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有引力為電磁力的相對論效應之猜測續(二)

2020-08-29 新熱機發明者曾祥雲

  接下來我們來分析太陽及太陽系的情況。負電過剩效應,加上太陽表面的高溫,太陽中的電子將會更多地離開太陽,而太陽的電離層則會跑到太陽系的邊緣。儘管這樣,太陽和地球一樣依然表現出負電荷過剩的正離子特性。因此,電球失去的一些電子很可能會飛向太陽,越靠近太陽的行星,其逃出的電子越易飛向太陽。

  在太陽的電離層之外,由於電子沒有逃脫,從而處面的星體,受到的是更大的引力,看來更像太陽系有更大的質量。於是認為太陽系存在一種暗物質,而實際上也許根本就沒有暗物質。

  再將視野放到更在星系中,則完全有可能出現外層的星系轉得比內層還要快,因為內層在一個星系的電離層之內,從而其「引力場」要比電離層外小得多。這個理論是否正確,也許可以通過測量地球電離層內和電層外的飛行器軌道來驗證。

  如果萬有引力比常數比我們測量的大得多,那麼就意味著,地球、太陽的質量並沒有這麼多。

  這一理論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就是引力質量和慣性質量的問題,因為推導中,好像與中子沒有關係,也就是說中子應不受重力的影響。但是,如果認為,中子是一個質子掉進電子內部的氫原子,電子還是在轉動的,這樣,中子也同樣受到重力的作用了,但應與質子不同了。

  因此,這一猜測也可能並不正確,或實際情況應考慮的因素還有很多很多。


  

