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Science Bulletin:老牌中國期刊的國際化之路
■本報記者 甘曉
明年1月1日,《科學通報》英文版將從Chinese Science Bulletin正式更名為Science Bulletin。
作為《科學通報》英文版新一屆主編,中科院院士陳曉亞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以更名為契機,編委會和編輯部將著力推進《科學通報》英文版的國際化,打造一個源於中國學術界,由中國學者主辦的、優秀的綜合性國際學術期刊品牌。」
小「改革」背後的大戰略
從Chinese Science Bulletin到Science Bulletin,《科學通報》英文版的刊名只是一個單詞的刪改,看似簡單,實則透露出編委會對期刊未來發展的國際化戰略。
記者獲悉,去掉「Chinese」,是希望期刊能從地區性刊物轉變為國際化刊物,更多地吸引國際優秀稿件,也為中國學術界搭建更好的國際交流舞臺。
過去的十年間,我國科技人員共發表國際論文136.98萬篇,已經位列世界第二。然而,超過90%的高水平論文並沒有在我國出版的期刊上發表,而是投向了國外期刊。
許多科技出版人已經意識到,中國科學技術的發展離不開世界舞臺,世界科學技術的發展需要中國的力量。因此,《科學通報》英文版編委會和編輯部都認為,我國科技期刊應加速國際化進程,提高辦刊水平。
「一方面,我們要讓中國的科學研究『走出去』﹔另一方面,更要把國外優秀的研究成果『引進來』。」在陳曉亞看來,期刊國際化的目標包含「走出去」和「引進來」兩個方面。
《科學通報》英文版化學學科執行主編趙宇亮也認為,學術期刊國際化,是創辦高質量和高水平學術刊物的生命線。
「國際化既可以擴大中國學術界和學術成果的國際影響力,也可以用國際一流學術刊物的標準和成功的經驗來規範和提升我國學術刊物的水平。」趙宇亮強調,「一個國家的學術期刊的質量高低和影響力大小,也體現了這個國家在科學技術世界舞臺上的話語權和優先權。」
新刊名新定位
《科學通報》英文版是我國唯一的自然科學綜合性SCI學術期刊,創刊以來一直是我國科技期刊的重要品牌和代表。
為了進一步加強中文版和英文版的區別定位,2013年起,新一屆編委會採取了中、英文版取消對照發表、分設編委會的做法,這被看作是一次裡程碑式的改革。如今,《科學通報》英文版已經邀請了100多名學術水平高、對辦刊熱情投入的編委會成員,其中超過30%為來自發達國家的國際編委。
2014年8月,《科學通報》召開了第13屆編委會英文版正副主編會第一次會議,對更名後期刊的新定位、發展目標、審稿流程等進行了深入細致的討論。趙宇亮向《中國科學報》記者回憶,此次會議上,主編們都表示,我們將傳承前輩科學家們辦刊的刻苦敬業精神,繼往開來,共同努力,把Science Bulletin辦成世界學術界的「中國品牌」之一。
更名後,期刊定位為一本「立足本土,面向世界的國際一流綜合學術刊物」,發展目標是「5年時間成為國際一流學術刊物」。
向國際同類大刊的標準邁進
為更好地使期刊的報道內容和學科方向接近國際同類大刊,有效利用國內的先進辦刊經驗和優勢學科資源,今年8月,《科學通報》編輯部在上海組建了分部,主要負責《科學通報》英文版生命科學與醫學方向高水平稿件的組織與編輯出版工作。
綜合性期刊的辦刊難度大於專業性期刊,既要照顧學科涵蓋面的廣泛性,保持一定的發表稿件數量,又要保証各學科稿件質量的高水平和一致性,可讀性強。陳曉亞指出:「相對專業類期刊,綜合性期刊讀者面更大、覆蓋更廣,這就要求稿件需要既具有新穎性,也要讓其他領域的研究者產生興趣。」
優秀而豐富的稿件是提高刊物質量的重要途徑。據記者了解,目前,《科學通報》英文版從主編、副主編到編輯部,都將約請高質量的稿件當成了頭等大事。
《科學通報》英文版工程學科執行主編趙天壽透露,目前,邀請工程學科領域國際知名學者投稿,已經得到了積極的響應。趙宇亮負責的化學學科已為2015年邀約了近30篇稿件,絕大部分已經接受約稿邀請。在Science Bulletin第一期即將出版時,物理學與天文學、材料科學和地球科學也在進行緊張而忙碌的稿件準備。
此外,「新刊」還將增加部分非論文內容。趙天壽介紹,Science Bulletin還將報道科技政策、科技新聞以及邀請國際權威學者撰寫前沿科研展望。News &Views,Research highlights,Correspondence等新設欄目也將彰顯綜合性期刊的特色和優勢。
此刻的Science Bulletin編輯部已調整好航向,正在開啟新的國際化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