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改平: 力爭把特定疫苗做到最高境界

2020-12-05 澎湃新聞

以下文章來源於中國科學報 ,作者韓揚眉

中國科學報

關注科教重要事件,網羅學術新鮮趣聞。

作者 | 韓揚眉

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大流行,人們對疫苗寄予了厚望。近日,《自然》雜誌報導,一些科學家正試圖進行「人類挑戰」試驗研究,用新冠病毒感染少數經備選疫苗免疫的健康志願者,以加速疫苗效果測試。

這種「加速」之法是否可行?已進入臨床試驗的疫苗,如何評價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什麼是「最理想」的疫苗?《中國科學報》就相關問題專訪了正在開展新冠病毒疫苗研發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河南農業大學校長張改平。

所謂「捷徑」是理想而非實踐

美國羅格斯大學的科學家提出的「人類挑戰」試驗研究,是讓大約100名健康的年輕人暴露在病毒下,並觀察那些接種疫苗的人是否逃過感染。作者認為,這不僅可以依靠更少的志願者,更重要的是,獲得結果所需要的時間更短。

「這只是一種想法,不具有實踐性,可能性不大,且存在倫理道德和法律問題。」張改平指出。

他分析道,研究已經表明,年輕人感染了新冠病毒後,很少會產生重症,大多症狀較輕。尤其對疫苗免疫效果比較有信心的情況下,理論上可以測試。

不過,儘管可能會加快速度,但這不符合倫理道德和法規。在正常的科學研究歷史上,並沒有建立「人類感染模型」的先例。

「更重要的問題是,它可能就不考慮設置對照組了。」張改平以動物疫苗的臨床試驗舉例說,很多動物疫苗可在本種動物身上進行「臨床試驗」,當拿病毒去攻擊疫苗免疫過後的動物時,通常需要設置不同劑量的對照組,最簡單的也需要設兩個組,一組是注射疫苗組,一組是注射鹽水等其他安慰劑的組,當結果表明前者未發病,後者發病了,才能說明疫苗有效。

的確,證明疫苗安全有效的過程非常緩慢,從以少數人的臨床試驗來觀察免疫反應副作用等,到完成需要成千上萬人來測試疫苗效果的大型試驗,這一過程至少需要1年時間。

「與動物疫苗在實驗室獲得結果不同,評價人的疫苗有效性依賴於長時間的統計數據,我們需要在一定時間內監測注射疫苗者與注射安慰劑者的感染率的差別,而在這個過程中,通常還會有各種影響因素幹擾結果,這也就是疫苗進程大大拉長的原因。」張改平表示。

安全有效評價要紮實

常規流程上,疫苗研發從細胞水平的體外實驗到動物實驗,再到人體臨床試驗,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在疫情大流行的壓力下,流程是否可以簡化?張改平表示,依靠現代成熟的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的進步,有一些環節可以省去,但必要評價環節不能省。

是否簡化、如何簡化,取決於前期是否有紮實充分的研究基礎。

「做動物實驗不僅要評價安全有效性以及能否上臨床,更要評價其對人是否會有效。」張改平指出,有諸多問題值得注意,比如攻毒實驗需要用的疫苗免疫劑量是多少,佐劑是什麼,什麼時間攻毒,如何對人進行注射,注射方式以及劑量、次數是多少,等等。

事實上,臨床試驗中,疫苗的效果評價是困難的。張改平提到,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是,新冠病毒是一種新型病毒,醫生和科學家並不清楚患者對病毒的免疫期究竟多長,尤其是現在出現個別病例「復陽」現象。「不同的病毒,人體所產生的免疫期是不同的。」

「把新冠病毒疫苗放到普通臨床中做試驗,在我國目前的情況下基本上是做不了的,至少短期內是做不了的,因為我國有效控制了這一傳染病,我國自然人群中基本沒有傳播,無法進行對照和統計。」張改平表示。

對此,他建議,在前期疫苗安全性評價完成的基礎上和一期臨床試驗後,首先免疫足夠的人群,然後按照科研人員所提出的產生足夠高抗體的時間點採集血清,將其拿到有資質、被允許在特殊條件下依法保藏和使用病毒的P3實驗室中進行病毒的中和試驗。

何為理想的疫苗

全球疫苗研發競賽正在進行,各自團隊選擇了不同的技術路線,那麼,「理想」的疫苗是什麼樣的?人們什麼時候能打上?

