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未能拋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杭州有5000年建城史,2000多年西湖發展史。城市倚湖而興,因湖而名,以湖為魂。
17年前,西湖景區成為我國第一個不收門票的5A級風景區。自此,旨在還湖於民的西湖綜合保護工程大幕逐步拉開。大動遷、拆圍牆,西湖終於展露完整妝容;引活水、清淤泥,生態保護步履不停。
西湖一步步走向她身邊的普通百姓,向所有愛她的人張開雙臂。人們也在西湖的深情凝望中,對這池碧水溫柔守護。
人與湖相親相觸,有人說,這就是西湖的最大魅力。
古人疏井蓄水,築堤清淤,留下一個西湖。
也許,鮮有城市像杭州這般,對一池碧水如此依戀。或許,也沒有人會否認,西湖是杭州的根和魂。
「吃螃蟹」的5A級景區
2002年2月20日,杭州西湖畔,一場西湖環湖南線景區整合工程動員大會正在進行。杭州市主要領導提出一個大膽的想法:取消西湖景區收費,還湖於民。
這顆投入西湖的石子,激起了巨大的漣漪。
當時,正值國內景區崇尚「門票經濟」的年代。2007年年初,國家發改委要求景區調價的間隔必須達到三年以上。一過「三年禁漲」解禁期,一些景區即陷入「三年必漲」的反彈。
而偌大的西湖竟要免門票?一時間疑慮四起。
2002年5月,西湖景區花港管理處門票班班長錢芳玲得到通知:沿湖一帶門票將要取消,門票班全部轉崗到景區管理處。
大家既不解又憂慮。有人當場問領導:「其他景區一會兒一個價,為什麼我們突然就不收錢了呢?」
錢芳玲現在還記得,當時被反覆提到的四個字,就是「還湖於民」。
2002年國慶假期第一天,杭州西湖宣布24小時免費開放——西湖景區成為我國第一個不收門票的5A級風景區。
沿湖南線的老年公園、柳浪聞鶯公園、少兒公園和長橋公園的圍欄最先被拆除,曾經各自孤立的小公園,打通成為環湖大公園。2003年,「西湖十景」中的花港觀魚、曲院風荷景點,以及景區內的中國茶葉博物館、杭州歷史博物館、蘇東坡紀念館等6大博物館,也宣布免費開放。
西湖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提供的資料顯示,目前西湖景區免費開放的景點約佔總數的85%,收費景點僅17處,平均票價為17.8元。
「為什麼不收門票?因為西湖就是老百姓的西湖。」杭州西湖文化遺產監測管理中心主任楊小茹,大學畢業後就來到西湖景區工作,至今已32年。她解釋,「目前仍收取門票的,主要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等。收門票也是希望通過門票槓桿,讓文物得到更好的保護。」
當時,西湖每年的門票收入為2500萬元,加上遊客人數逐漸增加、景區日常維護等投入升級,不收門票後,景區每年「損失」7400萬元左右。
不過,另一組數據說明,「免費西湖」不虧——更多遊客願意來杭州,逗留時間的延長帶動了服務業,進而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和經濟效益。2002年杭州旅遊總人數為2758萬人次,旅遊總收入達294億元。到2017年,旅遊總人數達到1.6億人次,旅遊總收入為3041億元。2018年西湖景區全年遊客量高達2813.94萬人次,成為全國景區中的「人氣王」,「既掙了票子,又撐了面子」。
一個15公裡完整的圓
免門票之後,西湖綜合保護工程由此發端。一項旨在恢復西湖生態、還原歷史空間的10年大工程,拉開了序幕。
事實上,在這項前所未有的綜保工程之前,上世紀80年代編制的《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就提出建設「環湖大公園」,環湖綠地動遷建設工作已經開展。
資料顯示,上世紀80年代初,在杭州環湖馬路圈內的280餘公頃區域面積中,有80多公頃為工廠、企業、部隊、機關、療養院等單位和居民佔用。這些建築零亂破舊,格調參差不一,「走在西湖邊,抬頭就是居民晾曬的一排排衣服」。
1983年,杭州市決策層達成共識,決定「拆牆」。
其中,繞不過的區域是聖塘路景區。這一帶有一些省級機關和市級機關住戶用房,還有許多社會知名人士的住所。動遷對象或「位高」或「權重」或「名響」,動遷難度可想而知。
1954年春,鏈鬥式控泥船「西湖1號」整裝待發。
李浩根,原杭州市環湖綠地動遷建設工程處主任。他當時印象最深刻的,是拆遷浙江省高級法院。
拆遷當天,省高法保安過來了,領導也馬上出來了。「我們就過去交涉,和對方說這個是涉及『還湖於民』的工作,你們有困難可以提,但是工作必須要開展。」「對方說搬可以的,但是他們整個院子東西很多,提出要怎麼搬的問題。我們想了個辦法,當時園文局有幾輛5噸的大卡車,就用這個連續搬了好幾天,搬好了。」
提出「免費西湖」後,杭州對西湖南線進行整合。8個月時間內,杭州推倒了10多公裡長的圍牆和欄杆,動遷了400多戶沿湖民居和單位。
2002年10月1日,國慶長假的第一天,整治一新的西湖南線景觀正式對遊人開放。拆除全部圍牆之後的西湖,首次在中外遊客面前展示了她完整的妝容。
這一天,有關方面特意請來遊「新西湖」的第一批客人,正是幾個月前動遷走的居民和單位。
當天上午,10萬杭城市民和遊客手拉著手,第一次將西湖圍成了一個長達15公裡的完整的圓。
2002年12月9日,杭州整治西湖沿線違建。周金友 攝
動遷之後,西湖沿線寸土寸金,拿來做什麼?
