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雄縣,是西藏自治區中部的一個縣域,距離拉薩市約170公裡。
當雄縣風景秀美,西藏「三大聖湖」之一的納木錯湖,有45%在本縣境內。納木錯湖依偎在終年積雪的念青唐古拉山腳下,有廣闊的草原繞湖四周,是一個令人神往的地方。
縣城的北面,有一條曲折東去的河——當曲,據考證,當曲河就是長江的正源。
在這裡,青藏鐵路、青藏公路和G6京藏高速公路「齊頭並進」,為該地區經濟發展插上翅膀。然而,這一地區曾多次遭受地震的侵襲。
1951年11月18日,當雄發生8級地震。據資料顯示,8級地震發生前,該地區多處多次發生5級左右地震,大震發生後一個月內發生11次強餘震。
從較大區域來看,震區位於北部的班公湖——怒江深大斷裂與雅魯藏布江深大斷裂之間,屬燕山晚期褶皺帶。第四紀以前主要表現為隆起和褶皺,第四紀以來才開始出現東西向引張的應力狀態。涉及本區的一級斷裂有北部的東巧斷裂(即班公湖一怒江斷裂在本區的名稱)、羊八井一那曲斷裂。此外還有一些北東向、北西向的次級斷裂。崩錯斷裂是一條NWW向的斷裂,當雄8.0級地震即為NWW向的崩錯斷裂右旋走滑活動引起的。
當雄地震區構造略圖
1.1951年當雄8.0級地震產生的走滑斷層;2.邊界斷裂;3.展中位置;4.斷陷帶;5.湖泊
這次雖然震級很高,但由於該區當時人煙稀少,並且幾乎沒有土木結構的房屋,僅有兩座規模很小的寺廟,因此地震造成的建築物破壞和人畜傷亡並不十分嚴重,而地震引發的山崩滑坡和震後洪水災害卻更為突出。
值得一提的是,該地震在廣闊的高原上沿崩錯斷裂帶形成了一條全長81千米的地震形變帶。
地震形變帶以崩錯湖為中心,分東西兩段。崩錯湖是走滑型崩錯斷裂帶的拉分區,為右行左階的錯列方式,延伸方向穩定,穿越不同的地貌單元,形變種類繁多,有不同性質的地裂縫,規模不等的隆起帶、鼓包和斷塞塘,保存如此清晰的地震形變帶在國內實屬罕見。
地震專家經過反覆調研,參照新的中國地震烈度表和1980年烈度表以及四川省地震局對甘孜、爐霍地震烈度評定經驗,制定了當雄地震烈度表,作為評定此次地震烈度的依據,並勾劃出了當雄地震等震線圖,該地震極震區烈度達X度。
當雄8.0級地震等震線圖
總的說來,當雄8.0級地震等震線總體形態接近標準等震線分布形態。等震線呈長橢圓形,長短軸比例關係符合我國西部地區走滑型地震斷裂帶震害影響場的長短軸的比例。
但如果與其他8.0級地震比較,無論從形變帶的長度還是從極震區的面積來看,當雄8.0級地震影響都偏小一些。例如新疆富蘊8.0級地震IX度以上範圍為11000平方公裡,而當雄地震僅1700平方公裡。
為什麼同樣一個8.0級地震會存在這麼大的差別呢?
影響烈度分布的因素是什麼呢?
科學家們指出,當雄地震的震源源破裂速度比較慢,是造成8.0級地震極震區範圍偏小的重要原因。
從當雄地震等震線本身的特點來看,南北兩側衰減速度基本相同,北面略寬一些,說明地震斷層是一略向北傾的高角度斷層,而東端比西端衰減速度顯然快一些。究其原因,除了與震源破裂方向有關外,地質、地貌條件是決定性的因素。東面有羊八井一那曲斷裂阻擋,念青唐古拉山成為崩錯盆地與古露盆地的分水嶺,地質、地貌上的條件起到了消弱和分散能量傳播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張德成,西藏當雄1951年8.0級地震烈度分布及形變特徵;
2.黃聖睦,1951年西藏當雄8級地震等地震首次現場考察獲得重要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