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心!數百頭巨頭鯨在澳大利亞擱淺而亡
9月21日,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島西海岸,斯塔拉恩小鎮,人們在沙灘上發現了270頭擱淺的巨頭鯨。
當地居民 布格斯:我昨天過來的時候,以為只有20或30頭鯨擱淺,但竟然有幾百頭,淺海和沙灘上到處都是鯨的屍體。這是我見過最大的擱淺事件。
很快,由40名政府救援人員、20名當地漁民以及17名衝浪救生員組成的救援隊伍開始救助鯨群行動。
兩天後,9月23日,在10公裡外另一處沙灘上,人們又發現大約200頭擱淺的巨頭鯨。
飛行員 佩頓:這是我第一次看見鯨群擱淺,心裡真是不舒服。
據澳大利亞官方報告稱,兩處擱淺的鯨應屬同一鯨群,只是發現地點和時間不同,較晚發現的擱淺鯨群已全部確認死亡。
體型較小的鯨,擱淺後如果得不到及時救助,會死於脫水或體溫過高。而巨頭鯨體型巨大。一頭成年雄性巨頭鯨最長可達8.5米,最重可達3.8噸,由於生活在海洋裡,巨頭鯨並沒有能夠支撐自身重量的強硬骨骼。一旦擱淺,自身重量就會壓迫著陸的身體,導致骨頭斷裂、內臟破裂,最終死亡。
野生動物學家 卡萊恩:我們優先營救生存可能性最大,以及我們有能力營救的鯨。
通常,擱淺在淺海處的巨頭鯨會優先獲得救助。
藉助海水浮力,救援人員將巨頭鯨拖至救援船隻處,較大體型的巨頭鯨安置於救援船隻兩側,較小體型的則放到救援船隻上,將他們引導送至海洋深處。
對於擱淺在沙灘的巨頭鯨,救援人員會依據體型及健康狀況採取不同的救助方式。
如果體型適中且狀態較好,就會先為鯨保溼,並保證它的呼吸順暢。隨後用起重器託起巨頭鯨,移至淺海處,再機組引導它返回海洋。
而那些體型大並處於窒息痛苦中的巨頭鯨,若來不及救助,則可能給予人道安樂死。
截至9月25日,有88頭巨頭鯨已被成功解救,返回海洋。
救援志願者 馬德利:它們(鯨)挺溫順的。有一些鯨好幾噸重,力氣肯定很大,跟它們打交道還是有風險的。但是它們好像知道我們是在救它們,所以目前進展順利。
鯨群擱淺的澳大利亞海岸及隔海相望的紐西蘭海岸,是鯨群擱淺事件頻發地。
兩年前,約150頭短吻巨頭鯨擱淺在澳大利亞的西海岸。
1918年,紐西蘭海岸曾發生最大規模鯨群擱淺事件,約1000頭鯨擱淺。
澳大利亞與紐西蘭之間的塔斯曼海是巨頭鯨生活的海域之一。
巨頭鯨性情溫和,最喜歡吃烏賊,喜歡過群居生活,最大的鯨群可包含上千頭鯨。
如果遇到長而平緩的淺海海灘,巨頭鯨的聲吶導航系統可能無法識別此類地形,一旦在捕食獵物的過程中追至淺海處便十分容易擱淺。
海洋生物學家 佩洛塔:關於鯨群擱淺的原因有幾種理論。塔斯馬尼亞的海岸線很複雜,有可能是鯨群巡遊時出現意外,也有可能是因為覓食不小心遊到了淺海。還有其它的可能,比如一頭生病的鯨帶著鯨群到了淺海處,或是它們被噪音嚇到了。目前這次事件還不清楚具體原因。
而將擱淺的鯨送回海洋,並不意味著任務的結束。
死亡巨頭鯨的屍體同樣需要處理,如果放任不管,可能會發生鯨爆。
由於鯨的皮脂極厚,屍體溫度會居高不下。而在其死後,屍體內的食物殘渣及器官會極速腐敗,並產生甲烷等氣體,使鯨的屍體膨脹,甚至發生爆炸,血肉橫飛、惡臭驚人,威力巨大。
接下來的工作重點是處理鯨的屍體。任其發展的話,它們會膨脹,海潮還會讓它們飄到海裡,對航船也會產生危險。
波札那數百頭野生大象死亡 死因鎖定藍藻菌
這裡是非洲南部波札那共和國西北部的奧卡萬戈三角洲。成群的野生大象在此覓食、尋找水源,一片祥和。
然而,今年5月開始,當地越來越多野生大象神秘死亡。
5月初,當地人在村莊附近發現了12具大象屍體。
5月25日,「大象無國界」組織在當地乘坐直升機觀察象群時,發現169具大象屍體。
6月中旬,「大象無國界」組織再次觀察時,發現大象屍體的數量幾乎翻了一番,高達350具。
而這數百頭大象的死亡時間、年齡、性別,均無規律可循,死因成謎。
國家公園管理局首席獸醫官 魯本:我們認為這次不是偷獵事件。大象屍體都很完整,有象牙,不存在象牙缺失現象。
在對初步證據逐一排查後,專家們將象群死因鎖定為三種可能:
1、某種未知的、只針對大象的病原體。
2、某種致命細菌。
3、象群被投毒。
7月,當地政府開始對大象屍體及附近的水源和土壤進行樣本採集,提交給南非、加拿大、美國和辛巴威的實驗室進行化驗。
直至本周,當地政府給出了答案。
國家公園管理局副局長 陶羅:大象死亡的原因不存在人為因素,化驗結果表明是藍藻細菌。這種菌可能會產生某些毒素,對野生動物和家畜產生影響。
藍藻菌是一種古老的微生物,數十億年前,正是藍藻菌這種光合放氧生物,使地球從無氧環境轉化為有氧環境。但藍藻均含有神經毒素,可以損壞食用者的神經系統。
每年1月到2月是南部非洲的雨季,大量降雨在奧卡萬戈三角洲留下不少水坑池塘。4月,氣溫逐漸升高,水坑池塘漸漸變綠,這就是藍藻菌增多的結果。而當象群前來飲水,就可能因此中毒。
據世界自然基金會最新發布的《2020地球生命力報告》顯示:自1970年至2016年,全球哺乳動物、鳥類、魚類、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的種群規模,平均下降了68%。
世界自然基金會執行長斯蒂爾指出:人類燃燒森林,過度捕撈、破壞野生棲息地,這些行為都在導致野生生物數量經歷「自由落體」式變化。我們在2020年見到的鯨群擱淺、象群死亡,這些野生動物大規模死亡事件,很可能正是地球生態系統發出的求救信號,在等待著人類為野生動物、為地球未來做出真正的、善意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