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標題:高考作文專題(學案) ——從新高考整本書閱讀出作文題形式到今年全國卷1卷作文點評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太陽城札記,ID:gh_30bb2b675f79】
高考作文專題(學案)
——從新高考整本書閱讀出作文題形式到今年全國卷1卷作文點評
外面的世界齊秦 - 柔情主義
22.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春秋時期,齊國的公子糾與公子小白爭奪君位,管仲和鮑叔分別輔助他們。管仲帶兵阻擊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帶鉤,小白裝死逃脫。後來小白即位為君,史稱齊桓公。鮑叔對桓公說,要想成就霸王之業,非管仲不可。於是桓公重用管仲,鮑叔甘居其下,終成一代霸業。後人稱頌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說:「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司馬遷說:「天下不多(稱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
班級計劃舉行讀書會,圍繞上述材料展開討論。齊桓公、管仲和鮑叔三人,你對哪個感觸最深?請結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寫一篇發言稿。
要求:結合材料,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洩露個人信息;不少於800字。
(一)材料結構及內容含意分析
1.春秋時期,齊國的公子糾與公子小白爭奪君位,管仲和鮑叔分別輔助他們。(管仲和鮑叔各為其主,各自輔佐其主子爭奪君位,這時雙方是敵對關係。)管仲帶兵阻擊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帶鉤,小白裝死逃脫。(管仲差一點射死鮑叔的主子「公子小白」,雙方的敵對關係升級。)後來小白即位為君,史稱齊桓公。(爭奪君位一事告一段落,但為下文留下懸念:鮑叔會與管仲反目成仇?齊桓公會找管仲報一箭之仇?)鮑叔對桓公說,要想成就霸王之業,非管仲不可。(寫鮑叔沒有與管仲反目成仇,而是向齊桓公推薦管仲。此處的含義有:為了國家的富強,為了實現遠大理想,要有大格局、大胸襟,唯才是舉;立身處世要以大局為重,要有大局意識;要用理性戰勝感性,超越小我,成就大我。)於是桓公重用管仲,鮑叔甘居其下,終成一代霸業。(寫齊桓公沒找管仲報一箭之仇,反而重用管仲,完成霸業。此處的含義有:為了國家的富強,為了實現遠大理想,要不計前仇;作為君主,要從諫如流,心胸開闊,格局宏大,唯賢是用。這可從「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角度、人才強國、人才興國等角度切入。)(史)後人稱頌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為「春秋五霸」之首。(這句是後人對齊桓公成就霸業的肯定。深層的含義是:以國為重,不計前仇,選賢任能,成就偉業。這是成功學、領導學層面的內涵。)孔子說:「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這句是孔子認為,在齊桓公稱霸的功業中,管仲居功至偉。言下之意就是:管仲是治世能臣,他在輔佐齊桓公成為五霸之首的事業中起到了決定性作用;相對於鮑叔牙的舉薦之功來說,管仲所發揮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這是人才學、人力資源學層面的內涵。)司馬遷說:「天下不多(稱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這句是司馬遷對鮑叔牙的肯定。深層的含義是:鮑叔牙最值得點讚,因為他自知、「知人」——知齊桓公、知管仲。「伯樂」鮑叔牙是「三贏」關鍵人物。)(論)
2.班級計劃舉行讀書會,圍繞上述材料展開討論。(這創設了寫作情境,對作者身份、聽眾對象、文本適用場域、材料使用提出了明確要求。
(1)「班級」這個情境,就是指聽眾認知水平、會議預期等與寫作者完全一致,對象、聽眾都是知根知底的同學;場地也是自己非常熟悉的。
(2)「讀書會」就是讀書交流會、讀書心得會。這是「內容情境」,即圍繞分享讀書的心得來進入情境。
(3)「上述材料」就是指考題給定的材料及其含義,即顯性材料的信息與這些材料所蘊藏的含義。「圍繞上述材料」是任務指令,不能脫離材料寫作。
(4)「討論」就是就某一個問題交換意見或者辯論。亦即就誰讓你「感觸最深」這一問題,進行意見交換或者辯論。)齊桓公、管仲和鮑叔三人,你對哪個感觸最深?
