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不僅是最傑出的物理學家,並且是一位富有哲學探索精神的思想家。
因為有了「宇宙常量」的引入,對於「宇宙是在擴張還是在收縮」這一問題未能作岀預言,是愛因斯坦自認為一生中所犯的最為嚴重錯誤,這也許成為他終身的遺憾。
上世紀20年代,當威爾遜山上的100英寸的天文望遠鏡觀察到遙遠的星系在以越來越快的速度遠離地球,證明了宇宙正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在穩定地膨脹。
實踐與認識的過程,科學的嚴謹、科學家的思維;對於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自然所產生的作用無可估量。
在科學領域,許多問題並不是靠一般性常識和我們的認知所能夠解釋。
這就使科學與神學兩個無法相交和完全不兼容領域共同攜手走向人類終極與宇宙末端,並且導致許多知名科學家到最後都成為堅定的有神論者,這也許是對科學的盡頭是神學的合理解釋。
究竟是科學家的大腦在創造神,還是他們的大腦是由神創造的,這讓我們不得而知。
科學的邊際到底在哪裡,我們並不知道。只能站在普通人的立場、在有限地範圍內去試圖理解宇宙空間的奧秘與自然社會存在的意義,以此決定人類社會的命運。
時間到底是一種怎樣的概念,我們只是知道它把過去、今天和未來聯繫到一起;把一切有生命質量的物質存在控制在一定的範圍內,僅此而已。
如果按照愛因斯坦的「宇宙常量」定律,說明宇宙空間是靜止的,那麼時間也就會變得毫無意義。
而相反的又正是時間讓我們認識到:人與自然界、包括宇宙空間;沒有靜止與永恆的存在,這才有了時間的概念。
如何認識時間?
三維空間本身存在於人類社會的不斷認識與實踐過程之中,那麼第四維的時間概念究竟是存在於機械之中、人類意識之中、還是屬於自然界的物質能量?
前者似乎更容易理解一些,而後者卻使人難以琢磨,時間如果作為物質存在,自然會產生質量問題。
時間實體是彎曲的——三維空間如果再加上第四維的時間所形成的空間。
如何理解這一理論;平時我們所看到的物體都趨向於直線運動,而它們的運動軌跡卻被重力場彎曲,這也許印證了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
因為有了重力場彎曲時空的理論體系,才有了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這也是與原來不包含重力的「狹義相對論」的根本區別所在。
由於物質充滿了宇宙,同時又導致時空彎曲而使物體相互聚集。用「廣義相對論」解釋靜態宇宙。結果使愛因斯坦發現他的方程式是無解的。
為適應「靜態宇宙」理論的成立,愛因斯坦變通了他的方程式,加入了一個名為「宇宙常量」的項。
「宇宙常量」將再次彎曲時空,以使所有物體分開,同時引入的排斥效果將平衡物體的相互吸引作用,從而保持宇宙的長久平衡。
愛因斯坦變通地引入「宇宙常量」,似乎是對靜態宇宙的一種自圓其說。
如果現在的星系正在彼此遠離,在過去的時間裡它們之間的距離應該是十分臨近的,甚至可能彼此靠近或相互重疊。
而「廣義相對論」告訴我們,宇宙大爆炸標誌著宇宙的起源和時間的開始,也由此結束了宇宙是靜止狀態的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