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顧安娜
製圖:孫綠 / 校稿:貓斯圖 / 編輯:養樂多
2020年9月27日清晨,居住在南高加索納卡地區的居民們聽到了巨大的爆炸聲。繼而,密集的火箭彈攻擊正式開始,納卡全境被炮火覆蓋。
2020納卡戰爭正式拉開了帷幕。這並不是過去30多年裡爆發的第一次戰爭,對於這片夾在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之間的土地來說,戰爭和武裝衝突早就已經是生活的一部分。
俄羅斯與高加索三國▼
而遠在莫斯科的克裡姆林宮裡,一個全新的計劃也正隨著衝突爆發而逐漸成型……
30年之期已到!
納卡地區的前身是屬於前蘇聯的納卡州,廣義的納卡地區也包括周邊相當大範圍區域。這是一塊位於南高加索山區的土地,生活著數十萬適應了山區生活的亞美尼亞人。
納卡地區大部分屬於小高加索山脈的南部
並向東部平原地帶過度
西邊是亞美尼亞的核心區,東邊是亞塞拜然核心區▼
在蘇聯強盛時期,由於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都是蘇聯加盟國,納卡地區的歸屬問題其實並不重要。納卡州在名義上屬於亞塞拜然社會主義共和國,但和既是鄰居又是親戚的亞美尼亞關係親善,亞塞拜然官方也沒有動力去幹預他們與亞美尼亞的聯繫。
反正你們都在蘇聯大家庭的懷抱裡
而且相互還長得那麼像
納卡當地人兩邊走估計也會傻傻分不清
(蘇聯、亞塞拜然社會主義共和國、亞美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國旗)▼
但當蘇聯解體之後,納卡州在南高加索問題中卻突然變得異常敏感起來。當地亞美尼亞人和新生的獨立國家亞美尼亞高度希望納卡州併入亞美尼亞,而新生的亞塞拜然卻不願意將老大哥留下的疆土遺產拱手相讓。
雙方於是爆發了1988年的第一次納卡衝突,以及1992年的全面戰爭。
戰爭中的亞塞拜然士兵
(圖片:wikipedia@Ruaf Mammadov)▼
在納卡地區流離失所的亞塞拜然人
(圖片:wikipedia@Oleg Litvin)▼
而在這場戰爭背後,也少不了莫斯科方面的影子。
在參與調停失敗之後,當時的葉爾欽政府一度向兩個參戰國都派出了援助。最終,由於種種原因(比如亞塞拜然拒絕加入獨立國協,倒向土耳其),俄羅斯選擇用更大的誠意幫助亞美尼亞,輸出了大量武器彈藥,通過支持亞美尼亞換取地區和平,保留莫斯科在南高加索地區的影響力。
裝備蘇軍武器的亞美尼亞士兵
(圖片:wikipedia@Armdesant)▼
當然,俄羅斯也並非一邊倒地支持亞美尼亞,而是在其取得了巨大成果之後,再次調停。經歷了兩年殘酷的拉鋸戰,亞美尼亞、亞美尼亞支持的納卡當局和亞塞拜然都已經精疲力竭,只能回到了談判桌上。儘管談判沒有取得什麼成果,但納卡地區從此事實上脫離了亞塞拜然的主權控制,自稱為獨立的「國家」(未得到國際認可)。
1992年全面戰爭的結果
亞美尼亞地方政府實際控制了納卡地區
也就有了所謂「阿爾察赫共和國」
當時也是通過俄羅斯調停停火▼
此戰過後,亞塞拜然失去了將近1/6的國土面積,被迫默許了納卡當局的出現,只能在外交文件上,通過制裁獲取「納卡護照」或「納卡籤證」的旅客,表達自己的官方立場。
所以亞美尼亞和阿爾察赫的旗幟是這樣的
想的就是國際承認趕緊合併....▼
此後,亞美尼亞則成為了俄羅斯在這一地區的主要盟友,背靠俄羅斯的影響力制衡亞塞拜然、喬治亞,甚至威懾土耳其。
穩坐裁判席
(圖片:kremlin.ru)▼
然而誰都知道,這樣的平衡並不會永遠持續下去。過去30年,俄羅斯國力不斷衰退,對亞美尼亞的軍事支持尚有震懾力,經濟援助卻一天不如一天。而亞塞拜然,則依靠裏海石油和土耳其的大力支持,經濟實力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到今年的戰爭爆發前,亞塞拜然已經是一個人口、GDP雙雙達到亞美尼亞3倍左右的地區強國。
人口相差三倍以上,GDP相差更大,接近四倍
(圖片:google.com)▼
納卡地區不僅在法理上是亞塞拜然的領土(得到國際承認),而且控制著亞塞拜然與亞美尼亞這對老冤家陸地上的漫長國境線,戰略意義非常突出,他們不會永遠隱忍下去。再加上新冠疫情帶來的混亂似乎提供了某種時機,平衡終於還是被打破了。
開打!
