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力學對我們究竟有何現實意義?科學家: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2020-11-22 前瞻網

量子力學對我們究竟有何現實意義?科學家: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Connor Feng • 2018-09-20 11:40:55 來源:前瞻網 E1114G0

都在用的報告小程序

寫文章、做研究、查資料【必備】

推翻偉大科學家艾薩克·牛頓對光的本質的觀點只需要一個演示,而且這個演示還非常簡單。1803年11月,英國物理學家託馬斯·楊(Thomas Young)在倫敦對英國皇家學會(Royal Society)的成員們說,「無論在哪裡,只要有陽光,這個演示都可以非常輕鬆地重現。」楊當時描述的是現在被稱為雙縫實驗的東西,他並沒有過分誇張。他提出了一個優雅、明確且樸素的實驗來展示光的波狀性質,並以此反駁了牛頓的光是由微粒或粒子構成的理論。

但20世紀初量子物理學的誕生清楚地表明,光是由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單位,即能量量子構成的,我們稱之為光子。當用單個光子或甚至單個物質粒子(如電子和中子)進行楊的實驗時,這都會是一個難以理解的難題,它引出了關於現實本質的基本問題。有些人甚至用它來論證量子世界是受人類意識影響的,這在宇宙本體論中讓我們的大腦在其中有了一個中點站和位置。但這個簡單的實驗真的能證明這一點嗎?

在現代的量子形式中,楊的實驗涉及到將單個的光粒子或物質通過光束的形式發射到有兩條裂縫或兩個切割開口的不透明屏障,在屏障的另一邊是一個記錄粒子到達的屏幕(比如,光子的感光板)。常識告訴我們光子應該穿過一個狹縫或者另一個狹縫,然後在每個狹縫後面堆積起來。但是它們沒有,相反,它們會進入屏幕的某些部分,而避開其他部分,形成光和暗交替的波段。這些所謂的幹涉條紋,會在兩組波重疊時產生。當一個波的波峰與另一個波的波峰重合時,你會得到建設性的幹涉(亮帶),當波峰與波谷重合時,你會得到破壞性的幹涉(暗帶)。

但是在任何時候都只有一個光子穿過儀器,就好像每個光子同時穿過了兩條狹縫並與自身幹涉一樣,這是不合常理的。

然而,從數學上講,通過這兩個狹縫的不是物理粒子或物理波,而是一種稱為波函數的東西——一種抽象的數學函數,它代表光子的狀態(在現在這種情況則中是它的位置)。波函數就像波一樣。它撞擊兩個狹縫,新的波則從另一邊的兩條狹縫發出,擴散並最終相互幹擾。組合波函數可以用來計算可能在哪裡找到光子的概率。

光子很有可能在兩個波函數波峰幹涉的地方被發現,而且不太可能在波谷幹涉的區域被發現。而記錄粒子屏幕的測量——在這種情況下則是波函數與照相底板的相互作用——被認為會使波函數「坍縮」,它在測量前被傳播開來,在測量時會在光子出現的某個地方達到峰值。

波函數的這種明顯由測量引起的坍縮是量子力學許多概念難題的根源。在坍塌之前,沒有辦法確定光子會落在哪裡;因為它可以出現在任何非零概率的地方。無法繪製光子從源頭到探測器的軌跡。光子並不是真實的,不像從舊金山飛往紐約的飛機那樣真實。Werner Heisenberg等人將數學解釋為:只有被人類觀察到,現實才存在。「客觀真實世界的最小部分就像石頭或樹一樣是客觀存在的,不管我們是否觀察到它們……這是不可能,」他寫道。約翰·惠勒(John Wheeler)也用了雙縫實驗的一個變體來論證:「沒有一個基本量子現象是一種現象,直到它成為一種被記錄下來(被觀察到、不可磨滅地記錄)的現象。」

但是量子理論完全不清楚什麼是構成了這種「測量」。它只是簡單地假設測量設備必須是經典的,而沒有定義經典與量子之間的界限在哪裡,因此為那些認為導致坍縮需要人類意識參與的人敞開了大門。去年5月,亨利·斯塔普(Henry Stapp)和他的同事在論壇上提出,雙縫實驗及其現代變體提供了證據,證明想要理解量子領域,那麼「有意識的觀察者可能是不可或缺的」,超個人意識是物質世界的基礎。