張改平表示,不同技術路線各有特點,要看誰研發出的疫苗效果最好。

在張改平看來,高效安全、精確微量、易儲價廉,以及低成本工廠化生產的疫苗稱得上最理想的疫苗。他提出,「新概念疫苗」和「超級疫苗」的理念可助力這種疫苗的誕生。

新概念疫苗不同於傳統疫苗研發路線,且多以新技術命名,如基因工程疫苗、基因疫苗、亞單位疫苗、病毒空殼疫苗等。

「由於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疫苗抗原製備的速度很快。就新冠病毒疫苗而言,全世界的研究者都得益於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的新冠病毒基因序列公布。」

張改平說,我們追求的是安全、高效、不浪費免疫潛力的疫苗,力爭把特定疫苗做到現代科學技術條件下的最高境界。

張改平認為,在確保疫苗效果的同時要儘量少使用免疫潛力。其根本是六個字「精確、微量、純化」。

精確即結構、位點、啟動免疫反應的精確;微量即達到數個微克級,甚至是納克級;純化即儘可能地減少雜質。這是現代科學技術條件下能夠做到的,在相關研究中也得到了證明。

「疫苗科技工作者要追求疫苗在現代科學技術條件下的最高境界,這樣的疫苗就是理想的疫苗。而這,是能夠實現的。」對此,張改平充滿信心。

《中國科學報》 (2020-04-8 第4版 綜合)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中國科學報」(china_sci)