杭州市委市政府的態度很明確:不是讓房地產公司來用,而是讓土地回歸大眾,回歸公共屬性。
2010年,西湖申遺的主考官、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的韓國專家來杭州實地考察。「這位專家對土地屬性非常敏感,她提出4個『沒想到』,其中一個『沒想到』就是,沒想到你們遺產區範圍內沒有一個房地產開發項目。」楊小茹回憶。
「西湖真正成為了環湖大公園,每一寸土地都給了老百姓。」楊小茹說。
天人合一的活態文化遺產
1999年,杭州市政府正式宣布,為西湖申遺。
世界遺產包括世界文化遺產、世界自然遺產和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三個類型。西湖申遺起步早,但在相當一段時間內舉步維艱。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一直未能找到一個準確的定位。
楊小茹是申遺工作小組成員。她記得,當時開了很多次專家會,有人建議申報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產,但後來摒棄了。
當時主持西湖申遺文本編制工作的專家提出,以西湖文化景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文化景觀最重要的就是表達人和自然的互動,西湖就是在這種長期互動中不斷演進的活態遺產。這個定位精準之後,就真正把人和自然的關係梳理清楚了。」楊小茹說。
2003年5月25日,杭州西湖西進工程有序推進。周金友 攝
杭州有5000年的建城史,2000多年的西湖發展史。千百年來,西湖和杭州百姓唇齒相依。杭城百姓生活和灌溉用水,取自西湖;去寺廟上香,泛舟西湖;就連許多節日花市,都因西湖而興。
「西湖的文化,是文人墨客書寫的,更是世世代代的老百姓創造的。」楊小茹這樣總結。
2011年6月24日,法國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5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將杭州西湖文化景觀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世界遺產委員會認為,「在景觀營造的文化傳統中,西湖是對『天人合一』這一理想境界的最佳闡釋。」
這次大會之後,杭州第一次向世人宣布了西湖申遺「六不承諾」——
「還湖於民」目標不改變、門票不漲價、博物館不收費、土地不出讓、文物不破壞、公共資源不侵佔。
這「六不承諾」,堅守至今。
生態保護從未止步
申遺成功就像一把鑰匙,開啟了西湖保護的新階段,也考驗著政府在保護與可持續發展之間平衡的智慧。在此過程中,一代代西湖的管理者和保護者付出了不懈的努力。
2002年,杭州成立西湖風景名勝區管委會。自此,整個西湖景區60平方公裡範圍內的保護、利用、規劃、建設職能,都由這個管理機構統一負責。
破除體制障礙,成為西湖模式得以成功的一大經驗。而「九龍治水」一直是國內一些景區頭痛的問題。這些景區往往由多個部門共同管理,多個單位間存在著利益糾葛,很難凝聚成一股強有力的管理力量。
西湖保護的法治化也走在了國內前列。填補國內文化景觀專項立法空白的《西湖文化景觀保護管理條例》、國內首個規範景區業態的《西湖風景名勝區業態提升規劃》陸續出臺。
與此同時,西湖的生態治理進入了新的階段。
在西湖綜保啟動前,西湖水域面積僅有5.6平方公裡,處於歷史上水域面積最小時期。2001年前後,西湖水透明度只有50釐米左右,平均水深1.65米。