但這些實驗並不能作為這種說法的經驗證據。在單光子的雙縫實驗中,我們所能做的就是驗證數學的概率預測。如果這些預測在通過雙縫發送數萬個相同光子的過程中得到證實,該理論宣稱,由於一種被稱為測量的不明確過程,每個光子的波函數都會崩潰。

此外,還有其他解釋雙縫實驗的方法。以德布羅格利-玻姆理論為例,該理論認為現實既是波也是粒子。光子始終以確切的位置朝向雙縫,並穿過一條縫或另一條縫;所以每個光子都有一個軌道,光子利用導波,導波穿過兩個狹縫,幹涉然後引導光子到一個有建設性幹涉位置。

1979年,倫敦伯克貝克學院的Chris Dewdney和他的同事模擬了該理論對粒子通過雙縫軌跡的預測。在過去的十年裡,實驗者們已經證實了這種軌跡的存在,儘管他們使用了一種有爭議的技術——弱測量。儘管存在爭議,但實驗表明德布羅格裡玻姆理論仍然是量子世界行為的一種解釋。最重要的是,這個理論不需要觀察者、測量或者非物質意識。

所謂的坍縮理論也一樣,這種理論認為波函數是隨機坍縮的:量子系統中粒子的數量越多,坍塌的可能性就越大。觀察者僅僅發現了結果。馬庫斯·阿恩特(Markus Arndt)在奧地利維也納大學(University of Vienna)的團隊一直在往雙縫發送越來越大的分子來測試這些理論。坍縮理論預測,當物質的粒子變得比某個閾值更大時,它們就不能保持可以在時穿過兩條縫的量子疊加狀態,這將破壞幹涉圖樣。Arndt的團隊已經通過雙縫發送了超過800個原子的分子,他們仍然看到了幹涉的現象,對這個閾值的搜索仍在繼續。

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有他自己的坍縮理論,在這種理論中,由於引力不穩定,疊加狀態中的物體的質量越重,就會越快坍縮到一種狀態或另一種狀態。再次說明,這是一個獨立於觀察者的理論,並沒有意識的參與。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的Dirk Bouwmeester正在用雙縫實驗的一個版本來測試彭羅斯的想法。

從概念上講,這個想法不僅僅是把一個光子置於可以同時穿過雙縫的疊加狀態中,而且還把一個狹縫置於兩個同時存在的位置的疊加狀態中。據彭羅斯說,在光子飛行時,移位的狹縫要麼保持疊加狀態,要麼坍塌,兩種結果都會導致不同類型的幹涉模式。坍塌將取決於裂縫的質量。Bouwmeester從事這項實驗已有十年之久,也許很快就能證實或駁斥彭羅斯的說法。

