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人都清楚,在寒冷冬天裡釣魚的技巧肯定會與其他季節不同,通常我們在冬季釣魚會遵循兩個原則,第一個是遊釣,顧名思義就是打「遊擊戰」,邊走邊釣,主動去找魚而不是死守在一個沒魚的窩子裡;第二個是逗釣,發現窩子裡有魚但是不吃鉤,通過提竿「挑逗」的方法,使餌料在水裡「跳動」起來以引誘魚兒吃餌。
這兩個方法能有效的「對付」鯽魚,其實,冬季戶外垂釣主要的目標魚種還是鯽魚,而鯽魚又是一種喜歡群聚的魚種,到了冬季以後一般都是一小群一小群的覓食,有時候這個小群體可能十幾條,也可能只有兩、三條,如果氣溫驟降比較厲害的話,這些不同的小群體就會慢慢的匯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更大的魚群,這是因為所有的魚兒都想找到水域內最舒適的那個地方過冬。
如果你能想到這些,並且能找到魚兒群聚在這個最舒適的地方,那麼恭喜你,你只要在這個地方下竿那絕對是要爆護的,但是大多數情況下這樣的位置都不是那麼容易找到的,所以,在冬季釣魚,我們還是主要尋找那些密度相對較低的、「偷跑」出來覓食的小魚群為主。
那麼如何才能快速地找到這些小魚群呢?其實,在不同的水域裡尋找的方法也是不一樣的,而魚群喜歡久待的位置和水質又有著直接的關係,肥水、清水的環境中,讓魚兒成群結隊的地方也各有差異。有經驗的釣者一眼就能辨識出來,而新手朋友往往就需要多年的經驗積累才行。
不過沒有關係,今天我們就從水質好壞的不同程度來分析,幫助大家怎麼快速地找到魚群,從而提高魚獲。
首先說一說肥水中怎麼尋找魚群。所謂的肥水其實是指水質很差的、營養化程度高的、能見度低於50釐米的水質,這樣的水域底部都有一層厚厚的泥漿,也俗稱為「醬層」。遇到這樣水域主要以釣淺水為主,推薦釣水深的一半為宜。而這些肥水中氧氣含量相對不高,所以魚兒一般都會靠近水生植物附近,在草邊作釣是不錯的選擇。沒有水草的話,那就儘量尋找水中遊走的氣泡,如果能發現那也說明底下有魚,果斷下竿就行。
其次,在一般的中性水質的水域(能見度在50公分至一米之間),在這種水質裡生存的的魚兒有一個比較顯著的特點,那就是魚兒的活性相對較高,但是食物卻比較匱乏。所以只要誘魚恰當,很容易把魚「餵攏」,聚窩的速度也會很快。在冬季,太陽出來時溫度升高,魚兒會遊向淺水,而陰雨天魚兒會躲在深水,這時就需要根據天氣來判斷魚群所處的位置。
最後,對於能見度大於一米的水域,也就是我們俗稱清水型水質的水域了,在這種水質下生存的魚兒,其體質狀況優良且肥碩亮麗。這主要是因為水質清澈,光線可以順利的照射到較深的水底,這樣一來,水底的生物和植物也會豐富多彩,能源源不斷地為魚兒提供天然的「有機」食物。所以,在這種水域尋找魚群,一定是要找到遊動的魚星,而且魚兒都會待在較深的水底。
以上就是針對三種水質下尋找魚群的方法,可以說這在冬天釣魚還是有一定作用的,尤其是在你捉摸不定時,不妨可以參考這裡所講的,只要找到了魚群,那麼魚獲肯定不會少了。這裡還有一點比較重要的是:如果你在一個窩子裡釣了幾條魚之後就沒口了,那就趕緊續窩或者換下一個窩子,因為多數情況下這幾條魚可能只是「落單」的小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