中國生物物理學會官方訂閱號,為BSC會員及生物物理領域專業人士服務。

投稿及授權請聯繫:bscoffice@bsc.org.cn。

微信號:BSC-1979

原標題:《張改平: 力爭把特定疫苗做到最高境界》

相關焦點

  • 尊重科學——河南農業大學校長張改平這樣詮釋偉大抗疫精神!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張改平帶領精幹研究團隊,自覺擔負使命,迅速行動,第一時間啟動新型冠狀病毒疫苗和檢測技術研究工作,並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在鄭州大學、河南農大等高校返校復學工作中,張改平團隊的試紙成果成為高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利器」,為復工復學發揮了積極作用。
  • 像用PH試紙一樣簡單的,去檢測病毒——張改平院士
    「如果檢測細菌和病毒的時候,都像用PH試紙一樣,輕輕一試就行,那該有多方便」,二十多年前,在英國完成博士後研究工作,回到在河南農科院工作的張改平這樣想。
  • 河南農大校長張改平委員:為中小學生減負 也要為大學生增壓
    全國政協委員、河南農業大學校長張改平院士認為:「要落實這些措施,關鍵在於高考指揮棒的導向性改革。」基於上述情況,張改平在今年「兩會」上帶來的《關於為中小學生減負、大學生增壓的提案》中提出三點建議:一是建議教育部加快深化高考改革的步伐。
  • 「兩會聲音」全國政協委員張改平:建議為中小學生減負 為大學生加壓
    5月25日,記者採訪到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河南農業大學校長張改平,對於這個問題,他提出在為中小學生減負的同時,也要為大學生增壓,適當增加大學生學業負擔。張改平認為,當前「一考定終身」的高考機制除了向中小學生層層傳導學業焦慮、層層加重學業負擔,也向大學生傳導了「一入大學萬事輕鬆」的消極觀念,使一些學生進入大學後,在嚴進寬出的機制下渾渾噩噩混日子、混文憑,甚至就像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吳巖所說的「現在大學裡,有些學生醉生夢死,這樣是不行的」。
  • 張改平委員:三個「統籌」推進黃河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河南農業大學校長張改平人民網北京5月26日電(記者 朱一梵)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內容,是實現水更綠、山更青、民更富美好目標的必由之路。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河南農業大學校長張改平認為,要實現黃河流域生態保護,關鍵是做到環保與吃飯、治理與發展之間的平衡。「歐美發達國家工業化大多經過先汙染後治理的過程。我國是一個十多億人口需要吃飯穿衣的發展中國家,汙染治理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 張改平委員:「一入大學萬事輕鬆」?不行!
    全國政協委員、河南農業大學校長張改平表示,「在為中小學生減負的同時,也要適當為大學生加壓,適當增加學業負擔。」張改平建議,出臺激勵高校教師參與「金課」建設和淘汰「水課」的指導性政策。目前高校重科研輕教學的傾向尚未完全扭轉,一些教師對本科教學和課程建設的重視程度依然不足。
  • 生命的最高境界
    一提起它,我們就會想起:人生的境界,婚姻的境界,教育的境界,生命的境界……不知不覺間,我們好像都在追逐著某種境界。那麼,境界究竟是什麼?01人生的最高境界沉得住氣彎得下腰抬得起頭正所謂:熟谷常彎腰,智者常低頭。
  • 全國政協委員張改平:應改變大學「嚴進寬出」現狀 完善高水平人才...
    就如何提升教育質量,今年全國兩會期間,身為全國政協委員,河南農業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張改平從常年深耕的高等教育領域出發,認為應加快碩士研究生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同時改變目前大多數高校「嚴進寬出」的局面,推進構建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的步伐。
  • 帝王的最高境界:內聖外王
    王陽明,劉伯溫他們都講了這麼一句話,我們中國儒學教導帝王的最高境界就4個字兒:內聖外王。新學的最高見就4個字講完了:內聖外王。作為帝王,作為領袖,你必須要心懷蒼生,心懷天下百姓,為蒼生謀福;但是你的外在不能婆婆媽媽,要給人一種震撼力,帶有一種人格魅力,所以這就是內聖外王。換句話講,整個中華民族到今天沒有比這個最高的境界了。
  • 張改平委員:河南研究生招生計劃偏少,建議給予更多傾斜
    5月21日,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全國政協委員、河南農業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張改平介紹,今年他有兩份提案涉及河南研究生教育。「在教育部大力支持下,近年來河南省研究生教育得到較快發展,但是教育規模與人口大省、教育大省、經濟大省的地位嚴重不匹配。」
  • 什麼又是愛的最高境界?
    對於愛情,並不是一時的熱戀,你應該要做到一輩子的相守。愛情並不是一廂情願,往往要一往情深,人們都知道愛情是,兩方人的情投意合,而一方情願也只是一方人的單相思,並不是愛情。有些人會不論對方是制定什麼樣的態度,以為只要自己愛了就是愛情,甚至於,執著不悟,出現了不少因為失戀而造成的可笑事情。愛情是一種有來有往的東西,只有雙方的一往情深,相互愛戀才是愛情。
  • 女人心寒的最高境界,沉默是女人最後的尊嚴
    不得不說有的時候我們真的是忽略了女人的承受能力以及他的忍受能力,尤其是在感情方面,有的時候即使他對這個男人沒有了愛情,但是為了自己的孩子能夠有完整的家,他也寧願自己受苦,也要去好好的維護這一段本沒有愛的夫妻生活,但是在於這個相處的過程當中他也絕對會改變一些態度,女人心寒的最高境界就是在下面的文章中主要為大家介紹的內容
  • 《道德經》:為人處世的最高境界,就是「無知」!
    從《道德經》的根本來看,老子想要人們做到的,就是無為。比如「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其中,老子最看重水的品質,認為天底下沒有任何東西,能代替水。因為水「利萬物而不爭」,由此,得出了「上善若水」的結論。不僅如此,老子也談到了一個人應當如何處世。
  • 交易的最高境界!
    交易的最高境界《列子》裡有一篇故事:宋國有個人給他的國君用玉做成楮樹葉子,三年做成了。葉子的肥瘦、葉莖和樹枝、毫毛與小刺、顏色與光澤,亂放在真的楮樹葉子中便分辨不出來。這個人於是憑著他的技巧在宋國生活。
  • 留白,美的最高境界
    留白,美的最高境界 黑為墨,白為紙, 三筆兩畫,神韻皆出, 這就是中國畫的最高境界——留白。
  • 藝術的最高境界是體悟、悟道
    而自身的思想境界便是衡量藝術的標準,但這也往往是不懂藝術的人對那些追求藝術的人進行諷刺的底氣。藝術是一種寄託情感的表達,又是一個人在精神層次上的憧憬。好比為了藝術不惜毀壞一件珍貴的花瓶,只為獲得花瓶碎裂一瞬間的定格。而為了體悟藝術又不斷在萬事萬物中穿梭,只為尋得那突然從心中升起的觸動。不懂藝術的人無法明白藝術是何等有價值的東西。
  • 一個人的最高境界是什麼?
    做人的最高境界是什麼呢?不卑不亢如果一遇到比自己優秀的人,你自己強大的人,千萬不要有自卑的心理,不要怯場,要虛心學習他身上的優點,並且為之努力,相信自己,總有一天也會同他一樣優秀。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應該這樣,不卑不亢做人,保持一顆善良的心,凡事多為別人考慮一點,你會發現,這個世界其實很溫柔,這個社會也不都全是殘酷,這個世界還是很美好。(圖片來源於網絡,謝謝原作者)
  • 愛的最高境界是自愛
    愛的最高境界是自愛!懂得自愛的人,大都是靈魂高貴的人。TA們能夠很好的管控自己,支配自己,正視自己。不會因為這個世界存在太多的誘惑而迷失自己,不會輕易心浮氣躁,不會為浮雲遮望眼,守得住平淡,耐得住寂寞。善於把握自己內心的真實,不忘與自己的初心對話。人,只有更好的愛自己,才能愛別人。愛自己是自愛的開始,潔身自好是愛自己的起碼錶現方式。
  • 道家中人心性修煉最高境界是什麼?
    修道之人的人生境界等級人生之境界,在於人之自我創造,創造之目的,在求完成其人生。循一定之規範,求得自我之正確修養,精進不已,自能達到人生修養之最高境界。功利境界,亦可稱之為凡夫境界。人皆有聖性,返樸還真,以存其本來赤子之心與聖性,擴而充之,上登聖境,即入於聖人境界。聖人境界之極,則天地與我為體,萬物與我為一,此亦即天人合一境界(在儒家亦談天人合一,但無天人合一之修煉法)。至此則可稱為天地境界中人。再進而入於神人境界。此即超道德境界與超聖人境界,丹道派則稱之為真人境界。
  • 中國人的人生最高境界
    錢穆主「天人合一」、南懷瑾論「人生最高境界」則說:「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儒道佛同主改變自己佛家主慈悲為心,改變自己和內心融合,有六道輪迴:天、人、魔、地、餓鬼、畜生六道;道家主「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而補有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