如果沒有別的情況發生的話,這些實驗將表明,我們還不能對現實的本質提出任何主張,即使這些主張在數學或哲學上具有充分動機。考慮到神經科學家和精神哲學家不同意意識的本質,在最好的情況下,主張認為意識的本質破壞了波的功能是不成熟的,在最壞的情況下,則可以是誤導的和錯誤的。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上帝粒子」的現實意義
    日前,在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舉行的發布會上,來自歐洲強子對撞機的兩個實驗組分別公布他們觀測到了極有可能是希格斯玻色子,即「上帝粒子」的一種新粒子。如果不出意外,這意味著現代物理學所建立的粒子標準模型中最後一種粒子被找到,人類對於物質的構成、宇宙的規律等終極問題的認識也將有進一步發展。
  • 為什麼當量子力學被證明是正確的時候,生命就會變得毫無意義?
    自從普朗克和愛因斯坦奠定量子力學基礎以來,人們就開始研究量子力學和微觀世界。既然量子力學被證明是正確的,為什麼生命會變得毫無意義呢?眾所周知,隨著科學家對微觀世界研究的深入,很多理論被推翻,其中出現了量子力學中的各種奇異現象,這些現象似乎超出了經典物理學的認識。其中最著名的是量子糾纏。
  • 研究反物質有何意義?聽聽專家怎麼說
    研究它有何意義?日前,在上海市新聞出版局、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主辦,上海科協大講壇、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上海市雷射學會、上海市科普作家協會等承辦的「暑期院士專家系列講壇」活動第二場主題講座中,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強場雷射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冷雨欣對雷射產生反物質進行了初步的解讀。
  • 量子力學被證明,為何人生就毫無意義?這背後究竟有什麼秘密?
    文/仗劍走天涯量子力學被證明,為何人生就毫無意義?這背後究竟有什麼秘密?當今世界上最讓科學家們感到非常無力的一個領域,可能就要收到量子領域了,甚至有科學家們認為量子力學如果被證明,可能人類的一生就好意義了,這究竟是為什麼呢?這背後又有怎樣的秘密呢?
  • 量子力學的概率是什麼?和超光速有何關係?為何愛因斯坦是錯的?
    量子力學的概率是什麼?和超光速有何關係?為何愛因斯坦是錯的?量子力學作為一門新興的物理學,其中有許多不可思議的理論,有一個理論就叫超光速,也就是說是超越光速的存在。但是愛因斯坦說,世界上所有的物體都是無法超過光速的,這兩個結論就是衝突的。
  • 量子力學的「前世今生」,愛因斯坦為何牴觸量子力學?
    在上世紀20年代,一群年輕的科學家奪走了愛因斯坦的光環,他們對物理學的研究提出了新奇的思路,他們對宇宙的看法是那麼獨特,甚至連科幻小說都望塵莫及
  • 如果量子力學真的正確,那我們的人生將毫無意義,都是設計好的!
    如果量子力學真的正確,那我們的人生將毫無意義,都是設計好的!在我們中國的傳統哲學當中,有一種非常特殊的哲學思想,那就是心學,心學者往往認為自己不去感受這個世界,那麼這個世界就不存在,世間萬事萬物都都以自己內心的轉移,而進行轉移,這樣的思想其實和將量子學理論作用到宏觀上面,有著異曲同工之意,對於量子力學有過一定了解的朋友,應該都知道,量子力學是一門主要研究微觀世界的科學。
  • 地球上原本沒有水,四大洋的「水」,究竟從何而來?
    地球上原本沒有水,四大洋的「水」,究竟從何而來?放飛心情去旅行,旅途有你更精彩,歡迎收看本期內容,地球上71%的面積被海洋覆蓋,水作為生命之源對於人類的生存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人們對於水的出現也是非常好奇。
  • 何為科學家
    何為科學家?讓我們從一個故事說起。  數年前,澳大利亞拉籌伯大學環境管理與生態學院院長蘇珊·勞勒與一群同行在美國密蘇裡州附近的一條河道邊做實地勘察,他們在河裡捕捉蠑螈,並為每一條做標記和收集DNA樣本,以分析該物種的種群結構和遷移模式。這時,一個赤腳男孩從樹後走出,對他們的行為充滿了好奇。
  • 研究天文學有何意義?!
    從我們的天文觀察已經知道,我們人類能感知到的常規物質的能量,只佔整個宇宙能量的4%,其他96%的能量是我們所不了解的暗物質和暗能量構成的。正如著名科學家李政道所指出的那樣,21世紀初科學最大的謎是暗物質和暗能量。它們的存在,向全世界年輕的科學家提出了挑戰。由此可見,我們人類對宇宙的探索依然是任重道遠,目前有可能正處於將要取得突破性進展的前夜。
