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由碳製成的金屬線:為碳基計算機奠定基礎

2020-10-01 環球創新智慧

導讀

據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官網近日報導,該校化學家和物理學家團隊創造出完全由碳製成的金屬線,為進一步開展研究以打造碳基電晶體奠定了基礎。

背景

如今,智慧型手機、筆記本電腦等電子產品在我們身邊隨處可見。然而,我們一直追求著更快的運行速度、更低的耗電量。因此,作為電子器件的基礎,電晶體研究領域的技術突破顯得非常重要。

各種型號的電晶體(圖片來源: 維基百科)

根據摩爾定律,隨著半導體技術不斷進步,電晶體尺寸將不斷縮小,單顆晶片上可容納的電晶體數量不斷增加,如今最先進的晶片上容納的電晶體數量已經過百億。

摩爾定律-集成電路晶片上電晶體數量(1976-2016)(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可是,隨著電晶體尺寸逼近5納米,我們就會面臨新的問題,例如「量子隧道效應」。也就是說,電子不再受制於歐姆定律,穿越了原來無法穿越的勢壘,引起了集成電路漏電現象,使電晶體變得不再可靠。此外,隨著單顆晶片上集成的電晶體數量不斷增加,電荷帶來的發熱問題會更加嚴重,從而影響到晶片的處理速度與性能。

為了打破傳統矽基晶片發展面臨的物理制約瓶頸,世界各國的科學家們近年來開始研究替代矽基晶片的新型材料。

由碳納米管場效應電晶體製成的新型微處理器的顯微圖像。(圖片來源:Felice Frankel)


石墨烯光電電晶體(圖片來源:Erin Easterling/普渡大學)

碳基電晶體有望提升計算機的速度,並將其功耗降低至千分之一以下(我們可以想像一部手機保持數月的電量)。但是到目前為止,構建有效的碳電路所需的工具集仍不完整。

創新
近日,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化學家和物理學家團隊終於創建出工具箱中最後一個工具,即完全由碳製成的金屬線,為進一步開展研究以打造碳基電晶體並最終成為碳基計算機奠定了基礎。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化學系教授費尼克斯·菲舍爾(Felix Fischer)指出,用相同材料製作所有電路元件的能力可使製造變得更簡單。他表示:「碳基材料領域內的相同材料,是現在可以將這項技術整合在一起的原因。這一直是全碳基集成電路架構的全局中缺少的關鍵事物之一。」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與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Berkeley Lab)的研究人員於2020年9月25日將他們的發現發表在《科學》(Science)雜誌上。

技術

金屬線(例如用於連接計算機晶片中電晶體的金屬通道)將電子從一個設備運送到另一個設備,並互連電晶體(計算機構建模塊)中的半導體元件。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小組一直致力於如何用石墨烯納米帶製造半導體和絕緣體。石墨烯納米帶是一維的、原子厚度的石墨烯窄帶。石墨烯是一種完全由碳原子組成的結構,碳原子排列成相互連接的六角形圖案,類似於六角形網眼鐵絲網。

石墨烯結構示意圖(圖片來源:Tatiana Shepeleva/Shutterstock)


石墨烯納米帶示意圖(圖片來源:Yves Rubin)


儘管其他碳基材料(如擴展的二維石墨烯和碳納米管薄片)可以是金屬的,但也存在問題。例如,將二維石墨烯薄片重塑為納米級條帶,可自動地將其變成半導體,甚至絕緣體。碳納米管是極好的導體,但卻不能以與納米帶相同的精度和可重複性大量製備。

克羅米表示:「納米帶使我們能用自下向上的方法以化學方式訪問各種結構,而納米管目前無法做到這一點。這使我們基本上將電子縫合在一起,以創建出金屬納米帶,而以前沒有做過。這是石墨烯納米帶技術領域的重大挑戰之一,也是我們對此感到如此興奮的原因。」

金屬石墨烯納米帶(具有寬的,部分填充的金屬電子帶特徵)具有可與二維石墨烯本身相媲美的電導率。

菲舍爾補充道:「我們認為,金屬線確實是一項突破。這是我們首次有意用碳基材料製造一種超窄的金屬導體(一種良好的本徵導體),而無需外摻雜。」

根據摩爾定律,數十年來,基於矽的集成電路一直推動著計算機的發展,其速度和性能都在不斷提高,但已達到了速度極限,也就是說在0和1之間切換的速度達到了極限。降低功耗也變得越來越困難。計算機已經消耗了世界能源產量的很大一部分。菲舍爾說,碳基計算機的切換速度有望比矽計算機快許多倍,並且僅消耗很小一部分功率。

