加。而生命則需要通過不斷抵消其生活中產生的正熵,使自己維持在一個穩定而低的熵水平上。生命以負熵為生。」
  • 南哲思享 | 張一兵:人類紀的「熵」、「負熵」和「熵增...
    我的第二個問題,我認為您非常重要的貢獻是將當代許多自然科學的最新進展引入到對當代資本主義的分析中來,例如您用「外在的有機性」連結「計算性」,然後用以批判數位化資本主義,同時我也非常贊同您運用「熵」和「負熵」的概念來批判當代資本主義,在2016年的課程中也將薛丁格的《生命是什麼》列為參考文獻,因為我認為薛丁格的《生命是什麼》這本書最重要的定義就是
  • 說信息 侃負熵
    美國哈佛大學信息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安瑟尼·G·歐廷格教授把物質、能量和信息三者的關係描述為:沒有物質,就什麼東西也不存在;沒有能量,就什麼事情也不發生;沒有信息,就什麼東西也無意義。這也正是信息的意義之所在。信息的意義可以支配甚至決定人們的生活、工作方式,指導作戰行動等等。    信息技術是為實現獲取、傳輸、處理和運用信息以及進行信息對抗的所有技術的總稱。
  • DEPCO:開啟負熵進化
    DEPCO:開啟負熵進化能量轉換會讓系統的混亂度增加,熵就是系統的混亂度。轉換的能量越大,創造出來的新狀態就會越多。高能量系統不如低能量系統穩定,不僅因為前者更容易發生能量轉換,還因為在轉化過程中會創造出更多的狀態(即更多的熵)。
  • 智能運維項目引入的「負熵」衝擊波
    這套華為活力引擎模型(即耗散結構)後來奠定了華為發展理念的基石,那麼何為「熵增」?如何減緩「熵增」甚至觸發「負熵」衝擊波?量子物理學奠基人薛丁格曾對「熵」有過這樣的定義:「自然萬物都趨向從有序到無序,即熵值增加。而生命需要通過不斷抵消其生活中產生的正熵,使自己維持在一個穩定而低的熵水平上。生命以負熵為生。」
  • 華為變革哲學:生命以負熵為生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在企業的日常經營管理中,生成熵的因素有: 2.負熵來自於管理變革 源於深深的危機意識,任正非經常把華為和滅亡兩個詞關聯起來。任正非在考慮企業管理時,會把熵増作為一個重要視角。 怎樣讓一個企業熵減少,是一個企業家深深思考的問題。 薛丁格在《生命是什麼》提出負熵的概念。
  • 2021年:用資訊理論武裝大腦,以負熵為生
    生命,以負熵為生 熱力學第二定律:在孤立熱力學系統中,系統的熵永不減少。 熵是用來表示系統混亂程度的物理量,因此這條定律實際上是在說,孤立系統的混亂程度(熵)永遠是在增加的。直到達到熱平衡,系統的熵達到了極大值,系統狀態將不再改變,歸於沉寂。
  • 能量、熵、負熵、意志力、自制力、目標、計劃
    就象一塊肌肉,你試著讓他搬運一天的磚頭,他會疲勞的、會失去力氣的。但第二天、第三天休息一下,又恢復如初。意識力與自制力也一樣,不能過分濫用,一個人每天如果總是有很多【目標】,有很多【事情】,你的意志力與意志力會超載,也會疲憊。要完成【目標-計劃】需要一個人的意志力與自制力。這是從【人】的視角。第三個層次是【能量-熵-負熵】的視角。
  • 世界上到底有沒有永生的生物,薛丁格早就定義了熵和生命之間的關係
    宇宙中為什麼會有生命,其他的一些星球上到底有沒有呢?在經過這幾十年的人類的探索,終於飛上了月球但是坑坑窪窪的一片,整片都是紅紅的土地,沒有任何動植物存在,這讓我們更加好奇的是,其他的星球上面呢?好奇總是推動人類文明的動力。
  • 一個系統:開放-封閉、熵-負熵、熵增-熵減、熵死-負熵活!
    一個系統要實現其自身的功能就要消耗掉能量,一個封閉的系統,如果不與外界發生能量的交換,這個封閉的系統,因為它會」熵增「,熵就會一直變大,直至熵變到最大之時,此時這個系統,它的內部就達到了平衡態,它的內部沒有能量流動,此時就是熵死了,想像一下,水流到最低處時,達到了平衡,沒有流動,那種止水,也即死水,就是熵死了。
  • 認識「熵」--「熵減」讓生命充滿活力
    最終,所有的摩擦力、電勢、化學勢都消失,整個系統慢慢地退化成毫無生氣的死氣沉沉的一團物質,於是就達到了被物理學家們稱為的熱力學平衡或「最大熵」,一種持久不變的狀態,一種死亡。有時我會說:宇宙的大背景是一種「混沌」、「無序」,我們要在「無序」中找出「有序」來,這就是「生命」。有時候藝術為什麼講究起承轉合、抑揚頓挫、明暗交替、......
  • 液晶態,負熵與癌
    正是蛋白質的α螺旋,DNA雙螺旋等自然界精美的藝術品般有趣的晶體結構吸引和鼓舞著人們開啟了分子生物學的大門,克裡克和沃森當年就是受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薛丁格在《生命是什麼?》一書中關於遺傳物質的「非周期性晶體(nonperiodic crystalline)」設想啟發,從而發現了DNA的雙螺旋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