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自動開中藥的APP 不用電的磁懸浮……看看今年的工博會高校展區...

2020-11-24 東方網

第22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於9月15日至19日在國家會展中心舉辦,工博會不僅助推了產業的發展,也成為了各高校展現科創「硬核」實力的重要平臺。今年的工博會主題為「智能、互聯——賦能產業新發展」,也是首次推出了雲展覽和雲展示。

今年,參展的國內外高校共計69所,工博會高校展區亮點多多。你有想過,未來有一天,打開一款app後選擇自己的症狀,AI就會自動幫你開方;有一款三維地圖可以替代垃圾堆場的人力工作,實現更加智能和高效的城市管理……

當人工智慧遇上醫學,早癌患者也能早發現早治療

後疫情時代,醫療和健康成為了人們備受關注的話題。在本次的工博會上,武漢大學的展臺吸引了不少觀眾的駐足。據了解,今年,武漢大學帶來了一款人工智慧診斷儀,這也被稱為內鏡醫師的「第三隻眼」,是一種消化內鏡輔助診療系統。

展覽現場,一位武漢大學的負責老師告訴小編:「我國的癌症早期患者在增多,但是能及時發現的卻很少,尤其是消化道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而且我國內鏡醫師的檢查水平參差不齊,漏診和誤診也會導致很多早期病人得不到及時的醫治。」

基於這樣的一個想法,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於紅剛教授帶領武漢大學醫學專業和計算機專業的學生組建團隊,歷時三年共同研製了這款儀器,實時監測內鏡醫師的操作規範,在醫生的檢查過程中,做到避免盲區、提高內鏡質量、提高早癌的診斷率。

這款診療儀已經在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投入使用,截止到去年已經發現了223例早癌病人,讓他們及時得到治療。

2019年年底爆發的新冠肺炎如今已經在我國得到了較好的控制和預防,其中,中醫藥的治療也成為了中國方案的亮點。上海中醫藥大學的展臺也成為了本次工博會高校展區的一大亮點。

一臺溫針灸實訓教學儀,現場的負責老師介紹說:「這款儀器用於我們學校的針灸課堂,這也使教師的教學模式發生了一定的改變。」

溫針灸蒸療儀由一塊觸控屏幕和9個模擬穴位組成。在實訓過程中,學生扎錯穴位時,屏幕上也會給出提示,比起以往的在包著布的棉花上練習更為精確和直觀。

此外,上海中醫藥大學也推出了AI開方app,只需選擇症狀,系統便會自動為患者開藥;學校的團隊還研發了一款制丸機,通過把中藥製成藥丸,長期服用中藥的患者在出行時也可以更加便利。

垃圾處理、河道治理……科技為更便利的日常生活賦能

科技的發展使我們的城市生活得到了大力的改善,人類的智慧和創意也讓一款款高新產品應運而生。在南京大學的展臺前,一款基於複合納米材料的深度水處理集成技術與裝備能夠讓城市的環境得到更好的治理。

展臺上展示了一個納米複合材料的網孔結構模型,相關老師說:「納米複合材料相比傳統離子交換材料吸附選擇性提高了1-3倍,起到了除汙染物和吸附的作用,主要用來為河道除氟、除磷。」

這款由南京大學環境工程專業研究生團隊打造的設備已經運用到了實際生活中,為城市的水處理系統提供了全新的方案。

如今,垃圾分類已經成為了我們日常生活的一種習慣,可是你們知道垃圾堆場的工作流程是怎麼樣的呢?整個城市每天所產生的垃圾,需要多少人力來進行垃圾處理呢?

