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全國教材循環用1年可省200多億元」的報導,將教材浪費現象推上了風尖浪口。#教材該被循環使用嗎#這一話題也登上微博熱搜。
事實上,教材循環使用不是一個新話題了。早在十餘年前,就有媒體和學者開始探討我國教材循環使用的問題,甚至推算出如果循環使用教材,可節約300萬畝木材、52800萬噸純淨水和633.5萬噸煤等。然而,囿於諸多因素限制,雖倡導了十多年,教材循環使用依然「叫好不叫座」。
1
教材浪費現象有多嚴重?
據《瞭望》新聞周刊報導,在中部某省某再生資源有限公司3500平方米的車間內,一座近兩層樓高、如山丘狀的「教材山」異常醒目,幾乎涵蓋中小學所有科目教材。記者隨手撿起一本初中歷史教材翻看,發現品相完好、乾淨整潔。
「這裡有40多噸教材,都是這三四天收來的,全部變廢紙了。」公司負責人趙德華說,旺季時每月回收的教材數量是現在的3倍,絕大部分被送到造紙廠。
國家新聞出版署數據顯示,近5年全國中小學課本及教學用書、大中專教材、業餘教育課本及教學用書的零售數量,平均每年約28億冊,金額超200億元。其中,2018年僅中小學課本及教學用書,全國零售數量為29.30億冊,總計259.89億元。
根據這一數據,如果全國當年零售的中小學課本及教學用書能全部循環使用,1年可節約200多億元。業內人士指出,我國教科書用量巨大,教材印製越來越高檔,若不能循環利用,會造成極大浪費。
回收成本高,是制約教材循環使用的一個重要因素。圖據中國青年報
2
教材循環使用,到底難在哪?
我國義務教育階段教材由國家免費發放,部分免費教材的循環使用已在多個城市展開。但從數量上看,尚不及教材總量的零頭。
1、舊課本「髒亂差」
我國中小學教材使用強度較高,折舊率較大,很多並沒有循環使用的條件。目前採取教材循環使用的科目主要包括音樂、美術、體育、健康、科學、信息技術等,原因之一在於這些科目不需要學生做課堂記錄,適合循環使用。
廣州的研研是一名初中語文老師,據她介紹,每學期學校都會給所有學生發放新教材。「進入中學後課業難度加大,很多學生聽課時都會在課本上做標記,有些學生衛生習慣不好,就會導致課本『髒亂差』。」
此外,如今的教材每隔幾年就會修訂更新,而不同年級、不同科目的教材更新版本時間參差不齊,某種程度上,這也會制約其循環使用。「有的舊教材回收後,還沒用多久可能就有修訂新版本了」。
2、教材回收成本高
回收成本高,是制約教材回收利用的另一重要原因。「每年都有二手書商來回收教材,價格約4000元一噸,是普通廢紙價格的2倍多,但來收書的人還是太少。」前述再生資源有限公司的負責人趙德華表示,他曾想分揀品相好、沒有過時的教材,但因人工成本高、銷售渠道少而作罷。
簡而言之,二手書價格不高,但真的想實現大規模「循環」,卻涉及諸多問題,流通成本極高。無論是回收分類、管理二手教材,還是將信息上傳到各電商平臺,都需要很強的數據處理能力,一般的書商難以完成。
3、「教材生意」是最大攔路虎
阻礙教材循環使用最大的「攔路虎」,還是每年數百甚至上千億的「教材生意」。
據某諮詢機構發布的一份中國課本出版行業報告顯示,2018年中國共出版8.29萬種課本,2019年共出版8.72萬種課本。2014-2019年,中國課本定價總金額呈「v」字型走勢,2019年課本定價總金額為417.37億元,較2018年增加了30.49億元。
出售每一本新書都意味著更多的經濟收入,循環每一頁舊紙都意味著更高的管理成本。
每年數百甚至上千億的「教材生意」成了教材循環使用的「攔路虎」。圖據新華網
3
教材循環使用,有哪些爭議?
事實上,教材循環使用的觀點並非毫無爭議。此前,有全國人大代表建議取消循環教材制度,按人手一冊配發各學科教材。提建議的人大代表發現,有的老師為了提高課堂效率保證學習質量,重新把課本上的知識點和練習內容印製成冊子發給學生。如此一來,教材循環看似是節約環保,實則造成新的資源浪費。
不得不承認,如果一本教科書確定用於循環使用,意味著學生不能隨意在上面勾勾畫畫、記筆記,對學習效果難免產生一定影響。而在現實中,一些學校將所謂「副科」的教材用於循環使用,不利於相關學科開展教學,也存在學科歧視的嫌疑。
還有學生家長表示,「主要科目的圖書學生天天都在用,蘸著口水翻來翻去,若消毒條件跟不上,我們家長根本不願意讓孩子使用舊課本。」這也是限制教材循環使用的現實因素。
中小學教材使用強度較高,折舊率大,循環使用難。圖據新華社
4
線上交易讓二手教材「流動」起來
和線下教材當廢紙賣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近幾年線上二手教材交易日漸火熱。二手交易平臺的出現,有效緩解了二手教材產業鏈梗阻、供需兩端匹配成本高昂的難題。
孔夫子舊書網負責人孫雨田介紹,該網站二手教材交易額近3年年均增長超30%,今年銷售總額已超1400萬元。
二手教材市場潛力巨大的背後,是大量教材未被有效利用。「我們一直堅持做二手書的回收、循環利用,二手教材佔很大一部分,我們1500萬用戶中有很多都是教師和學生。」孫雨田認為,二手教材是被閒置的資源,應該想辦法讓它們回到有需要的人手中。
據「閒魚」此前公開的數據,學生黨已成為「閒魚」上發布圖書的主要賣家人群,其中考研、大學教材、公務員考試等各種考試類書籍佔比最高。
5
網友建議:教材循環使用從大學試水
教材循環使用,在美國、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早已有之。如在美國,一本教材的平均使用壽命為4~5年,雖幾經易主,依然光潔如新,循環利用根本不成問題。在英國,政府沒有就教材回收再利用進行明確規定,但英國的中小學普遍循環利用課本。而在我國,教材的平均使用壽命只有半年左右。
針對教材循環使用難的問題,有網友建議,不涉及改版問題的教材,可統一循環使用。還有網友建議,教材循環使用,可從大學試水。
相比中小學教材,大學教材具備更多實施循環使用的條件。因為大學課程體系豐富多元,一些教師習慣脫離教材授課,或者遵循自己的研究興趣進行教學。在一些專業學習中,學生日常使用教材的頻度不高,甚至一些教材下發後,到期末時也難得翻閱幾次。
另一方面,大學教材往往遵循市場定價,購買教材的費用對學生來說,是一筆不容忽視的支出。有的高校還使用原版外文教材,其定價更是不容小覷。
此外,大學各專業的垂直性強,天然地適應教材的循環使用。即使上一屆學生在教材上留下部分筆記,也不影響下一屆學生使用。實際上,在一些二手交易平臺上,學生的學習筆記本身就成了交易對象。下一屆學生通過使用「學長的教材」,能夠感受專業的傳承,得到正向的激勵。
不過,目前大學教材的循環使用,主要還是學生自發行為。杜絕教材浪費的初衷是好的,但觀念的轉變,以及相關利益的存在讓教材循環使用說易行難。教材循環使用如何在市場經濟下有效運作,仍待社會多方的共同努力。
封面新聞徐亞嵐 綜合瞭望新聞周刊、央視網、中國青年報、錢江晚報、新華每日電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