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都存在於流動的時間裡。花多少時間做什麼事,這是一種時間觀。它會影響一個人的人生結局,也會左右一個國家的歷史命運。
從十九大報告中我們發現,中國共產黨對歷史時間的總結更加深刻,對未來時間的規劃愈加清晰,對自身把握時間的能力則更為自信。
「過去五年」「兩個一百年」「千年大計」……「年」作為一個重要的計時單位,在十九大報告中出現了近40次。精確的時間觀念、寬廣的時間視野,描繪出了幾代甚至幾十代中國人的未來。
更令當代人振奮的,是中國未來30年發展新時間表的明確:從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鬥1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鬥15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兩個「15年」,讓聞者不禁滿懷動力。
百餘年前,也許有人想不到積貧積弱的中國能再次崛起。96年前,也許有人想不到剛剛成立的中國共產黨能帶領這個大國找到新的出路。39年前,也許有人想不到改革開放能為中國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5年前,也許有人想不到中共能取得如此歷史成就,開創如此歷史新局。
然而,只要方向正確、信念堅定、踏實前行,時間總是不辜負努力。如今回望,我們才發現這些曾經的「不可思議」最終逐一實現,實屬歷史必然。習近平總書記話語鏗鏘:「中華民族是歷經磨難、不屈不撓的偉大民族,中國人民是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人民,中國共產黨是敢於鬥爭、敢於勝利的偉大政黨。」這是時間給出的證明,是歷史賦予的自信。
得益於這種自信,面對時間的流逝,中國共產黨更加具有掌控力。如果說,在中國陷入內憂外患的過去,我們更多是懷揣著緊迫感在和時間賽跑;那麼,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今天,我們則更加坦然、從容地劃定時間節點,定下具體目標: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本世紀中葉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我們堅信,這些目標必然會得以實現。因為擁有什麼樣的時間觀,最終就會佔有什麼樣的時間。以自信和勤奮填充時間,時間必將回報以累累碩果。
十九大被鐫刻於歷史。自公元2017年10月18日起,中國共產黨將花多少時間做什麼事?中國和世界又將因之發生什麼改變?我們拭目以待。(文/紅拂出塞)
本文轉引自10月23日《人民日報海外版》第5版
(來源:俠客島)
責編:欒雨石、牛寧
31156199,.新時代下,中國發展新時間表,.2017-10-23 13:56:00,.204158,.欒雨石、牛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