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馬燈又稱「跑馬燈」,是中國傳統燈彩之一。常用於元旦、元宵、中秋等節日慶賀活動場所。在江西新建縣昌邑鄉、聯圩鄉及鄱湖地區一帶,「走馬燈」頗受民眾青睞。走馬燈不僅被用來把玩欣賞,且被賦予「轉運」、「馬到成功」、「走馬上任」等吉祥寓意。本期《解密南昌》,記者採訪了新建縣文化館館長、副研究員陶學湖,帶你近距離感受新建獨具特色的「走馬燈」。-信息日報記者葉景順文/圖
新建走馬燈
溯源
走馬燈起源於隋唐
陶學湖介紹,公元1000年左右,漢人就創造了走馬燈,走馬燈成為漢族特色工藝品,是中國傳統燈彩之一。在民間,常見於元旦、元宵、中秋等節日慶賀。據相關史料記載,走馬燈起源於隋唐時期,盛行於宋代,常見於春節元宵期間,民間素有「三十夜的火,月半(元宵)夜的燈」之說,不論是「燈」還是「火」,跑馬燈佔有一席之地。
中國歷代許多古籍詩詞都有關於走馬燈的記述。宋代吳自牧《夢粱錄》記有走馬燈夜市。南宋周密《武林舊事》記敘走馬燈,「若沙戲影燈,馬騎人物,旋轉如飛」。南宋·姜夔《感賦詩》中有描述走馬燈「紛紛鐵馬小迴旋,幻出曹公大戰年。」
清代,走馬燈也盛行不衰,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走馬燈》中有雲「走馬燈者,剪紙為輪,以燭噓之,則弛馬驟,團團不休,燭滅則頓止矣。」
故事
走馬燈對聯助王安石娶賢妻
相傳,王安石23歲那年去趕考,見馬員外門口的走馬燈上有一聯語曰:「走馬燈,燈走馬,燈熄馬停步。」王安石看後,不禁拍手連稱「好對!」這上聯是馬家小姐為擇婿而出,因此員外急忙出來找王安石,王卻誇了一句就走了。在科場上,王安石第一個交卷,主考官見他交卷快,想試他的才藝,就指著廳前的飛虎旗出聯說:「飛虎旗,旗飛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不假思索地用馬員外門前的「走馬燈,燈走馬,燈熄馬停步」來對,自然又快又好,令主考官驚奇不已。回頭想起走馬燈給他的機緣,王安石忍不住又來到馬家門前。馬家當即就將女兒許配給他。王安石撿來兩聯,上應主考,下獲賢妻,一時傳為美談。
傳承
傳統技藝面臨尷尬
陶學湖告訴記者,「走馬燈不僅是一種燈彩,更是一項珍貴的文化遺產,具有弘揚和傳承魅力。同時,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心靈手巧和勤勞智慧,對於了解和探討地域文化、民俗風情以及我國文明發展史,具有積極的現實和歷史意義。目前,新建走馬燈技藝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但由於跑馬燈製作難度比較大,能不能讓燈跑起來是一門很難掌握的手藝活,所以學習跑馬燈的製作必須心細如塵,同時需要較強的繪畫和剪紙功底。目前,這門手藝只掌握在老一輩的少數人手中。」陶學湖說,走馬燈技藝必須傳承下去,但現在面臨後繼無人的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