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四川雅安,一則視頻在網絡熱傳,幼兒園裡一名小孩不停的拿凳子砸老師,老師身手矯捷一把接住。據了解是小孩吃飯不老實,被老師批評了兩句,小孩便開始扔凳子。目前家長已經批評教育。
延伸閱讀:熊孩子沒樣病根在家庭教育
心理專家介紹,每到假期,都是親子矛盾爆發的高發期。其實,這恰恰是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作為家長,要懂得抓住時機、因勢利導。
孩子不懂事兒家長缺乏社會人培養意識
北京市中小學心理諮詢中心主任溫方介紹,平時非假期時段裡,家長忙著上班,孩子忙著上學,彼此接觸交流的時間並不太多。到了假期,不少家長會特意請假,為的就是要好好陪陪孩子,享受下融洽的親子時光。然而,這一親密接觸,卻讓父母發現了孩子身上很多不如意的地方。不少來到諮詢中心求助的家長就為孩子的待客禮貌問題感到頭疼。
有家長傾訴道,不知道自己的孩子為什麼這麼不懂事兒,來了客人,家裡的東西一點兒不讓人動。甚至因為動了自己的東西,直接把對方做客帶來的小孩兒給打出去。還有的家長求助,家裡一來客人,孩子就躲進房間,不願意與人交流。父母都懷疑孩子是不是得了抑鬱症。
溫方表示,有這種困擾的家長,首先要培養孩子的主人翁意識,讓他們感覺到自己是家裡的主人,有一定的責任感,「有了主人翁的意識,他才能對來到家裡的人給予一定的關注。否則,孩子就覺得來的人是找我爸找我媽的,跟我沒關係。」此外,有了主人翁的意識,也就會有一定的「共享」和「犧牲」意識,「我是家裡的主人,要照顧客人。」
在此基礎上,家長也要注意在平時就給孩子灌輸懂文明講禮貌的意識和習慣,「大人來了如何稱謂、走了怎麼再見等禮儀,平時就應該教給孩子。」在溫方看來,這實際上是讓孩子從自然人向社會人發展的一個重要教育環節。
同時,在接待完客人之後,家長要及時進行總結性的指導:剛剛表現怎麼樣,哪些地方還可以完善……「指出問題一定要及時,因為孩子是情緒化的。當時為什麼這樣做,孩子記得最清楚。過幾天,在孩子忘了的時候再翻舊帳,已經沒有教育意義了。」
苦惱的不止家長。對於與自己父母的朝夕相處,不少孩子也感到很頭疼。「自己想買什麼、想幹什麼,一點兒都不自由,爸媽什麼都要幹預。」溫方表示,這反映的其實是一個共性問題,家長對孩子的照顧比較多、發展訓練比較少。在諮詢過程中發現,很多家長往往把孩子當成一個照顧對象,而不是家庭的一分子。「說得嚴重點兒,就是把孩子當成了一個非常易碎的珍寶,擱在家裡頭看著護著。但是,孩子並不領情。因為看著護著,勢必就沒有一點兒自由,孩子當然不高興。」
溫方介紹,這種情況下,很多家長容易專制,「一切事情由我安排,一切都是我說了算」。這樣一來,就不會考慮到孩子的情緒變化。「現在孩子的獨立意識都比較強,家長一專制,他們就要反抗,矛盾就出來了。」
在溫方看來,假期中,家長不能只照顧孩子作為自然人的吃喝需求,而是要有一定的訓練引導,幫助孩子們融入社會、融入家庭,在家裡發揮出自己的作用,增強親情意識,推進他們向社會人的進一步轉化。
孩子不想上學
家長幫助孩子找回學生感
伴隨著開學的臨近,「開學恐懼症」的問題開始凸顯。「要開學了,因為沒完成作業,或者是因為與老師、同學關係不好,不少孩子不敢去上學。」溫方還接觸過一些誇張的個案,有個二年級的孩子在家裡就聽不得「開學」二字,一聽到開學就渾身哆嗦。
與之相對的,則是有孩子對開學的無比期盼,還沒開學,就熱切地與同學聯絡。有來求助的家長反映,自己晚上經常找不到手機,找來找去才發現,手機被孩子偷偷拿到了被窩裡,一宿一宿地與同學們微信聊天。
對此,溫方建議,家長這時最重要的是幫助孩子找回當學生的感覺。在生活作息方面,儘量向學校靠攏,比如,每天安排一定的時間,讓孩子專心地看看書、寫寫作業,適當地收收心。另外,也要注意調節孩子的情緒,特別是要進入新集體的一年級、初一、高一學生,家長要格外關注孩子的情緒疏導,提前引導做好準備和銜接。