相關焦點

  • 萬有引力為電磁力的相對論效應之猜測續(一)
    前面提出了,磁場是電流的相對論效應,根據這一思路,研究氫原子之間同樣存在一個引力,  但是,經過計算發現如是電子數和質子數同樣多時,由於相對論效應將出現負電荷過剩現象。如果負電荷過剩,那麼物體會表現出帶負電的特性。而實際上,地球就帶確實帶有負電。地球電場是如何維持的呢?其實也是一個還沒有解決的問題。現在是說雷電,那麼雷電為什麼向電球輸送負電而不是正電?因為地表存在電場,理應將正電傳給地表而將負電傳給電離層呀。  現在,可以解釋了。
  • 重要猜想:萬有引力是電磁力的相對論效應
    在我的提問「有誰知道在低速下又能明顯看到相對論效應的現象嗎?」我作了一個回答,那是我學生時代計算過的,磁場是電流的相對論效應。三十多年來,一直猜想:萬有引力會不會也是電磁力的相對論效應呢?今天看來,很有可能是!因為一直沒有進行計算,所以只能在此公布,相信在眾人的智慧下,一定可能得出一個完美的結論。  下面是對兩個簡單氫原子間的萬有引力的一些計算。
  • 廣義相對論與萬有引力有著什麼樣的關係和聯繫?
    萬有引力是自然界四大基本作用力之一,而廣義相對論是對萬有引力的全新詮釋,並彌補了牛頓力學萬有引力定律的不足。四大基本作用力分別是:強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電磁力和萬有引力。其中萬有引力最先被人類認識,首次提出並構建萬有引力引力體系的,正是大名鼎鼎的艾薩克·牛頓,牛頓在1687年出版了他的著作《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該書奠定了近代科學的基礎。牛頓認為,引力是一切有質量物質的基本屬性,無論兩個物體相距多遠,本質上它們之間都存在相互吸引的作用力,這種力和兩者質量的乘積成正比,與兩者距離的平方成反比。
  • 萬有引力和引力有什麼不同?四種基本性質力中電磁力最多
    從高中物理開篇,我們都聽過四大基本力:萬有引力、電磁力、強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今天我們來看看都有哪些常見的這種力。另外,電磁力是四種基本力之一的這個「基本」的意思就是:所有力的本質都只能歸為這四種力。從作用範圍和強度來看,答案也只能是電磁力。一個小小的磁鐵可以很容易地把一個磁體吸引起來,而萬有引力卻無法與之平衡。到目前為止它是一個未解之謎,主流理論認為,在標準三維粒子物理中,微弱的地球引力是一個巨大的謎團,而在額外維度中就有可能成為關鍵解。
  • 萬有引力的前世、今生與未來
    以牛頓力學為代表的經典力學並未對萬有引力如何產生給出合理的解釋。廣義相對論與萬有引力由愛因斯坦在1916年發表的廣義相對論,解釋了萬有引力與空間彎曲的關係。這一論斷,解釋了很多以往不能解釋的現象,但對於萬有引力,似乎又為其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 根據萬有引力公式,距離為零的兩個物體引力會無窮大嗎?
    根據萬有引力定律,如果兩個物理之間的距離無限趨近於零,那麼引力就會無窮大嗎?對於萬有引力定律,大部分朋友應該非常熟悉,兩個天體之間的引力和它們的質量成正比,與它們之間距離的平方成反比,用公式表示如下:其實各位應該早有這個疑問了,因為與天體之間距離的平方成反比,假如兩個天體之間的距離為0,那麼引力是不是就無窮大了呢?我們應該如何來理解這個公式呢?
  • 從萬有引力到廣義相對論,什麼才是引力的真面目?
    萬有引力公式為F=(Gxm1xm2)/r,在這個公式裡,m為物體的質量,而r則為物體間的距離。幸運的是此時我們已經有了一個更為接近真理的理論,廣義相對論。廣義相對論是由愛因斯坦所提出的,以廣義相對論的觀點來看,引力更像是一種幾何效應,而非一種力,引力可以被看作是一種時空的曲率。
  • 從萬有引力到廣義相對論,什麼才是引力的真面目?
    萬有引力公式為F=(Gxm1xm2)/r,在這個公式裡,m為物體的質量,而r則為物體間的距離。萬有引力公式很直觀的告訴了我們一個事實,物體間的引力與兩個物體的質量和距離是緊密相關的。廣義相對論是由愛因斯坦所提出的,以廣義相對論的觀點來看,引力更像是一種幾何效應,而非一種力,引力可以被看作是一種時空的曲率。廣義相對論認為,有引力的物體都擁有能量,而能量會導致時空發生彎曲,所謂的時空彎曲又可以分為時間彎曲和空間彎曲。
  • 常樸子《差異相對論原理》:萬有引力原理
    萬有引力原理1687年,牛頓在他發表的論文《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裡,描述了萬有引力和三大運動定律。這些描述奠定了此後三個世紀裡物理世界的觀點,並成為了現代工程的基礎。他通過論證開普律行星運動定律與他的理論間的一致性,展示了地面物體與天體運動都遵循著相同的自然定律;為太陽中心說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支持,並推動了科學革命。
  • 萬有引力的特立獨行——物理大一統的障礙
    萬有引力定律和廣義相對論對引力的解釋,本質上是對同一事物的兩種描述而已,沒有對錯之分,只有適用範圍之分——牛頓力學的描述形式簡單,但只在弱引力場中生效,廣義相對論的描述比較複雜,適用於所有場合。可以這麼說,一般的引力問題用萬有引力定律解決,少數疑難雜症用廣義相對論解決。