(圖片:MoD of Armenia / twitter)▼
幫隊友地圖開疆?
反觀亞美尼亞這一端,由於今年來亞政府的親歐美傾向,與俄羅斯這個傳統盟友之間已經有些疏離。這導致在戰爭爆發前期,俄羅斯並沒有立刻向亞美尼亞派出有效的援助。甚至在雙方撕毀俄羅斯主持下的停戰條約之後,俄羅斯依然沒有發作。
亞美尼亞人是非常不滿的
甚至認為普金袖手旁觀導致戰爭失敗喪權辱國
但亞美尼亞近年來的搖擺模糊政策,可能才是最大原因
(圖片:Syndi Pilar/ shutterstock)▼
最後,在11月10日,在亞塞拜然控制了納卡地區第二大城市舒西之後,俄羅斯通過派遣2000人維和部隊的方式,終於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停戰。
裁判籤字
(圖片:kremlin.ru)▼
但問題,並沒有在這裡結束。
根據停戰協議,戰勝國亞塞拜然獲得了已經攻佔地區的控制權(主要是納卡地區整個東南部),並可要求亞美尼亞軍隊撤出納卡地區西部,交由阿軍控制。另外,亞塞拜然最西側的飛地納希切萬地區,現在也獲得了與母國本體的陸上直線通道,可以說是大獲全勝。
中間的這一大塊亞美尼亞實際控制區
大部分都被亞塞拜然收復
僅剩中間一塊,還要靠俄國人維護的走廊來交通
這一套「割地」下來,亞美尼亞損失慘重▼
而在被亞塞拜然分割之後,納卡地區現在只剩下了包括首府斯捷潘納克特在內的中部、東北部地區,變得支離破碎。
從地圖上可以看出,如此一來,這一地區與亞美尼亞之間的關係就幾乎變成了陸上飛地,聯繫只剩下了西南角的一條名為拉欽走廊的狹窄通道(拉欽走廊)。
也就是變成這個樣子,剩下的納卡地區成為「飛地」
雖然在西南方亞塞拜然也有一塊飛地
但條約中包含亞方要保證該地與亞塞拜然本土的交通▼
這條走廊以其中的主要城市拉欽命名,它扼守著納卡地區與兩個參戰國家最重要的聯繫通道,在上個世紀的納卡戰爭中就是國際勢力調停幹預戰爭的核心地帶。如今,俄羅斯的維和部隊也將來到這條通道上,保證通道安全,避免納卡地區與亞美尼亞交通斷裂,產生人道主義危機。
2017年的拉欽走廊
當時這裡還是亞美尼亞和「阿爾察赫共和國」的邊界處
(圖片:Mato Z / shutterstock)▼
11月21日,俄羅斯國防部官網公布了一張維和部隊駐守拉欽通道的示意圖。圖上的內容按照協議內容製作,俄維和部隊將會駐紮的拉欽走廊在地圖黃色部分的最右下角,並沒有引起太多人的關注。
11月21日版本▼
然而12月13日,卻有人發現,俄羅斯偷偷更換了這張圖。除了將拉欽走廊上俄軍駐紮地標為黑白斜線以外,他們還為現存的納卡地區增加了一根小尾巴,深入了根據協議由亞塞拜然佔領的土地上,傾向性已經表現得非常明顯。
12月13日版本▼
這場地圖開疆的鬧劇,引起了亞塞拜然人的劇烈反應。他們紛紛在社交網絡上表達了對俄羅斯的不滿,認為既然停戰協議是在俄羅斯的斡旋下簽訂的,那作為中間人的俄羅斯更應該主動遵守協議,而不是在地圖上偷偷摸摸地「開疆」,試圖改變戰爭結局。
兩者差別▼
在亞塞拜然人的強烈抗議下,俄羅斯國防部現在已經默默更改了地圖。最新版的地圖基本恢復了原版地圖的設定,終於平復了亞塞拜然人的怨氣。
現在打開的樣子
(http://mil.ru/russian_peacekeeping_forces/infograf.htm)▼
但不管地圖改了還是沒改,不可否認的事實是,儘管並沒有全力幫助自己的小盟友亞美尼亞,俄羅斯卻依然從中儘可能地收穫了利益。
釘子和鞭子
一直以來,俄羅斯對納卡地區爭端的態度是很微妙的。