在這段時間裡,家長也可以讓孩子的情緒有個適當的宣洩,比如,在開學前就讓孩子找好朋友見見面、聊聊天,「這樣不至於到了開學,老友相見過分激動。到時候,熱情過分了,上課可能會無心聽講。」提前有了宣洩,等到開學時,就能平穩地過渡到正常上課的環節中。
溫方認為,在剩下半個月左右的時間裡,家長也要引導孩子多補補親情這一課,讓孩子感受到自己在家裡的責任感。
孩子心理叛逆
家長學會巧用「別人家孩子」
不少家長反映,自己的孩子在假期裡顯得似乎格外叛逆。中國青年政治學院青少年工作系副教授劉衛兵在做客北京城市廣播《教育面對面》時指出,叛逆其實是一種反抗和質疑。一般來講,孩子在十二三歲開始進入青春期,但實際上7到9歲時,孩子的獨立意識就開始萌芽了,因而開始不認同大人制定的規則。「家長有時候覺得未成年孩子有什麼想法?其實,我倒覺得,有時候孩子合理的想法,父母、老師必須要聽,要與孩子共同成長,避免成人的先入為主。」
青少年心理專家、清華大學幸福科技實驗室副主任宋少衛表示,孩子逆反的主要原因就是突然發現,有一天爸爸媽媽沒有自己小時候認為的那麼權威、那麼高大上,於是,開始對父母有怨言。這個時候,父母特別重要的一點,就是不能把自己變成一個永遠正確的無敵家長,而是承認並接受自己做得不對的地方。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要賦予他們話語權,決策的時候要徵求他們的意見,關注孩子內心的訴求。
在宋少衛看來,兩類家庭環境容易讓孩子的叛逆更強烈:一類是在養育過程中過於放縱、溺愛孩子的家庭。這種家庭的孩子從小被過度溺愛,各種需求被充分滿足,在家裡基本沒有規則,上學會出現很多問題。孩子在家完全沒形,在學校也很難服管。第二類是教育過度嚴厲的家庭,特別是家長從事某些職業的家庭是重災區。比如,從事司法、財會、教育等工作的家長,孩子容易出現問題。這些家長受職業影響,在管教孩子時往往眼裡揉不得沙子。「就說老師吧,因為見過太多好孩子,看到自己的孩子就很容易發現問題,導致管教過嚴。」宋少衛說,對孩子管教過松、過嚴都不行,適度是關鍵。
那麼,與其他階段相比,叛逆期、青春期的孩子,教育有哪些重點?劉衛兵表示,面對這個階段的孩子,父母要正向激勵。何為正向激勵?他舉了電影《銀河補習班》的例子,電影中的馬飛考試成績從倒數第一到倒數第三,爸爸說:「很不錯,進步了,往前排了兩位」。「這就是正向激勵。人都是一步一步在前進的,不可能一步就飛過去,所以家長要逐漸把孩子的潛質打開。」劉衛兵對記者說。
宋少衛則支招要巧用「別人家的孩子」。「現在,很多家長常常用『別人家的孩子』打壓自己的孩子,不僅沒有達到教育的目的,還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其實,『別人家的孩子』完全可以成為推動孩子進步的外力,關鍵看家長怎麼說。」他介紹道,如果「別人家的孩子」比自己的孩子優秀,可以說:「不錯啊,你現在做得越來越好,就快超過誰誰誰了。」如果「別人家的孩子」沒有自己的孩子優秀,則可以說:「你現在比誰誰誰強很多,但是要注意保持啊。」這樣與孩子溝通,一方面,孩子會看到自己的優點,對自己更有自信;另一方面,也會看到自己與優秀「別人」的差距,既能認同現在的自己,也有勇氣向更好的自己努力。
宋少衛認為,孩子的「逆反」並不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自然消失。只有當孩子認識到父母對自己的愛是真誠的,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在為自己好的時候,這種情緒才會慢慢減弱。同時,孩子看到父母不再是高高在上控制一切的強者,而是「變成」需要被愛護的「弱者」時,孩子內心深處對父母的「逆反」才會真的消失。
(原標題:幼兒園小孩扔凳子被老師隔空接住,家長已經批評教育)
來源:北晚新視覺綜合封面新聞北京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