石墨烯是純碳的,是這些下一代碳基計算機的主要競爭者。窄帶的石墨烯主要是半導體,然而,挑戰在於使它們同時充當絕緣體和金屬(極端相反,分別是完全不導電和完全導電的),以便完全由碳構成電晶體和處理器。

幾年前,菲舍爾和克羅米與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物理學教授,理論材料科學家史蒂文·路易(Steven Louie)合作,發現了連接小長度納米帶的新方法,從而可靠地創造出全範圍的導電性能。

兩年前,該團隊證明,通過正確連接納米帶的短段,每個段中的電子可以排列成一個新的拓撲狀態(一種特殊的量子波函數),從而產生可調諧的半導體特性。

在這項新工作中,他們使用類似的技術將納米帶的短段縫合在一起,以創造出一條數十納米長、僅幾納米寬的導電金屬線。

下圖所示:寬帶金屬石墨烯納米帶(GNR)的掃描隧道顯微鏡圖像。每個突起簇對應一個單獨佔據的電子軌道。在每個簇附近形成五邊形環會導致金屬GNR的電導率增加十倍以上。GNR主幹的寬度為1.6納米。

(圖片來源:Daniel Rizzo /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納米帶通過化學方式產生,並使用掃描隧道顯微鏡在非常平坦的表面上成像。簡單的加熱就可以使分子發生化學反應,並以正確的方式結合在一起。菲舍爾將菊花鏈式積木的裝配比喻為樂高玩具,然而卻是適合原子尺度的樂高玩具設計。

他說:「它們都是經過精確設計的,因此只能以一種方式裝配在一起。就像你拿著一袋樂高玩具,搖晃它,然後出來一輛完全組裝好的汽車。這就是用化學方法控制自組裝的魔力。」

組裝完成後,新的納米帶的電子狀態就是一種金屬,正如路易預測的那樣,每一段都貢獻一個單獨的導電電子。

最終的突破歸因於納米帶結構的微小變化。

克羅米表示:「我們使用化學產生出微小的變化,即每100個原子中只有一個化學鍵發生了變化,但是這將納米帶的金屬性能提高了20倍,從實用的角度來看,讓它成為一種很好的金屬很重要。」

兩位研究人員正在與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電氣工程師合作,將他們的半導電、絕緣和金屬石墨烯納米帶的工具箱組裝到工作的電晶體中。

菲舍爾說:「我相信這項技術將在未來改變我們構造集成電路的方式。這應該使我們從目前由矽所預期的最佳性能向前邁進一大步。我們現在有了一條以更低功耗獲得更快開關速度的途徑。未來,這將推動碳基電子半導體產業發展。」

關鍵詞

石墨烯、電晶體、碳、矽、半導體

參考資料

【1】Daniel J. Rizzo, Gregory Veber, Jingwei Jiang, Ryan Mccurdy, Ting Cao, Christopher Bronner, Ting Chen, Steven G. Louie, Felix R. Fischer, Michael F. Crommie. Inducing metallicity in graphene nanoribbons via zero-mode superlattices. Science, 2020 DOI: 10.1126/science.aay3588

【2】https://news.berkeley.edu/2020/09/24/metal-wires-of-carbon-complete-toolbox-for-carbon-based-computers/

