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南京明城牆將全面開放,成為青奧會期間最具「南京範」的城市名片。相比過去「碎片化」開放的7公裡城牆,此次開放的城牆長度達到23公裡。新開放的城牆段落多了哪些美景,神秘的牆肚子裡藏著什麼寶貝……記者近日提前探訪了新開放段落,揭秘「牆裡牆外新風景」。
站在這段明城牆上,「山水城林」盡收眼底。本報記者 馮芃攝
能「逛」的城牆多了16公裡 未來將試點夜間開放
南京現存的明城牆全長25公裡,此前僅有零散的幾處向公眾開放,可供市民登臨遊覽的城牆只有7公裡左右。
南京市城牆保護管理中心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經過歷年來的修繕、貫通,如今明城牆的開放長度達到了23公裡,此次將分成6段對外開放。其中,3段長度為6公裡的城牆需要購票參觀:神策門至太平門段門票為30元;富貴山至光華東街段20元;東水關至西水關段(含中華門甕城)為60元。另外3段城牆——清涼門至國防園、定淮門至獅子山段(不含閱江樓景區範圍)和鍾阜路至中央門段實行免費開放。
據悉,明城牆的開放時間分為兩種:夏令時為早上8點—晚上6點,其餘時間為早上8點半—下午5點。該負責人表示,出於安全考慮,暫未推出常態化的城牆夜遊項目,等到條件成熟時會以中華門為試點推行夜間開放。
富貴山現「最美觀景牆」 登城口還有民國機槍碉堡
在新開放的城牆段落中,風景最美、同時也是最具神秘色彩的一段位於富貴山隧道南線。由於種種原因,這段長約六七百米的城牆數十年來從未對外開放過,很多人都不知道,這裡還藏著一段足以媲美臺城的「最美景觀牆」。
這段被「雪藏」多年的城牆位於富貴山隧道上方,順著東南方向一路蜿蜒直抵中山門。城牆的登城口設在富貴山隧道南入口東邊的山坡上,這裡是上世紀70年代修建的一座防空洞,進了洞口就等於鑽進了牆肚子。沿著登城臺階走到一半,在轉角處還保存著一座國民政府在抗戰時期修建的機槍碉堡,當年開鑿的機槍口見證著明城牆經歷的那段戰爭歲月。
登上城牆,城市的喧囂被阻隔在身後,眼前是山水城林融為一體的醉人美景。城牆腳下是滿池荷花、波光粼粼的琵琶湖,鍾靈毓秀的紫金山與城牆「執手」相望,環抱著腳下這一池碧水,更遠處還能依稀看到中山陵。
城牆內開放9處展示空間 帶磚文的老樹根成「奇觀」
不光城牆上有風景,牆肚子裡也藏著很多寶貝。8月8日當天,城牆內部將有9處展示空間對市民開放,其中最有看頭的牆肚子是首次亮相的南唐城牆遺蹟展廳。該展廳位於武定門以南約300米的城牆內部,這裡除了保存有當年考古出土的南唐城牆遺址外,還藏著一批曾在城牆內生長近半個世紀的老樹根。
明城牆研究專家楊國慶介紹說,上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南京明城牆基本處於失修狀態,這段時期,牆上的雜樹雜草迅速生長,不斷膨脹的根系對城牆本體和防水層造成了很大破壞。1991年,前湖段城牆因為一棵大樹被狂風颳倒後引發牆體坍塌。此後,文物部門開始有意識地對城牆上的雜樹雜草、尤其是高大喬木進行清理,排除安全隱患。此次展出的幾十個老樹根,都是70歲的市民周敬琪老先生的收藏成果。
周老家住苜蓿園大街,退休後迷上了收藏野樹根,為了「尋寶」,他幾乎跑遍了南京的深山老林。前些年,周老在城牆下溜達時,剛好碰到施工人員在清理雜樹雜草,看到牆根下堆了不少老樹根,他像看見寶貝一樣,連忙撿了幾根帶回家。從那以後,他沒事就騎著電動車去城牆下面轉一圈,標營門、中山門、神策門、龍脖子……幾年下來,周老的地下室裡已經收藏了100多個老樹根。
「城牆裡的樹根跟外面的野樹根不一樣,它是在磚縫裡生長,所以形狀幾乎都是扁的。」周老告訴記者,城牆裡的樹根有很多「奇景」,「根包磚」就是其中一種。記者在展廳內看到,有些樹根的根系就像章魚的觸角一樣,緊緊纏繞在城牆磚上,有的磚片甚至已經嵌入到根皮內,與樹根融為一體。
而最奇特的樹根則是「銘文根」——由於樹根與城磚緊緊咬合,明城轉上的銘文被印到了樹根的外皮上,而且字跡如同拓片一樣清晰,就連窯匠的名字都看得一清二楚。周老說,這種「銘文根」很稀少,他這些年找下來只發現了7塊。不久前,周老把自己收藏的100多個老樹根無償捐贈給了明城垣史博物館,其中一部分將在南唐遺蹟展廳先期展出。
圖為周敬琪老先生捐贈的城牆樹根。本報記者 馮芃攝
城牆導遊APP正在研發,未來可手機定位自助講解
此次全面開放,明城牆沿線的相關配套服務設施也進行了全面升級。
城牆保護管理中心專門設計了全新的導覽標識系統,城牆沿線的每個節點、路口處都設有標識牌,幫助遊客了解所處位置、沿線城牆距離以及歷史沿革等信息。城牆上還新增了10處遊客服務中心,為遊客提供地圖、飲用水、遮陽帽以及語音講解等貼心服務。
目前,明城牆全線共有33處登城步道,折算下來,每隔600多米就會有一處登城點。城牆兩側投入使用的慢行系統已超過10公裡,今後還會提供公共自行車,方便市民遊客在城牆腳下騎行遊覽。
據悉,南京市城牆保護管理中心正與市旅遊委員會一同研發「城牆導遊APP」。今後,遊客登城遊覽時,只要在手機上安裝APP就能實時定位,該軟體會識別用戶的所處位置提供相應的語音講解。
本組撰稿 本報記者 朱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