水質惡化的窘境曾讓許多老杭州人印象深刻,「當時在西湖水裡洗個手,手臂上的汗毛都是綠的」。2003年,當時的國家環保總局發布了《2002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稱,「2002年度城市內湖水質較差,杭州西湖、武漢東湖和濟南大明湖水質均為劣五類。」
「劣五類」,按照環保專家的說法,就是已經失去自淨功能、沒有任何價值的水。
西湖水究竟怎麼了?一時間許多疑問湧現。
如今,每天有40萬立方米、透明度達到120釐米的錢塘江水源源不斷進入西湖水域,湖水實現了一月一換。西湖綜保工程開挖西湖水面0.9平方公裡,水面拓展到了6.5平方公裡,恢復了300年前西湖水域的面貌。
如果問起西湖生態治理史,在水域管理處工作了一輩子的「老西湖」們會掰著手指從1000多年前說起——白居易來杭州做刺史時,在西湖主持修築捍湖大堤蓄水洩洪;蘇軾的西湖疏浚工程,成就了今天的蘇堤;新中國成立後,西湖更迎來一次次蛻變,三次大規模疏浚工程清出淤泥1078萬立方米,造就了今天的太子灣公園和江洋畈生態公園。
2004年5月27日,杭州「大修」西湖西冷橋。周金友 攝
如今,大規模的工程已不多見,管理者開始聚焦西湖的生態修復、精細化管理和美學細節,目光聚焦到景區交通、景區服務,甚至一棵樹、一隻鳥。
正如守護西湖的管理者所言:西湖這樣美,是因為對她的生態保護,沒有一刻止步不前。
以人為本的成功理念
2012年,錢芳玲從西湖景區太子灣公園管理處退休。她和三四十名在西湖邊工作了一輩子的老夥伴一起,退休後穿上紅馬甲,成為西湖志願者的一員。
在提供志願服務的「微笑亭」,每天都有和錢芳玲一樣的志願者,為遊客準備地圖、針線包、創可貼,免費供應涼茶和開水,進行文明勸導……
今年75歲的西湖志願服務總隊老隊長盛國進記得最清楚,「西湖註冊志願者超過1萬名,長期服務兩年以上的骨幹志願者500多名。」
但是,用自己的行動關愛和保護西湖的群體,遠不止這個數。盛國進相信,在西湖景區,「人人都是保護西湖的主人翁」這一理念已經紮根在每一個杭州人心中。
盛國進曾任西湖景區管委會水域管理處副主任。2006年春天,退休兩年的他與另一名退休老同志一同開始籌建志願者工作部。
西湖志願者服務總隊的志願者對遊客進行醫療和諮詢服務。
在2010年9月30日為西湖申遺主考官介紹情況的座談會上,盛國進作為志願者代表,專門被那名專家邀請發言,「專家和我互動的時間是最長的。」盛國進說。
在盛國進看來,一個西湖能擁有這麼龐大的一支志願服務隊伍,的確會讓人感嘆「太難得了」。
翻開「微笑亭」的遊客留言簿,除了對「景美」「人美」的讚嘆,很容易從一個個被提及的細節中,觸碰到這座城市人性化的溫度——西湖景區實現免費WiFi全覆蓋,湖邊公共廁所24小時免費開放,就連長椅的規劃、設計、安置,都有一番心思,有「團隊座椅」「家庭式座椅」「靜謐情侶座椅」……有遊客留言:「我們感受到了一個文明、開放、包容的杭州。」
2019年,錢塘江取水口頭部。每天有40萬立方米錢塘江水從這裡引入西湖水域。
這是杭州的「溫柔」,也是杭州的「雄心」。
《杭州市旅遊發展總體規劃(2006—2020年)》明確提出:杭州要從「景區時代」向「目的地時代」轉變,杭州旅遊產品的發展不應再局限於某些景區、景點的孤立開發,而要致力於將整個杭州建設成為具有良好聲譽、提供高品質服務、保持溫馨好客度的城市旅遊目的地。在這份規劃中,西湖被定義為「大西湖」。
這些年,不斷有城市前來西湖「取經」。在楊小茹看來,各景區和城市情況各異,一味照搬西湖模式並不現實。「但我相信,西湖模式對全國同類景區公共資源的管理與發展具有一定促進作用。西湖以人為本的成功理念會逐漸擴散、傳播。」楊小茹說。
來源:工人日報
相關新聞
本期編輯:竇小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