相關焦點

  • 完全由碳製成的金屬線:為碳基計算機奠定基礎
    碳基電晶體有望提升計算機的速度,並將其功耗降低至千分之一以下(我們可以想像一部手機保持數月的電量)。但是到目前為止,構建有效的碳電路所需的工具集仍不完整。近日,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化學家和物理學家團隊終於創建出工具箱中最後一個工具,即完全由碳製成的金屬線,為進一步開展研究以打造碳基電晶體並最終成為碳基計算機奠定了基礎。
  • 碳基計算機時代來臨,首個完全碳基的電晶體金屬線被成功製造
    9月25日,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Berkeley Lab)的物理學系教授Crommie、化學系教授Fischer及其同事在Science上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成果,這個由化學家和物理學家組成的團隊創造出了一種完全由碳製成的金屬線。
  • Science:首個完全碳基的電晶體金屬線被成功製造
    9月25日,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Berkeley Lab)的物理學系教授Crommie、化學系教授Fischer及其同事在Science上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成果,這個由化學家和物理學家組成的團隊創造出了一種完全由碳製成的金屬線。
  • 革命性的計算機技術:金屬碳電路元件可在更快,更高效的碳基電晶體...
    在每個簇附近形成五邊形環會導致金屬GNR的電導率增加十倍以上。GNR主幹的寬度為1.6納米。圖片來源:UC Berkeley圖片由Daniel Rizzo提供 碳金屬線是用於碳基計算機的完整工具箱。
  • 首個「線基」電晶體問世,電子器件可完全由細線製成
    導讀據美國塔夫茨大學官網近日報導,該校工程師團隊開發出一種由亞麻線製成的電晶體,並創造出完全由細線製成的電子器件。背景如今,柔性電子的領域正在迅速擴張。創新近日,美國塔夫茨大學的工程師團隊開發出一種由亞麻線製成的電晶體,並創造出完全由細線製成的電子器件。這些細線可以編織成紡織品,穿在皮膚上,或者甚至(從理論上說)通過手術植入用於診斷監測。這種完全柔性的電子器件將開啟一系列應用,順應各種形狀的物體,在自由移動時不會影響功能。
  • 金屬晶片存儲效率提高百倍,碳基晶片同樣高效突破製備瓶頸!
    突破摩爾定律矽基晶片極限,新材料晶片誰與爭鋒,美國的鎢化合物金屬晶片,還是我國碳基晶片。美國科學家研究的金屬晶片厚度僅三個原子,新金屬晶片能提高存儲速度百倍。我們的數據存儲方式,早已從磁帶、軟盤和CD等介質,進化到了能夠在無數微型電晶體中保存數據的精密半導體晶片,而且其容量可以呈指數級增長。這是一個壯舉。
  • 一文了解碳纖維和其他碳基材料的導熱性能
    用英制單位表示的熱導率以BTU /(hr·ft·F)為單位。在國際單位制(公制)中,單位為瓦/米開爾文(W·m⁻¹ ·K⁻¹)。非金屬和金屬的導熱係數不同,其導熱原理也存在差別。在金屬中,電導率主要歸因於自由電子。這就是具有高電導率的金屬也具有高熱導率的原因。導熱係數隨溫度變化而變化,通常隨溫度升高而降低。非金屬的導熱性主要是由於晶格振動(聲子)。
  • 不要過度解讀中科院3nm碳基晶片,不要輕易認為碳基可以彎道超車
    【不要過度解讀所謂中科院3nm碳基晶體,更不要認為碳基材料可以彎道超車解決晶片問題?】在2019年,中科院研究所的殷華湘團隊公布:他們已經成功研發出相等於人類DNA的寬度的3nm電晶體。於是有人誇大認為這是國內解決了3nm晶片問題,實際上所謂的3nm並非是我們熟知的晶片工藝製程,實際上指的是鉿鋯金屬氧化物薄膜的厚度,並不代表這個FinFET器件採用的是3nm工藝。我們知道大家對於晶片的急切心理,可是我們不能夠因為某些沒有根據的捕風捉影就是我們的晶片技術的進步。其實,這項技術的出發點是面向5nm及以下節點高性能和低功耗電晶體性能需求。
  • 今日項目:碳基生物有機肥生產和裝備製造
    項目成果碳基生物有機肥是採用熱解乾餾氣化和發酵技術把農林業廢棄物「變廢為寶」,為含有氮磷鉀的碳基肥原料
  • 理性設計孕育碳基正極新家族:超高能量密度、無過渡金屬
    的碳基正極新家族。鑑於上述挑戰,用較輕元素取代較重的過渡金屬元素是可行的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設計思路之一。碳基材料作為具有最豐富雜化類型的材料之一,已被廣泛研究用作鋰離子電池負極。那麼,能否通過電位提升策略,設計出不含過渡金屬的新型碳基鋰/鈉離子電池正極材料?
  • 地球生命以碳為基礎,為什麼宇宙中不會存在矽基生命?
