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有引力原理
1687年,牛頓在他發表的論文《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裡,描述了萬有引力和三大運動定律。這些描述奠定了此後三個世紀裡物理世界的觀點,並成為了現代工程的基礎。他通過論證開普律行星運動定律與他的理論間的一致性,展示了地面物體與天體運動都遵循著相同的自然定律;為太陽中心說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支持,並推動了科學革命。
萬有引力定律即:存在於任何兩個物體之間的由質量引起的相互引力,力的作用線約在兩個物體質心的連線上,其大小與兩物體的質量成正比,還與兩物體的距離平方成反比。萬有引力定律是牛頓追索地面上的物體受重力作用的原因發現的。以m1、m2表示兩物體的質量,r表示兩者之間的距離,則相互吸引力F=Gm1m2r2,式中G稱為萬有引力常數。這就是萬有引力定律的數學表達式。嚴格地說,上式是對兩質點而言的。因為「兩個物體之間的距離」一語指兩個質點距離。如果一個是質點,另一個是限體,則可以把限體分割成許多質點,並指出它們引力的矢量和,就能得到整個限體對質點的作用力。牛頓曾證明:一個密度是到球心距離r的函數的球體外一質點的引力同整體質量集中在球心的情況無異。牛頓用萬有引力定律證明了克卜勒定律、月球繞地球的運動、潮汐的成因和地球兩極教高等自然現象。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是天體力學的基礎。人造衛星,月球和行星探測器的軌道,都是以這個定律為基礎計算的。
萬有引力存在的實驗證明和引力常數「G」的測定是卡文迪什於1798年作出的。目前引力常數的公認值是G=6.6732×10-11N·m2/kg2。
1959年,法國天文學家勒維耶發現水星近日點進動速率的數值與用萬有引力定律算得的數值有每百年快38角秒。1915年,愛因斯坦創立了廣義相對論,終於說明了這個問題,並預言光線在引力場中的偏折和光譜的紅移。天文學家還曾預言黑洞的存在,使廣義相對論進入了與宇宙演化有關的新境界。愛因斯坦以加速坐標系和引力場的等效性否定了慣性坐標系在宇宙空間的存在,又用引力場改變了空間的特性。他認為物體在引力場的運動是沿四維彎曲的黎曼空間的短程線。但是在弱引力場的情況下,對許多力學問題,用牛頓萬有引力定律比用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計算要簡單的多,而且兩者相差甚微。對簡單的二體問題,由於「同時」概念混雜,難以用廣義相對論進行數學處理。
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但他卻無法說清這種力產生的根源。同樣,愛因斯坦對於這個問題也是無能為力。
自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幾乎所有熱衷於物理的人,都想弄明白萬有引力產生的根源,可至今300年過去了,仍然沒有人給出這一定律的基本原理。
有人把萬有引力看作是電磁力。即就是這樣也與萬有引力的原理無關。因為給出了萬有引力原理,就解答了所有力產生的根源。
我認為解答了萬有引力產生的根源,就解答了一切力的本質問題。萬有引力是物質成就自身和運動的能力。要知道其真諦,就必須弄明白物質是如何構成了質量和動量。在人類還沒有找到最為本質的基本粒子之前,科學家是無法給出這個答案的。當下,人類由經驗所獲得的知識有限,想通過數學的抽象是無法給出萬有引力具有一般性的原理。不過,人類還有另一種智慧,那就是知覺的抽象,它可以通過辯證的方法給出一個具有真理性的原理。
萬有引力類似於我國哲學家老子兩千三百年前提出的一個哲學概念「道」,給萬有引力下出了定義,那就給道下出了定義。如果我們說明了萬有引力是什麼,我們就說明了「道」是什麼。我們說明了「道」是什麼,我們也就說明了萬有引力是什麼。