((1)三個歷史人物當中只能選擇一個作為「感觸最深」的人物來談,「最深」必須正面切入、重點切入;不能平均用力,要有重點意識。(2)作文的主體部分,應該是談為什麼對某個人物「感觸最深」。談理由時可以在跟其他人物比較中進行,也可以不在比較中進行。(3)感觸是一個名詞,指跟外界事物接觸而引起的思想情緒。所以在談為什麼對某個人物「感觸最深」時,不但要有議論,還應該有抒情。)請結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寫一篇發言稿。((1)文體必須是發言稿。比如格式上:開頭要有「稱謂」;結尾要有明顯的提示語、結語或致謝詞等。在「發言」的過程中,要有與聽眾「交流」的語彙,以顯示你是在面對同學發言,是在與同學們分享交流讀書心得,要設身處地把自己放到發言情境之中。(2)人稱必須是第一人稱,因為引導語要求是「你的感受和思考」。即在談「感受和思考」時必須是「我」在談、「我」在場、「我」在主導。這是寫作的任務之一。
(3)要結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來發言,「感受」和「思考」兩者都要照顧到。「感受」是名詞,指接觸外界事物而得到的影響。「思考」在這裡也是名詞,指比較深刻、周到的思維活動。)
(二)寫作要求分析
要求:結合材料,((1)論題、觀點必須出自材料及其含義。(2)不能斷章取義,不能只選取其中一個或幾個字眼作為話題展開議論。(3)既要結合材料中「史」的部分,也要結合材料中「論」的部分。)選好角度,(齊桓公、管仲、鮑叔三個角度)確定立意,((1)從「齊桓公」角度立意:齊桓公為君為霸,有大格局,不記私仇,從諫如流,唯才是用,因此能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就霸業。(2)從「管仲」角度立意:管仲為臣為下級,亦為友為「千裡馬」,恪盡職守,追逐功名,不羞小節,才能出眾,因此輔助齊桓公成就霸業,青史留名。
(3)從「鮑叔」角度立意:鮑叔為臣為下級,亦為友為伯樂,胸襟開闊,以國為重,知人薦賢,甘居人下,不計私利,助齊桓公成就霸業,留下「知人」美名,也福蔭子孫。)明確文體,((1)文體是發言稿。發言稿具有演述性、口語化、對象性的特點。(2)發言稿的結構,除標題外,主要分開頭、主體和結尾三部分。開頭要有適當的稱謂,如同學們、親愛的同學們等。然後可以用簡潔的文字把要講的內容概述一下;說明講話的緣由或者所要講的重點。主體部分應該回答為什麼對某一人物感觸最深,談該人物精神的當代意義和價值。結尾總結全篇,照應開頭。(3)發言稿的寫作要點:一是要看受眾,考題規定要寫給同班的同學;二是要做到主旨鮮明、重點突出、主題單一;三要注意語言通俗、表達生動。)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洩露個人信息;不少於800字。
(三)評卷「符合題意」五個參考指標
(1)回答:要回答下述問題:齊桓公、管仲和鮑叔三人,你對哪個感觸最深?作文中要明確說明對誰感觸最深。作文的主體部分,主要應該是回答為什麼對某個人物感觸最深。
(2)圍繞:考題規定要「圍繞上述材料」、要「結合材料」,所以不能脫離材料寫作。要圍繞考題給出的材料,來論證為什麼對某個人物感觸最深。
(3)結合:考題規定要「結合你的感受和思考」。要結合考生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來談為什麼對某個人物感觸最深,談某個人物精神品質的當代價值。
(4)文體:要寫成發言稿,寫出的作文要符合發言稿的文體特點。
(5)身份對象:作者身份是「學生」,聽眾是「同班同學」。情境是班級讀書會,是在這個場合發言。
(四)我們的解讀:
認真解讀新課改以來的高考作文試題,會發現其顯然經歷了重要的變化歷程。2015年以前,可以視為新材料作文的時代,這樣的作文命題,考生大多都會有話可說;2015年全國卷Ⅰ回歸傳統,在作文命題中融入了應用文寫作的元素,要求採用書信寫作這一形式;2016年後則出現了「任務驅動型作文」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橫掃作文命題的趨勢,可以視作「任務驅動型作文」的時代,「任務驅動型作文」的關鍵在於打破無病呻吟,防止考生套作,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考生的思維方式,致使考生的寫作趨向單一和固化。2018年全國卷的3道作文題目,在「任務驅動型作文」的基礎上進行了變革,呈現出彰顯大國精神、關注社會發展、注重考生思維的基本特徵,重在引導考生通過真實的人生體驗來感受社會的發展進步。2019年的9道作文題再次發生變革,呈現出限制性和開放性相對平衡下的多元思維。命題注重作文的情景化和現場感。