在同濟大學展區,基於雷射掃描在堆場管理系統中的應用,一款三維地圖系用的研發大大減輕了垃圾堆場的工作量。

研發團隊的老師說:「以前,垃圾堆場的工作主要靠人力,而這款設備可以根據不同的需求來設定好路徑和地圖,未來將實現全自動化的堆場。」

這款設備的最初研發主要用於貨櫃碼頭,用來抓貨櫃,這一操作降低了人工操作的風險,也推進了現代化工廠無人化的一次重要轉型。如今,這款三維地圖已經投入了使用,應用於多個港口、發電廠、垃圾焚燒站等等,真正實現了堆場的智能化管理。

除了智能化的堆場,本次展會上海海洋大學也帶來了一款近海海洋儀器試驗場測試裝備,主要用來測試水質和附著物,填補了國內高濁度、高營養鹽海域多站點綜合性海洋試驗場的空白。

未來,更高速的交通拉近世界的距離

「現在,我們上海的磁懸浮列車是電磁懸浮,需要靠充電來維持運營,而未來,我們的磁懸浮列車將利用超導體靠近磁極,不用充電就可以讓列車動起來。」上海大學18級物理系凝聚鈦物理專業學生楊康樂介紹道。

高校展區中,高溫超導塊材磁體及電機技術吸引了不少觀眾的眼球,高溫超導塊材是一種鈣鈦礦結構的人工晶體,在液氮及以下溫度作為磁體可以產生17斯特拉的感應磁場,也就具有了磁懸浮的特性。

上海大學學生也在現場為觀眾演示,超導體在低溫零下190度時會產生互相排斥的力。據悉,未來,超導磁懸浮在軌道交通方面是一條重要的技術線路,也將為人類創造更高效、更快速的全新生活方式。

未來,談及更加高速的生活,航空產業是未來發展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本次工博會的高校展區中,江蘇大學帶來了航空複雜構件雷射表面強化技術和裝備。

本展品依託雷射衝擊波強化和雷射沉積成形工藝,創建高性能複雜構件雷射製造成套技術,突破了整體葉盤、艙門搖臂、垂尾梁等航空複雜構件的製造難題,建成了我國第一條整體葉盤強化生產線,支撐了新一代戰鬥機航空發動機、盾構機等高端構件表面強化和再製造。

