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節前,多家基金公司發布了公司高管辭職公告
五一節前,基金業迎來本年度最激烈的一次離職潮,華夏、東方、浦銀安盛、中銀、天弘等多家公司發生高管變更。
五一假期前最後一個工作日,華夏基金宣布華夏副總經理王亞偉從華夏基金離職,成為這個假期公募基金行業最大的新聞。
隨後,華夏基金總經理範勇宏也被曝出將在5月中下旬離開華夏基金,前往新成立的基金行業協會任職副會長。
4月28日,證監會一天之內連發六則基金人員變更,其中涉及三名高管。
東方基金公告稱,該公司總經理單宇由於工作調動,其職位將由董事長崔偉代任,資料顯示,崔偉乃2011年12月新任該公司董事長一職。
另有上海兩家公司高管變動。浦銀安盛副總經理兼營運長陳篪和副總經理兼首席投資官周文秱雙雙離職,暫時無人接替職務。
陳篪和周文秱都是由浦銀安盛外方股東推薦任職的,其中陳篪自2007年公司成立便加入浦銀安盛,屬於浦銀安盛的老牌員工。
另一家上海公司是中銀基金,總經理陳儒宣布離職,這將為原嘉實基金副總經理李道濱入主中銀基金掃清最後障礙。
李道濱曾在嘉實基金任職多年,擅長基金銷售,被稱為業內最會賣基金的高管。
4月28日,天弘基金髮布公告,督察長呂傳紅辭職。
4月是基金業高管變動的高發期,除了上述公司外,中郵、信達、華商、富國、新華、諾德、中歐、景順長城之前也發布了高管變動公告。從這些公司來看,高管變更最為頻繁的是中小型基金公司。
基金公司高管離職一般有兩大原因,跳槽上崗或者被迫下崗。
近年來,監管機構對基金公司設立審批速度加快,基金管理人才匱乏,中小基金公司相互挖角導致高管跳槽事件不斷。
相對而言,被迫下崗則有些讓人難堪。
由於中國基金業呈現兩極分化格局,大公司富得流油,小公司弱者愈弱。不少小型基金公司的高管都是帶著軍令狀上任的。
由於今年股市低迷,這批人中大多數業績平平,被迫下課給人讓位的高管也不在少數。
有基金公司總經理表示,人才是核心競爭力,但目前的國內基金公司在治理結構中存在制度缺陷,股東與管理層之間不能形成有效制衡,股東更換,高管地震,已成常態。
記者手記基金一哥王亞偉確認從華夏離職,公募基金大佬範勇宏也要前往籌備中的基金業協會任職。
一時間業內唏噓不斷,大家對王範組合依依不捨,實際上凸顯了兩個行業問題:一是基金業未能為投資者取得合理的回報,二是行業人才流失嚴重。
5年10倍,這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投資業績。但多年來,公募基金業能做到這一點的卻只有王亞偉。
大家痛惜王亞偉抽身離去,實際上更多的是對現任基金行業收益的不滿意。
王亞偉和範勇宏的確是這個行業不可多得的人才,他們離去的確令人可惜;但是,動不動就提誰來拯救公募基金的說法也十分滑稽。
幾年之前,石波、呂俊、李旭利、王貴文等一批明星基金經理奔私,陣容比這更強大。但這幾年公募基金業績倒也並未出現明顯滑坡,相對而言,這批奔私的基金經理混得相當一般。
呂俊當老闆後,和自己的基金經理姜廣策內訌,成為行業笑話;李旭利老鼠倉案發,目前身陷囹圄;王貴文無奈旗下產品虧損,不得已清盤基金。
和昔日粉絲眾多、星光熠熠的地位相比,這批轉身的明星基金經理瞬間黯淡了許多。
基金業要振興,突破現在的規模瓶頸,為投資者掙更多的錢,靠幾個明星基金經理、一兩個大佬顯然不行。
這是一盤更大的棋,需要監管機構從體制上對基金行業鬆綁,減少審批,擴大激勵。
最重要的是為基金行業競爭引入更多的活水,讓更多的民營資本、海外機構進入這一行業,只有競爭才能大浪淘沙誕生真正的優質公司,實現投資的持續回報。 (來源: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