    ,其中碳是有機分子的骨架,因此我們把地球上的生物稱為碳基生命。生物和化學家們普遍認為,如果地球之外的某一個地方存在生命體,它一定也與我們一樣,是碳基的。在這個大分子中,碳是支架,而雜原子提供了豐富的化學活性。碳支架提供了製造大分子的能力,因此可以製造大量不同功能的分子。碳支架相對穩定,同時與碳結合的雜原子為每個分子提供化學功能和獨特性。
  • 為「中國芯」彎道超車加速!北大研究團隊突破碳基半導體製備瓶頸
    針對這一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電子學系/北京大學碳基電子學研究中心、納米器件物理與化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張志勇教授-彭練矛教授課題組發展全新的提純和自組裝方法,製備高密度高純半導體陣列碳納米管材料,並在此基礎上首次實現了性能超越同等柵長矽基CMOS技術的電晶體和電路,展現出碳管電子學的優勢。
  • 碳點燃就會燃燒,那麼碳基生命體也能被點燃麼?兩者有什麼關係?
    我們要知道的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是碳基生物,包括人、花、鳥、蟲、魚等等,都是以碳元素為有機物質基的生物。而碳基生命體的分子結構是非常不穩定的,承受不了高溫、低寒等的侵襲,所以碳基生命是怕火的。但是僅從C+O=(點燃)CO的碳氧燃燒過程就來證明碳基生命怕火,這種判定並不全面。
  • 碳基半導體潛在應用領域和產業難題
    在碳基半導體研究上,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和杜克大學開發出工藝設計工具包(PDK)和電子設計自動化(EDA)軟體,為碳基晶片設計和開發提供軟體支持。ADI和SkyWater公司提供碳基晶片代工,SkyWater更是建造了世界首個碳納米管90nm晶片代工廠,為碳基晶片系統設計和工藝工程化提供硬體支持。
  • 北大突破碳基晶片量產關鍵技術!我國晶片可望「換道超車」
    《科學》雜誌評價:該成果突破了長期以來阻礙碳納米管電子學發展的瓶頸,首次在實驗上顯示了碳納米管器件和集成電路相對於傳統技術的性能優勢,顯示了碳納米管電子學在其他材料中鮮有的優勢,為推進碳基半導體技術的實用化和規模工業化奠定了基礎。
  • 外星生命構成未必是「碳基」
    我們知道,現在地球上的生命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以碳元素為構成基礎,我們稱之為碳基生命。小到微生物大到海洋生物,碳元素都起到了主體構架作用。所以人類以往在尋找外星生命的時候會以碳基為標準。不過近些年來科學家們發現生命可能是多樣形態的,也就是說碳基不是唯一的生命形式。再加上近年來科學家們發現宇宙中還有暗物質的存在,暗物質存在已知宇宙的任意一個角落,但我是我們人類現在的科技水平還是無法研究和利用暗物質,我們的未知量過於龐大,所以生命的形式也不能確定是以碳基為基礎的。
  • 碳基晶片剛獲突破,量子晶片又傳捷報,一文科普兩種晶片有何不同
    2.中國北大創新性地研發出大面積製備碳納米管排列的工藝,性能超越矽基晶片,但產業鏈形成還需時日。而中國的碳基晶片則完全不同,目前現有的矽基晶片產業鏈關鍵技術都被國外壟斷,如果繼續走MIT的老路,無疑還是會被卡脖子,北大彭練矛團隊就開發了一種全新的提純和自組裝方法。
  • 北大與MIT硬核較量:後摩爾時代,「碳基半導體」成為中美競逐新焦點
    這一成果,解決了長期困擾碳基半導體材料製備的瓶頸,如材料的純度、密度與面積問題,成為碳基半導體進入規模工業化奠定基礎,也為我國晶片製造產業實現「彎道超車」提供巨大潛力。
  • 史上最大碳納米管晶片問世!MIT團隊製造出最大的碳納米管晶片!
    今天,來自MIT的Gage Hills等人今天在Nature發表論文,報告了碳納米管晶片製造領域的一項重大進展:一個完全由碳納米電晶體構成的16位微處理器。這是迄今為止用碳納米管制造的最大的計算機晶片。幾十年來,電子技術的進步一直由矽電晶體尺寸的不斷縮小而推動。然而,矽電晶體縮小變得越來越困難,現在的收益正在遞減。
  • 中國碳基半導體研究團隊再登頂刊!為3nm製程提供另一種選擇
    此項研究成果意味著我國碳基半導體研究成功突破抗輻照這一世界性難題,為研製抗輻照的碳基晶片打下了堅實基礎。發現鍺材料製成的晶片難以承受高溫工作條件後,研究人員翻開元素周期表,選出與鍺屬於同族、儲量更足、耐熱性更好的矽成為替代。相比矽材料的「按圖索驥」,碳基半導體材料被發現要偶然得多。碳納米管由碳分子管狀排列而成,可看作是由單層石墨捲成了一個「圓筒」,需要由石墨棒等碳材料經特殊方法製備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