相關焦點

  • 會爬樓梯能轉圈、快遞外賣都能送……工博會高校展區機器人大秀本領
    能爬樓梯,可以360度轉圈的六足機器人;送快遞外賣的配送機器人;替服務員為住店客人運送行李的酒店服務機器人……昨天,記者在工博會高校展區探訪時發現,各式機器人齊亮相,大秀看家本領。  [六足機器人]  會爬樓梯能轉圈  前進、後退、360度轉圈……在上海交通大學展區,一款6足機器人引起許多參展觀眾駐足觀看。這款6足機器人是上海交大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高峰教授團隊研製。和常見的履帶或輪式機器人不同,6足機器人的行進動作通過支撐身體的6條腿來完成。
  • 工博會首設院士專家創新成果展,很多技術解決了卡脖子問題
    位於國家會展中心(上海)1.1館的工博會院士專家創新成果展展區面積1200平方米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專家創新成果展,是今年工博會的一項創舉,展示的創新成果包括北鬥導航、東方紅五號衛星平臺、C919大型客機、智慧車列交通系統、中車智軌電車、中國石化頁巖氣綠色高效勘探開發模型、第三代全磁懸浮人工心臟、無人農場等237項,來自132個院士團隊,實物展品有70多套。
  • 六足機器人、酒店服務機器人、智能配送機器人……工博會高校展...
    周到上海報導 能爬樓梯,可以360度轉圈的六足機器人;送快遞外賣的配送機器人;替服務員為住店客人運送行李的酒店服務機器人……今日(18日)記者在工博會高校展區探訪時發現,各式機器人齊亮相,大秀看家本領,引起眾多現場觀眾的圍觀。
  • 工博會:無人機嗅探船尾煙霧 無人車自主感知環境
    第22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前天在國家會展中心閉幕,首推「雲展覽」的高校展區線下落幕。海內外69所參展高校,現場帶來708項創新成果,演繹「智能、互聯——賦能產業新發展」主題。  同濟大學「路面多維度性能的高頻檢測裝備和智能養護分析技術」、上海大學「高溫超導塊材磁體及電機技術」、西北工業大學「全數字輻射探測與成像系統」、江蘇大學「航空複雜構件雷射表面強化技術和裝備」,這些來自高校展區的好項目均獲今年展會的「創新引領獎」。  無人機、無人車、無人艇……「海陸空」一系列高校高科技在現場備受關注。
  • 230多項院士成果「超高密度」亮相工博會
    很少有一個平臺能像今年的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那樣,一下子匯聚起超過100個院士團隊的200多項重大成果,從而催生出「聚變效應」,助力產業發展。記者日前探訪了本屆工博會首次設立的「院士專家創新成果展」,一批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硬核技術,不但讓觀眾耳目一新,更有望走出展會,與海量企業對接,加速成果轉化,服務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
  • 火星探測器、北鬥系統等中國自主研製「航天重器」亮相工博會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亮相工博會。 鄭瑩瑩 攝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亮相工博會。火星探測器:地火旅行已經持續55天在本屆工博會的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展區,1:3比例的天問一號探測器模型儘管「貌不驚人」,但仍是憑藉探測火星的知名度成為展區裡的「明星展品」。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於2020年7月23日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的託舉下成功發射並進入地火轉移軌道。截至9月16日0時,探測器的地火旅途已經持續了55天。
  • 工博會丨助力先進位造業從「機器換人」到「人機協作」 工博會機器...
    17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走進國家會展中心(上海),第一時間探館本屆工博會。從今年展館陳設分布來看,9大專業主題展涵蓋了製造業從基礎材料、關鍵零部件到先進位造裝備、整體解決方案的智能綠色製造全產業鏈的最新產品與前沿成果,主辦方預計本屆將有超過17萬名專業客商匯聚於此。
  • 2020工博會新勢力:卡奧斯四大解決方案首次亮相!
    9月15日,為期5天的2020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簡稱「工博會」)在上海開幕。卡奧斯COSMOPlat攜應急物資、好品海智、化工橡膠、智慧能源平臺等智慧方案亮相工博會,向與會者展示了卡奧斯COSMOPlat賦能各行業的創新成果。工信部信發司領導到卡奧斯COSMOPlat展區巡展。
  • 2018工博會「創新科技館」「秀」出精彩-智慧服務 MOCVD 等離子體...
    今年,上海市科委對「創新科技館」展區進行了大規模升級,首次設立中心活動舞臺。工博會期間,展區將推出人機互動TED秀、科技部國家科技計劃成果解讀專場、「技術相親會」等多項活動,為觀眾奉上一道道接地氣的科技大餐。  「創新科技館」展區位於國家會展中心6.2H館,展覽面積近4800平方米。
  • 「上天入海」大國重器集中亮相工博會
