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於信息社會的我們(尤其是IT相關人士),每天都要長時間在計算機上進行各種操作,比如,開機/關機、播放/暫定音樂和發送/接收郵件等等。在進行這些 操作的時候,都要接觸很多計算機圖標或符號。不知你對這些圖標/符號了解多少呢?伯樂在線-職場博客將介紹一些常用的圖標/符號的來源。
早在二戰期間,工程師用二進位系統來標識電源按鈕:1代表「開」,0代表「關」。1973年,國際電工委員會(ICE)把一個「開口處有條線嵌入的圓圈」 粗略地定義為「standby power state(待機電源狀態)」,並且一直沿用至今。但是,IEEE認為這個符號非常含糊,故把它定義為「Power(電源)」。
這個符號的曝光率非常高。不僅電器上有,其他非電器上也有,比如:T恤上。還有更牛叉的,2010年3月份,紐約市衛生部門宣布在TT的包裝上印上它。
命令鍵「命令鍵」也稱「蘋果鍵」,在空格鍵兩旁各有一個,有些鍵盤也只有一個「命令鍵」。非蘋果鍵盤沒有,故國內用戶比較少見。(不過,它很像咱們的中國結。)它就是非蘋果鍵盤上的「Ctrl"按鍵。
(蘋果老鍵盤,當初賈伯斯就嫌蘋果Logo太多了,不知他們為什麼又加上去了?)
據Mac開發團隊成員安迪·赫茨菲爾德回憶,當初在和其他團隊成員一起工作時,需要把「菜單命令」直接譯為「鍵盤命令」,所以他們決定新增一個特殊的功能鍵。思路很簡單:當和其他按鈕一起按下時,「蘋果鍵」將調用相應的菜單命令。
(蘋果新鍵盤,終於把蘋果Logo去掉了,換成了文字「Command」。注意看藍色方框內的「播放/暫停」按鍵!)
當初的「蘋果鍵」圖標就是蘋果的Logo,因為又多了一個Logo,
賈伯斯不是很喜歡。赫茨菲爾德回憶說:「屏幕上的蘋果Logo太多了!很恐/怖!我們濫用了蘋果Logo。」於是,蘇珊·卡蕾受命開始重新設計圖標。在翻閱國際符號字典後,蘇珊選定了一種花狀符號。這個命令鍵符號一直沿用至今。
藍牙你可能沒有聽說過10世紀丹麥國王哈拉爾德的故事吧?這位國王是個有名的藍莓行家,酷愛吃藍莓。所以,他的牙齒被染藍了,便有「藍牙」這個綽號。在丹麥語 中,「Bl?tand」(抱歉,字符集不支持丹麥語。)依次對應的英文是「Bluetooth」。藍牙Logo是哈拉爾德名字首字母的2個符號的組合體。 恰恰有趣的是,首個藍牙接收器的形狀很像牙齒,並且它的顏色就是藍色。
USB圖標USB圖標本身就是USB 1.0規格的部分,它有點類似羅馬海神尼普頓的兵器三叉戟。(但你並不能用這個「三叉戟」來叉東西。)USB推廣組織把三個叉子頭部改成了三角形、正方形和圓形。為什麼這麼做呢?因為這就表明所有不同的附加的外設都可以用同一種標準。
「播放」播放/暫定符號並不只有計算機上才有,在鍵盤(見蘋果新鍵盤)和多媒體播放器也都有。可惜的是,無論是「三角形箭頭指向右邊的」播放符號還是「雙條形」的 暫停符號,其出處都沒有權威的來源。20世紀60年代中期,播放符號首次出現於錄音機上。三角形的箭頭方向代表磁帶的正常旋轉方向。另外,兩個►►是「快進」,兩個◄◄ 則是「倒帶」。
「暫停」剛才在上面說了,「暫停」符號沒有權威的出處。不過它很像電氣圖中的符號;也像計算機程式語言中的「或」;還像餐桌上的筷子。也有人說,它就是被挖中間部分的「停止」符號(■)。
「休眠」很多人經常把這個符號誤認為「待機狀態」。對於電子設備來說,「待機狀態」不是很直觀。所以,IEEE沿用了ICE的待機按鈕,並打算重新取了一個名 字。(IEEE)理事機構重名為「休眠」,其作用是:喚醒機器。現在在美國和歐洲,新月圖標是設備處於休眠狀態的標誌。但是在日本,你很可能看到 「ZZZ」標誌的「休眠」按鈕。
@@符號是這張列表中的唯一的榮登(紐約市)現代藝術博物館之建築和設計分類的符號。這個神奇的符號是如何變得這麼強大的呢?
1971年,雷·湯姆林遜把@符號引入到郵件地址中,用來分隔用戶名和機器名。在湯姆林遜之前的1885年,美國人安德伍德製造的第一臺打字機鍵盤上就有@符號。更往前,@的歷史更加奇特。有資料表明,六世紀的僧侶就已在用@符號。
@符號有很多名字,比如:「蝸牛」(法國和義大利)、「小老鼠」(中國寶島)和「猴子尾巴」(荷蘭和德國)等。
火線1995年,Apple公司的一個小團隊正在設計一個符號,這個必須要精確反應他們正在研發的新技術。最初設計火線目的是替代SCSI,但火線的主要優勢 在於,它為A/V(音頻/視頻)設備提供高速連接。所以,設計人員採用有三個分支的符號,分別代表「視頻」、「音頻」和「數據」。最初,火線符號的顏色為 紅色,後來不知為何改成了黃/色。
SBBOD - Spinning Beach Ball Of Death它是Apple的Mac OS X 系統上獨有的光標。它和Windows系統中的沙漏光標有相似的作用,均表示應用程式沒有響應系統(事件)調用。用戶要不等待響應,要不就退出程序。所 以,它有很多恐/怖的名字:「末日催眠輪」、「旋轉比薩」、「死亡風車」、和「旋轉死亡沙灘排球」。蘋果官方稱之為「旋轉等待光標」。(不過,也有稱之為 「彩虹球」。這個叫法倒是很形象。)
實際上,這個圖標首次「亮相於」賈伯斯的NeXT計算機公司生產的NeXTstep計算機上。(NeXTstep就是Mac OS X的前身。)不管它是什麼時候誕生的,用戶看到這個圖標都會比較頭疼。故很多Mac用戶常「小罵」該圖標。
乙太網乙太網的官方誕生日期是1973年5月22日。上面這張圖是羅伯特·麥特卡夫博士在1976年畫的乙太網草圖。
我們現在熟知的這個符號是由IBM的大衛·希爾發明的。據希爾說,當年有一整套圖標用來描述不同的區域網連接,這個圖標是其中的一個。這一組方塊■是沒有分層的(無主次之分),方塊代表計算機或終端機。
本文來源:
伯樂在線 -
職場博客本文連結:
http://www.jobbole.com/entry.php/209參考來源:Wikipedia、Packet Life和Wi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