由於納卡是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爭端的前線,兩國的主要矛盾也圍繞著納卡地區展開,抓住納卡,就等於掌握了兩個國家的軟肋,因此俄羅斯長期重視納卡的作用。
它的首要功能,就是保持亞、阿兩國的僵持狀態,減輕俄羅斯在高加索山以南的壓力。而因為亞美尼亞無論是在人口還是綜合國力上都更弱,因此在爭端開啟的初始階段,俄羅斯選擇了幫助亞美尼亞獲取納卡地區的控制權,對雙方進行制衡。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退至北高加索
南方的高加索三國,位置最重要但關係複雜
在亞美尼亞高原與裏海沿岸之間
納卡地區是俄國影響局勢的重要抓手
(底圖:shutterstock)▼
也正是因為納卡的敏感地位,對俄羅斯來說,無論如何,納卡地區都不能穩定地被亞塞拜然一方控制。一旦國力較強,又有土耳其支持的亞塞拜然完全控制了納卡地區,亞美尼亞將會陷入巨大的劣勢,再也沒有能力扳回局面。
而亞美尼亞與土耳其同樣有著不共戴天之仇
亞美尼亞在東西兩邊幾乎都無法和解
何況實力也處於嚴重劣勢▼
但以亞美尼亞近年來對歐美國家的親善姿態來看,俄羅斯又不願意在亞-阿戰爭中傾全力支持亞美尼亞。要重新爭取亞美尼亞的合作態度,俄羅斯需要為這個盟友塑造一個足夠有威脅的對手。這也是為什麼在戰爭初期,即使停戰協議被撕毀,俄羅斯也始終沒有發作。迫使亞美尼亞人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才是這些行動的背後邏輯。
俄國沒有出手
但亞美尼亞的東西鄰居可是態度非常明確的
(土耳其與亞塞拜然領導人)
(圖片:President.az / Wikipedia)▼
而當戰爭進入亞塞拜然的全面優勢期,爭取盟友的效果已經達到,俄羅斯就要開始了強勢維和。不僅停戰協議由總統普京親自斡旋,維和部隊計劃也很快敲定,並控制了整個納卡地區南北-東西方向最重要的交通咽喉。
也就是拉欽走廊▼
根據協議,俄羅斯維和部隊將能在此地駐紮5年,到期後如亞-阿雙方沒有異議,可以再駐紮5年。換言之,俄羅斯在亞-阿兩國的邊境核心區打入了一根有效期最長10年的釘子。
而對於國家安全受到嚴重威脅的亞美尼亞來說,經此一役,對俄羅斯保護傘的依賴必然只增不減。無論民間對俄羅斯有什麼樣的抱怨,決策方面對俄的態度仍然會回到上世紀的親密狀態。
你們沒有選擇,我是唯一的答案
(圖片:Gevorg Ghazaryan/shutterstock)▼
除了攪動地區局勢與老盟友複合以外,俄羅斯軍隊入駐納卡關鍵區域也能更好地形成對亞塞拜然的牽制。
這主要體現在號稱「21世紀工程」的巴庫-提比里西-傑伊漢輸油管道上。這條管道經亞塞拜然、喬治亞、土耳其三國,是歐洲在能源戰略方面制衡俄羅斯的後手,已經發揮了多年作用,嚴重影響了俄羅斯能源施壓的有效性。
俄羅斯經濟靠能源,戰略也要靠能源
能源這條線,絕對要抓在自己手裡▼
但這條管道有一個致命缺陷:其中一段距離納卡地區的東北角很近。希望加強能源威懾的俄羅斯,如今名正言順地進入了納卡和平區,距離這條過去鞭長莫及的管道就近了很多。
也許一開始誰也不會想到,一場局部戰爭的維和,最終是為俄羅斯帶來了綁定盟友和威脅對手兩大優勢。這已經是俄羅斯在這場戰爭中所收穫的最好的結果了。至於那場地圖開疆的鬧劇,也許只是俄羅斯對亞塞拜然勝利後耀武揚威的一點小小報復。
可是又有誰問過流離失所的納卡人是怎麼想的呢?
*本文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Gevorg Ghazaryan/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