    北鬥三號中科院導航衛星獲得本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特別大獎,「海鬥一號」萬米深潛裝備、人體肺部氣體磁共振成像系統分別獲得本屆工博會大獎昨天開幕的第22屆工博會上,中國科學院展臺可謂「星光熠熠」。以「創新科技,報國為民」為主題,中國科學院集中向公眾展示了近80項創新成果,其中不乏上天入海的大國重器,體現出「四個面向」的執著追求。今年6月底完成全球組網的北鬥三號導航衛星,在本屆工博會中國科學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展區亮相。正在天上運行的35顆北鬥三號衛星中,有12顆出自該研究院。
  • 上天入地一往無前 中科院多個項目獲2020工博會大獎
    今天開幕的2020中國工博會上,中科院展區裡集結了不少上天入地的重量級展品,奪人眼球,其中,「北鬥三號中科院導航衛星」、「海鬥一號全海深自主遙控潛水器」和「人體肺部氣體磁共振成像系統」三項成果斬獲本屆工博會「大獎」。
  • 最前沿醫療設備亮相工博會 這些「高精尖」便捷又惠民-質子治療...
    原標題:最前沿醫療設備亮相工博會 這些「高精尖」便捷又惠民>>>專題:2017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  東方網11月11日消息:據工博會官網報導,國產質子治療裝置、下肢外骨骼機器人、牙骨傳導聽力系統……在今年的工博會上,一系列「高精尖」的現代醫療設備集中展出,精準醫療便捷又惠民。
  • 國產大飛機高速磁懸浮列車亮相
    作為國內最高規格的工業設計展,本屆博覽會吸引了全球300多家工業設計企業參展。中國國際工業設計博覽會作為全國工業設計領域層級最高、規模最大的行業博覽會,自然少不了眾多硬核產品。12月11日,長江日報記者在武漢國際博覽中心各展區內發現,飛機、高鐵等「高精尖」分別亮相,展示我國最尖端的工業設計和製造水平。
  • 可令上百公斤金屬球懸浮空中 世界最大最重「定點磁懸浮裝置」亮相...
    本屆工博會上,吸引了大量技術創新公司前來參展。 霖誼企業管理諮詢(上海)有限公司在工博會上的展示,幾天內吸引了大量參觀者駐足。一顆龐大的鋼鐵金屬球懸浮空中,上下兩端無任何接觸點卻能十分穩定——這個「定點磁懸浮裝置」,目前屬於世界最大最重。
  • 城事|今年的設計上海,不能錯過年輕設計師們的特別展區
    今年的設計上海從往年的上海展覽中心轉移到了上海世博展覽館,更大的場地自然意味著更豐富的內容和更多可看好玩的內容。作為每年設計上海的亮點之一,「特別策劃」一直都受到觀展觀眾的重點關注。今年的設計上海也提早揭曉了十三項特別策劃。由來自不同領域的設計師及品牌共同打造,而其中最值得期待的便是由一群年輕設計師共同打造的 Talents 展區。
  • 工博會觀察 | 將「卡脖子」清單變成科研清單
    9月15日至19日,第22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下稱「第22屆工博會」)在上海舉行。在本屆工博會上,中國科學院(下稱「中科院「)成為獲得獎項最多的單位。在參展的78項創新成果中,獲獎展品就有四件。其中,「北鬥三號中科院導航衛星」獲工博會「特別大獎」,「海鬥一號全海深自主遙控潛水器」、「人體肺部氣體磁共振成像系統」兩個成果獲工博會「大獎」。此外,「量子鑽石原子力顯微鏡」獲「創新引領獎」。上天、入海、服務民生,幾件獲獎展品均已覆蓋。
  • 超導磁懸浮列車能比飛機快 理論時速達3000公裡
    工博會上,上海超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臺前的「超導小列車」成為一大亮點。目前,日本東海旅客鐵路株式會社研發的超導磁懸浮列車,測試時速已經達到603公裡,為世界高鐵之最,從東京到名古屋的超導磁懸浮鐵路已於2014年動工興建。更稱奇的是,在低壓管道中,超導磁懸浮列車可實現1500公裡的時速,理論時速可高達3000公裡。超導磁懸浮列車為何能實現「飛一般」速度?
  • 十項工博會獲獎產品出爐,北鬥三號衛星獲特別大獎|工博會③
    記者 | 徐寧編輯 | 今年工博會的十項獲獎產品出爐了。9月15日,第22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下稱工博會)獎項揭曉。其中,北鬥三號中科院導航衛星(下稱北鬥三號衛星)獲工博會特別大獎。另九項獲工博會大獎的產品,分別為自動化碼頭裝卸系統、「海鬥一號」、節卡共融系列協作機器人、新型顯示用含氟高分子材料(PT853)、人體肺部氣體磁共振成像系統、中性硼矽藥用玻璃管、上汽5G智能重卡、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製品短流程高效製造技術,以及超高清超高解析度大尺寸LED顯示器。北鬥三號衛星是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核心星座的重要組成部分。該產品由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研製。
  • 中國首創真空管磁懸浮軌道車:超快!
    磁懸浮驅動概念最早在20世紀中葉被提出,隨後英國伯明罕機場於1984年建成使用了全球首條商業磁懸浮列車線路,礙於技術原因,其速度僅有42公裡/時。雖然磁懸浮起源於歐洲,但發揚光大於亞洲,目前日本和中國都在積極地發展這項技術,而位於上海浦東機場的磁懸浮列車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快的商業線路,時速可達431公裡。
  • 贛南醫學院中藥標本館歡迎您
    大江網/贛州頭條客戶端訊 通訊員陳濤報導:贛南醫學院中藥標本館建成於2013年,藏有中草藥標本1000餘件,是教學、科研和對外交流為一體,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展館。  贛南醫學院中藥標本館建築面積200餘平方米,分標本展示和標本製作平臺兩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