  • 真空中光與萬有引力傳遞介質存在的必要性淺析
    由於不同物質的溫度、原子類型、分子構成方式等的不同致使其產生的電磁輻射不同,以及被作用的物質的溫度、原子類型、分子構成方式等的不同時,對不同入射的電磁輻射的響應能力與方式也不同等原因的共同影響,導致客觀上的電磁相互作用的方式與效應呈現出豐富多彩、千變萬化般的變化,其相對萬有引力相互作用就複雜得多。但總體上而言,電磁力也是不需要任何介質就可以在真空中存在並傳遞的。
  • 當代物理界的「痛點」:引力與電磁力的統一
    ,並推算出萬有引力計算公式為F=GMm/R^2(G為萬有引力常數),後來愛因斯坦發現牛頓的萬有引力公式計算的並不精確,且牛頓認為引力是一種超距作用。從狹義相對論的框架下,時間與空間是一體的,形成為一個時空(閔可夫斯基四維時空)必須統一考慮。通俗的說,同樣發生一個事件,對於不同的人來說發生的時間可能是不同的。但是狹義相對論有一個致命的缺席就是只服從慣性系,而不服從非慣性系。
  • 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與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有什麼聯繫和區別?
    傳說牛頓發現萬有引力是樹上的蘋果砸到頭上砸出來的,這當然是閒扯,但現在愛因斯坦發現了梯子的上面幾級,就能夠爬到樹上把蘋果摘下來,解剖蘋果發現了更深層次的秘密。說白了,就是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比萬有引力定律站得更高,指導意義更深遠。
  • 引力是空間彎曲的幾何效應,為何科學家還要尋找引力子?
    物理學中一共有四大基本力——強力、弱力、電磁力和萬有引力;其中引力最先被發現,後來麥克斯韋把電和磁統一到了電磁理論中,四大基本作用力主宰著我們世界微觀到宏觀的一切,但是又存在明顯差異。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在描述宏觀世界時非常成功,尤其是廣義相對論把引力描述為空間的幾何效應,解決了天體物理學的眾多難題;愛因斯坦受此啟發,也試圖把電磁力幾何化,但是沒有成功。
  • 宇宙存在的規則——萬有引力、電磁力、弱力和強力四種基本力
    偉大的牛頓發現並描述了我們人類最熟悉,但是其實也陌生的萬有引力:兩個物體之間的萬有引力與兩個物體的質量成正比,與他們之間的距離成反比。需要注意的是,萬有引力是引力,不是斥力,而且該力與物體速度大小沒有關係。其他力則可能與物體速度存在一定關係。萬有引力的來源是什麼呢?是兩個物體的質量產生的。牛頓第一次實現了天上的力與地球上的統一,首次實現了力的大統一,奠定了其在科學歷史上無與倫比的崇高地位。
  • 假設的力:萬有引力子虛烏有,根本就不存在(中)
    銀河旋臂也是因為力的不平衡,造成了暗物質的壓強差或是流體力差,才形成了銀河旋臂的漩渦引力效應。宇宙爆炸的巨大能量,使物質以接近光的速度向外擴張,但這種擴張的力是不平衡的,就像地球大氣環境之下的空氣流動產生的慣性。我們坐汽車或火車,都有這樣的經歷,每次剎車,身子就會往前傾,再來回擺動。
  • 基本作用力有:引力、電磁力,你還知道什麼「力」?
    宇宙中的第一種基本的力是萬有引力。你想想,我們平常所感受到的力,究其本質都是引力在起作用,比如我們每個人自身感受到的重力,就是地球對我們的引力,大氣壓力是空氣的重力,靜止在高山上的石頭滾落也是引力在起作用。
  • 一口氣搞懂「萬有引力的本質」
    引力的格格不入 上世紀,科學發現宇宙中存在著四種作用,分別是強力、弱力、電磁力和引力。這四大作用力有點類似於膠水,把物質粒子結合到了一起。強力和弱力確保了原子核的結構,電磁力是確保了原子結構的存在,而引力則是物質之間相互吸引的力。
  • 前有經典力學,後有相對論,下一個偉大的物理學家將帶來什麼?
    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以及在牛頓基礎上建立的經典力學為整個物理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後來,隨著科學觀測手段的不斷發展,人們逐漸發現萬有引力公式並不能解決一切關於引力的問題。運用萬有引力公式來計算蘋果下落所得到的數據與實際測定數據完全相同,其幾乎可以解決我們生活中一起關於引力的問題,但當我們將其應用於宇宙天體之間的引力作用時,問題就出現了。通過萬有引力公式所計算的水星近日點的實際進動值與實際測定數據相差甚巨。這個時候,人們開始意識到引力可能並不是像牛頓所說的那樣。
  • 萬有引力真的存在嗎?是相對論推翻了牛頓的萬有引力嗎?
    學過物理學的都知道萬有引力,牛頓說,一切物體都有引力,物體的質量越大引力就越大,物體間的距離越遠,引力就越小。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徹底詮釋了引力到底是什麼?相對論以一種新的理論證明了引力這東西根本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