  • 人類的存在有何意義?科學家表示,或許是為了完成某種任務?
    人類的存在有何意義?科學家表示,或許是為了完成某種任務?世界上每一種生物的存在,都不是偶然或者巧合,凡存在即是合理。我們都知道,地球上的物種高達上千萬種,只不過人類看起來卻是獨一無二的,憑藉著自身的智慧,僅僅用了數百年的時間進化成了地球上的「老大」,如此快的發展速度,不得不引起人類的懷疑,我們到底有什麼特別之處?
  • 量子計算進入中學課堂,有何重要意義?
    量子理論的思維方式,對於中學生而言有何重要意義?12月28日,科技日報記者採訪了學校相關領導與專家。巧妙的類比,講出量子力學的趣味性在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唐江澎校長看來,對量子科技人才的培養不僅僅是高校、研究所的責任,對基礎教育也需要加強基礎理念和科學素養的培養計劃,量子計算課程進入中小學課堂,就是一次在基礎教育領域對量子人才創新培養下的有益探索。
  • 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的時空背景有何不同?
    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是現代物理學的兩根支柱,但是大家應該也聽說過了,這兩個基礎理論是水火不相容的!這是從理論模型的角度對這兩個理論深層次矛盾的揭示,而在一篇科普文章中,更有意義的是從背景邏輯框架的角度出發,對量子力學與廣義相對論之間的矛盾進行闡述。
  • 《我們的救援》:物種瀕危與我們有何相干?地球需要我們拯救嗎?
    「我們正在經歷的物種滅絕,還來得及挽救和阻止嗎?」「人類挽救那些瀕危的蝴蝶、雪豹,究竟有什麼用?」「人類該為挽救一個物種而殺死另外一個物種嗎?」「人類應該幹預全世界的生態環境和物種嗎?」「如果珊瑚礁消失了,我們人類在地球上還能存活多久呢?」當科學家們提出這個似乎切不關已的問題時,又有多少人會真正思考呢?還好牙買加人會思考,因為當成片靛藍色的大海變成了灰色,他們知道這意味著什麼——泯滅的珊瑚樵正在奪走他們的生計。
  • 隕石的存在有何意義?科學家檢測出一種物質,或代表生命!
    隕石的存在有何意義?科學家檢測出一種物質,或代表生命!地球上的生命從何而來,這是一個亙古難題,科學家困擾多年,可迄今為止都沒有一個合理的解釋。曾經民間流傳過女媧造人的傳說,當時很多人迂腐的認為每個人都是被女媧創造的,這種神創論並沒有任何的科學依據,久而久之便被推翻了。
  • 有什麼意義?人類要重新認識量子力學?
    有什麼意義?人類要重新認識量子力學?說到量子力學,可能很多人腦海中浮現的第一個例子就是薛丁格的貓,可是許多人對這個概念都有著非常大的誤解,這個實驗和愛因斯坦還有關係。上世紀30年代,愛因斯坦和另一位物理學家玻爾吵了一架,愛因斯坦生氣地說,上帝不擲色子,許多人都覺得愛因斯坦不認同量子力學,事實果真如此嗎?
  • 量子力學的顛覆性究竟有多大?
    有個叫做拉普拉斯的數學家出版了巨著《天體力學》後,把這本書獻給拿破崙。拿破崙看完就問他,為何在書中一句也不提上帝?拉普拉斯說,陛下,我不需要那個假設。具體來說,我們要從量子力學的基石理論說起。1926年,海森堡提出了不確定性原理,這個不確定原理具體來說就是:粒子的位置和動量是沒辦法同時確定下來的,位置的不確定性越小,動量的不確定性就會越大,反之亦然。所以,海森堡認為,我們是不可能同時掌握粒子的位置和動量這兩個量的。
  • 「空心」的光被發現:或顛覆量子力學基礎
    光的一種奇異現象可能正在顛覆量子力學的基礎。光子是構成光的粒子,它們構成了一個基於光的莫比烏斯環,其中表現出的動量特徵是此前科學家認為不可能出現的。這項發現可能會動搖量子力學的一些基本假設,後者是描述亞原子粒子世界的經典理論。
  • 量子力學是唯物學科嗎?
    數學是科學理論的基礎,任何一個科學理論都必須有清晰的數學語言來描繪它。第三,靈魂學說也無法證偽。我們在地球上發現不了靈魂的存在,有人就會說,靈魂可以存在於高緯度空間,這個說法就無法證偽。因為,高緯度空間僅僅是數學上的假設,現實中有沒有高緯度空間,我們不知道。即使存在高緯度空間,我們也無法發現它。
  • 倫理學研究需要面向現實生活
    但從總體上看,我國倫理學界面向現實生活的意願相對還較弱,探討現實問題的成果不夠豐碩,理論研究與現實生活脫節的現象也時有發生,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倫理學研究的發展,限制了倫理學學科規範和完善現實生活的能力。在這種情況下,反思倫理學研究與現實生活的關係,對於正確把握倫理學學科發展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