2020年的高考作文題目再次出乎意料——穩中有變。在關注現實大行其道的備考背景下,全國Ⅰ卷作文材料取材於歷史上的「春秋五霸」故事,齊桓公小白在與公子糾的繼位之爭中因為鮑叔牙等人的擁戴而獲勝,在他繼位後,鮑叔牙又向他舉薦了曾經擁戴公子糾並且一箭射中桓公衣帶鉤的管仲。齊桓公不計前嫌,原諒了管仲的射鉤之罪,還讓管仲主持政務,甚至對管仲以「仲父」呼之,足見齊桓公對管仲的信任,在管仲、鮑叔牙這樣的賢臣輔佐下,齊國政通人和,霸業遂成。該命題屬於材料作文的範疇,情境化、現場感相對弱化。一方面防止了考生背誦時評類文章、套用政治課式的理論觀念、偏離語文作文本質的弊端,同時有助於引導考生獨立思考,用獨有的思維形式思考問題,某種程度上算是對新材料作文的一種回歸。
考題突出了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一個「班級計劃舉行讀書會」的簡單情境,讓考生能夠根據自己對一段歷史材料的感觸進行寫作,三個歷史人物,一個任用賢才成就事業的故事,選擇感觸最深的一個,也就是選擇適合自己的角度來寫「發言稿」。齊桓公情商高,會用人,識人才寬容大度,從諫如流不計前嫌;管仲善於治國,不拘小節,聰敏機智,成為齊國的實際掌舵者;鮑叔牙慧眼識才,不計小節,真心待友,為國舉賢,成全別人威名的同時,也讓史書留下了自己濃厚的一筆。他們的品行、格局、人格境界、為國為民的情懷,不但讓他們在歷史上曾經發揮重要作用,展現出獨特人格魅力和思想價值,在今天仍有現實意義,值得尊重和學習,能夠讓我們從歷史人物中獲得啟發。考生如能夠圍繞材料思考到位併合理調動相關歷史方面的積累,寫出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便能充分展現寫作素養。命題能夠充分挖掘考生的寫作才華。
今年作文命題更加緊密結合語文學科特點,倡導品德修養,講述「霸業」故事,遵循了「不可重複、不能怪誕、穩中有變、變中有穩」的命題規律,寫作要立足實際談出感悟,避免言之無物、大而無當。在後疫情時代的社會影響局面下,在新課標修訂和新高考改革的鋪開局勢,疫情影響下的高考作文命題,表現出所未有的「穩字當頭」。
「回首所來徑」,近三年以來的高考作文題目著重引導考生關注社會人生,進而確立正確的人生觀。作文題目故事性的命題材料為觸發點,激發考生的真實感受,進而幫助他們樹立起正確的人生信念,促使他們成長為關注他人、反思自我、懂得寬容、擁有情懷,並且善於思考的新時代新青年。
(五)審題立意:
近年高考作文命題多指向較為宏大的時代命題,引導青年把個人的發展和國家的發展緊密關聯起來,以體現立德樹人的教育功能和為國選材的高考任務,基於此,作文題所給材料所指向的論題常常是一目了然的,不會暗含或者潛藏在文字的背後。然而今年的考題似乎有些反套路。中國人常說道與術。電視劇《三國》裡,諸葛亮對姜維說:「凡兵法韜略,說透了,不在術而在道,在於陰陽變化,虛實奇正,術是表,道才是根本,你若悟透了,比學會上千種陣法更重要。」兵法韜略如此,文章寫作亦如此。
站在硝煙瀰漫的高考彼岸,駐足風雲變幻的改革渡口,可謂渺渺茫茫,迷津難覓。近年命題者多通過材料選擇上的大視野和材料組合上的高靈活度、通過情境設計和任務要求來考查學生的思維力,2020年全國Ⅰ卷迴避了宏大主題和熱點話題,材料作文命題也不再以多則材料、多元材料呈現,雖然依然和情境設計、任務要求組合在一起,但跟眾多師生的預期是有較大差距的。
材料屬於整體型單一型,共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故事,是題目的背景,引導學生將目光投向成就事業的根本是「人」的問題。材料的第二個層次是孔子、司馬遷的評價,要抓住評價的對象和關鍵詞,是材料的關鍵提示所在。材料的第三個層次是情境和任務以及文體要求。閱讀材料要做到由表及裡,咀嚼暗藏的人生哲理和治理理念。三個歷史人物,可以思考的有好幾個角度,既可以單寫,也可以交叉,還可以綜合,給考生提供了充分施展寫作才華的空間。提示「感觸最深」是引導考生選取角度時,進行適當的比較權衡。
材料的三句話構成一個有機整體,表達凝練,意蘊豐厚。材料立足歷史上齊國發展成就不平凡霸業的故事,採擷一朵歷史的浪花,但絕對不希望考生一頭鑽進歷史,而罔顧現實抒寫。尚奇者仍可追熱點之新寫大國崛起之用人理念;敏察者可展刻畫之長寫人與人赤誠相交,互相成就;情篤者可以此及彼吐肺腑之真;思深者可多角度審問發獨到之論。
參考立意:
1、海納百川,各美其美
2、德才兼備,成就他人
3、知人善任,識人之功
4、唯才超群,方建奇功
5、開闊心胸,胸闊業成
6、謙虛禮讓,審時度勢
7、志存高遠,唯才是用
考場上如果思維活動順暢,就能夠順利地從材料中解讀出論題、論點和分論點,一篇考場議論文就已經具備了靈魂和骨架,接下來要注意的就是在行文時注意進入情境和完成任務。寫好此文,不僅需要高超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還需要較為深厚的歷史素養,對已發生和未發生的歷史情境有一定的洞察力和想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