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中旬以來,「9歲女孩成老賴」一事引發輿論關注。12月16日,法院發布致歉聲明,撤銷對其的「限高令」。此事件中,輿論熱議未成年保護、法院判決、購房人權益等話題。
事件脈絡
「9歲女孩成老賴」事件的發展過程較為曲折。在分析事件的傳播特徵以前,以下該事件的主要脈絡可供參考:
11月28日-12月28日「九歲女孩成老賴」事件的脈絡梳理(來源: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
傳播特徵
11月28日-12月28日「九歲女孩成老賴」事件的熱度趨勢圖(來源:人民眾雲)
傳播節點層面,12月16日,法院就此判決致歉,稱對未成年人發出限制消費令不符合相關立法精神和善意文明執行理念,已依法解除了其限制消費令,該事件熱度攀上最高峰。12月25日,鄭州市金水區法院判還此案涉案住宅,執行法官將房屋鑰匙交給陳蔓外公王維治,再次將此事帶回輿論視野。王維治稱,打算收拾下年前搬進來,而王某支付的55萬,不該由他們歸還。該新進展引發輿論對購房人權利的熱議。
傳播平臺層面,該事件在微博、微信、資訊和新聞客戶端平臺均傳播量較高。截至12月28日上午,該事件相關的#9歲孤女已被解除限制消費令#閱讀量超過1502萬,#法院向9歲孤女道歉##9歲孤女老賴案法院致歉#閱讀量合計超過4104萬,最新進展#法院判還女童老賴案涉案住宅#閱讀量也超過1259.8萬。
11月28日-12月28日「九歲女孩成老賴」事件的傳播平臺(來源:人民眾雲)
「限制消費」「高消費」「法院」等高頻詞直接與此案相關。媒體的網民尤其關注被執行人的未成年人身份,高頻詞包括「9歲」「女童」「未成年人」「女孩」等。
11月28日-12月28日「九歲女孩成老賴」事件的高頻詞(來源:人民眾雲)
此案件引發了爭議,大部分輿論場信息都為敏感和中性,正面信息比例較低。
11月28日-12月28日「九歲女孩成老賴」事件的信息情感傾向(來源:人民眾雲)
輿論反饋
該事件的媒體觀點主要包括:
司法判決應考慮未成年人的特殊身份和實際執行力。法學博士、湘潭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張永紅表示,該女孩作為遺產繼承人,有義務承擔不超過繼承遺產範圍的父親留下的債務。但是,法院要求孩子償還債務和限制其高消費,沒有直接的聯繫,因為未成年人基本沒有高消費。監護人如果認為法院侵害了孩子權益,可以提出申訴。《南方日報》認為,根據司法解釋,未成年人不能被列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沒有規定未成年人能否被限制高消費。但是,無論從保護未成年人的角度,還是從實際償還能力看,對9歲孩子限制高消費,都不合乎情理。長城網指出,根據《未成年人保護法》,司法機關有保護未成年人的特別義務。之前最高法出臺的司法解釋,更是明確規定,不能將未成年人作為失信被執行人。限制高消費等「剛性」措施,並不利於未成年人的學習和生活。未成年人保護,不能停留在紙面上,更應進入司法實踐中。
法院應該情理法並重。武漢大學社會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呂德文表示,司法機關按照相關法律判決的結果,是符合「法律精神」和專業人士眼中的形式正義的。但是,法律不能僅僅依靠法條機械執行,不能因為符合程序要求而喪失了社會的實質正義。司法機關遇到難以處置的社會問題時不能無動於衷,而是要積極創造條件維護社會秩序。《濟南日報》網站舜網指出,法律的存在是為了維護公平與正義,司法部門、司法人員要用同理心去理解和剖析手上的案件。公眾號「快快評」指出,法院及時糾偏,把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放在優先位置,講法律、講道理同時講人情,知錯就改,讓我們看到了法律的溫情,司法文明的進步。新京報網指出,法律的剛性與司法的溫情並不矛盾,法律在維護社會秩序,懲戒違法失信時,也要注重保護弱勢群體的合法權益。
應理性看待法院判決中的情理問題,購房者權益不容忽視。四川在線網指出,公眾在同情女孩的不幸的同時,也不能忽視買房者的利益。繼承財產的同時也包括債務,這就是法律的公正。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絕不能讓主觀臆斷左右司法案件。河南日報客戶端表示,法院公開認錯,依法解除了對陳蔓的限制消費令,實屬難能可貴。但最重要的是接下來徹底釐清該案涉及的繼承、買賣和債務關係,合情合理合法地解決,購房者的權益也應該受到保護。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特約分析師盧永春指出,此案下一步一方面要保護未成年人權利,另一方面也要保護購房者的合法權益,體現法律的理性。
除了與上述媒體觀點類似的部分外,該事件的網民觀點還包括:
媒體在傳播過程中應注重媒介素養。知乎用戶「沈志興」指出,部分媒體應當謹慎用「替父還錢」的說法吸引眼球,本案實際情況為女孩需償還繼承遺產的部分。知乎用戶「草莽英雄許漢文」指出,部分媒體在報導中將「限制高消費」簡化為「限制消費」,一字之差,失之毫釐,謬以千裡。法院是限制了坐高鐵、飛機,而並非不讓其購物。
需警惕輿論審判司法和警惕其不良後果。知乎用戶「jessiexu」表示,法院對女孩限制高消費的實際影響微乎其微。若不採取「限高」,法院將對房產強制執行拍賣,所得收益或會低於市場價格。如果為了保障未成年人生活,就不能動用遺產還債,那麼對於未來欠下巨額債務的人,可能會將留下巨額遺產給未成年子女,以逃避承擔債務。知乎用戶「緋劍恆」指出,在現行法律條件下,若要延緩拍賣房屋保障女孩生活,必須對其限制高消費,否則只能強制拍賣。出於輿論壓力,將「鍋」拋給基層工作者而忽略修正系統性制度缺陷,對司法公信和權威的損害將是不可逆的。該回答收穫1455個贊同。微博網民@豁然開朗心理醫生諮詢認為,此案例比較特殊且為法律空白,希望以後不要被「有心人」利用法律的「善念」。
輿情點評
在「河南一9歲女童被列入失信名單」事件發酵之初,涉事法院及時作出公開致歉回應並解除女童限制消費令,直面司法疏漏,釋放司法善意,還女童一個被司法保障的童年,這一舉措值得充分肯定。同時,法院在公開聲明中,主動放棄官方話語表述,轉而採用口語化表達「我們錯了」充分展現司法溫情,在輿情發酵初始有效撫平公眾情緒,定分止爭,用司法善意的回歸贏回了輿論的支持,實現了社會效果和法律效果的統一。
另值得注意的是,在「9歲老賴」這個議題中,輿論始終被9歲女童的「未成年人」身份所引導,一定程度上激發輿論同情,但也導致了輿情爭議未能反映案件全貌。在這起買房糾紛案中,被輿論忽視的買房者權益應當如何保障,暫未得到一個有效的司法回復。
(作者:人民網新媒體智庫助理研究員 趙紫荊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輿情分析師 鍾夢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