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人體必需微量元素中含量最多的,總量為4~5g,體內的鐵可分為功能性鐵和儲存鐵。功能性鐵存在於血紅蛋白、肌紅蛋白和含鐵酶中;
儲存鐵以鐵蛋白和血鐵黃素的形式存在於肝、單核吞噬細胞和骨髓中。
鐵在體內含量隨年齡、性別、營養和健康狀況的變化,有很大的個體差異。
鐵含量豐富的食物有動物血、肝、大豆等;含量良好的來源有廋肉、魚類、紅糖、乾果、蛋黃等;
值得注意的是牛奶為貧鐵食物,蛋黃雖然鐵含量還可以,但其富含磷蛋白,並不利於鐵的吸收(吸收率僅3%左右)。鐵的吸收率受較多因素的影響,不同食物鐵的吸收率在1%~22%間波動,其中血紅素鐵(卟啉鐵)的吸收較好,植酸(主要存在於植物的種子、根莖等部位)、草酸、磷酸、茶葉及咖啡中的多酚類物質等因素會減弱鐵的吸收;而維生素C、有機酸、動物肉類等則促進鐵的吸收。
可能源自鐵吸收率不高的原因,人體對體內的鐵利用還是很珍惜的,體內有幾大機制可在一定程度上維持鐵的平衡;如衰老紅細胞中的鐵可被機體重新利用,腸道可根據體內鐵的營養狀況調節鐵的吸收(即體內鐵含量降低或食物中的鐵含量不高時,鐵的吸收率較高),一般情況下鐵的丟失主要是皮膚及呼吸系統、胃腸道和泌尿系統的黏膜細胞脫落,月經血中的鐵也是生育期女性鐵丟失的一大原因。
作為體內含量最多的必需微量元素,鐵的生理作用還是很重要的:
1.在機體氣體交換中發揮重要作用:鐵為血紅蛋白、肌紅蛋白、細胞色素A及某些呼吸酶的組成部分。
2.與紅細胞的形成和成熟有關
3.催化促進β胡蘿蔔素轉化為維生素A
4.促進膠原合成(對美容養顏有一定幫助)
5.抗體的產生、藥物在肝的解毒等也與鐵有關
體內鐵含量不足,是較常見的營養缺乏病,因生理狀態等原因,嬰幼兒、孕婦和乳母更易發生,鐵缺乏最主要的影響是缺鐵性貧血。
鐵缺乏時有以下幾類表現:
1.鐵缺乏的原發表現:如消化性潰瘍、生育期婦女月經過多、紅細胞形態改變等。
2.貧血表現:常見症狀為乏力、易疲勞、頭暈、食慾缺乏、面色蒼白等
3.組織缺鐵表現:精神行為異常,如煩躁、注意力不集中、異食癖;體力、耐力下降;兒童生長發育遲緩、智力低下;毛髮乾枯、脫落、皮膚乾燥等。
除了鐵缺乏,鐵過量的情況也可能存在,見於口服鐵劑/輸血過多,鐵過量尤其是急性鐵過量,危害較大,需及時就醫。
鐵在體內代謝中具有可被反覆利用的特點,成年男性每天損失鐵約為1mg;女性為0.8mg,但月經期平均每天損失1.4mg;對於鐵元素的供應,只要從食物中吸收,加以補充,滿足需求即可。我國RDI(推薦每日攝入量)建議每天供給量為成年男子12mg,成年女子為18mg,孕婦和乳母為28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