我認為萬有引力產生的原因在物質成就自身和運動的形式裡,這個形式是由兩種相互作用的實質構成,其中的引力量遠大於斥力量。當物質由不可分割的單性部分合成中性的時候,這個中性的形式裡存在著兩個力相抵消後的引力剩餘,這種餘力就是萬有引力。我們可以感知的世界,是物質通過原始限定差異相對的原理所自發的創造出來的。所以,物質的所有形式裡,必須保持著一種神奇的分割,即:1:3或3:1的比例。也就是說,宇宙中有兩種物質,即引力物質和斥力物質,引力單子的引力量比斥力單子的斥力量大三倍。在宇宙總量上,引力物質同樣比斥力物質多三倍。這就是說,無論是宇宙,還是一個天體,或者一個人,只要是中性的,一般來說其中的引力含量為75%,斥力含量為25%。這就說明了物質成就自身的同時,所剩餘的50%的餘力在創造世界。
說的更明白一點,那就是宇宙中心引力粒子的質量比斥力粒子的質量大三倍;宇宙中的引力物質比斥力物質的數量多三倍。
宇宙存在著兩個數含限定,一個是物質作為一個不可分割的單元自身的數含限定,另一個是物質在總量上的數含限定。兩種數含都是同一的,都是3:1的比例,化成百分比是75%和25%。我把這種比例叫作「差異相對數含」或者「差異相對論常數」,也叫「上帝分割」。
我在《原式推導下的粒子世界》裡,通過差異相對論原理推導出了宇宙中有兩種不可分割的物質,一種是產生了引力的O粒子,另一種是產生了斥力的Y粒子。兩種粒子各有質量不同的兩種。O粒子有兩種,一大一小,大O有3個引力量,小O有9個引力量;大O比小O大3倍;小O比大O重3倍。Y粒子有兩種,一大一小,大Y有1個斥力量,小Y有3個斥力量;大Y比小Y大3倍;小Y比大Y重3倍。大O和大Y具有自然親和力,而這結合成中性的大S粒子,構成宇宙中的大S場。小O和小Y具有自然親和力,二者結合成中性小S粒子,構成宇宙中的小S場。說的更明白一點,大O粒子比大Y粒子小3倍,但在二者的結合中,大O粒子可以把大Y粒子變得和自己一樣大小。小O和小Y結合也是同樣的道理。這就是差異所創造下的平等,即差異對等。
在宇宙中,引力物質佔宇宙總量的75%,斥力物質佔宇宙總量的25%。在數量上,引力物質比斥力物質多出了3倍,但在體積上二者卻是一樣多。這也是差異所構成的對等。
其實,O粒子和Y粒子就是我們中國哲學上的陰和陽。O陰,Y陽,二者結合下的S粒子就是「陰陽」,亦即老子的「道」。
陰和陽是物質的兩種屬性,亦即物質的兩種性別。這種屬性不僅反映在本質之中,而且還反映在形式之中,既在形而上,又在形而下。在形而上,陰陽所指的是物質的固有真理並形成統一的差異性。這種差異性就是物質天生固有的七種限定:性別限定,色相限定,作用限定,形態限定,重量限定,空間限定,數含限定。換而言之,陰陽即物質自身攜帶的陰陽、藍紅、正反、大小、輕重、比例、虛實的相對差異屬性。由於本質的關係,在形而下,陰陽轉換成了上下、左右、前後、始終、正反、雌雄、男女、虛實等諸多的對立而又統一的現象。這就是中國哲學上的「陰陽」的辯證本質。
這些限定就是藏在物質中的真理,是它成就了自然的一切,也成就了我們人類的智慧,物理學上的,數學上的一切原理和規律都與這些限定相關。
作為一個哲學家,我並不知道這些限定是誰設制的,是如何設制的,而且設制的是如此神奇和美妙!這將是宇宙本質上難以破解的秘密。尤其是3:1的差異性對等。所以,我把這種數含限定稱作「上帝的分割」,可以說這一分割構成了我們可知的一切形式和內容。
現在我們基本明白了萬有引力產生的根源是宇宙中存在著兩種物質的數含差異,也就是物質在構成中性後的引力量遠大於斥力量,引力是物質在引力和斥力抵消後的餘力。
當然,有人會問,你所說的O粒子、Y粒子和S粒子是什麼樣的,怎樣才能看到它們,證明它們的存在呢?我所說的這幾種粒子,通過理論是可以證明的,我正在作這方面的工作。當下,我們人類還沒有任何手段來捕獲這些粒子。或許這種粒子根本就不存在。這也都有可能。
在我的想像中,O粒子和Y粒子其質地是液態的,具有可變性,它們是一種沒有部分不可分割的單元,可以是一個一維的點,也可以是一個二維的線。當O粒子和Y粒子結合成一個S粒子,這個中性粒子可能是由兩個一維的點合併成具有陰陽二相的一維點,也可能是陰線和陽線首位相連的多維圈。總體來說,O粒子和Y粒子具有自塑性,無論是點,還是線,無論是圈還是圓,O的本性是收縮,Y的本性是膨脹,當引力和斥力結合在一起的時候,就必然會形成震蕩。這叫陰陽糾纏,也叫陰陽震蕩,其形式類似於生命的性交。
最後我打一個比方來強調說明,大O粒子和大Y粒子結合成一個大S粒子,這個大S粒子是一個中性的場粒子,它的質量是3個引力量和1個斥力量,由於引力和斥力的相互抵消,這個粒子中還剩餘兩個引力量,所以,我說萬有引力是物質相互作用後的引力剩餘,亦即物質成就自身(結構形式)和運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