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遙感數據地面接收、處理與分發系統
氣象衛星地面系統負責我國風雲氣象衛星及國外其它遙感衛星的數據接收、傳輸、處理、存檔和分發服務,負責向用戶提供多種級別的高質量,高時效大氣、陸地和海洋遙感圖像和定量產品。系統具有自主控制衛星境內外探測計劃能力,可自動運行、集中調度、多星數據實時接收與境外探測延時回放處理、數據實時通信傳輸、分布式處理、多種產品製作、海量數據存檔、快速網絡分發等先進功能。 地面站主要用於接收我國海洋一號衛星HY-1A/B衛星及其後繼星X波段傳輸的遙感數據,同時兼容接收美國TERRA/AQUA衛星傳輸的遙感數據。
-
港中大(深圳)衛星遙感數據處理大賽重磅來襲!
來源:陸家嘴雜誌港中大(深圳)衛星遙感數據處理大賽CUHKSZ Remote Sensing Data Processing Contest為了增強我校學生對衛星遙感數據產業的了解和興趣,培養衛星遙感數據人才,助力衛星遙感數據的應用與發展
-
遙感高光譜數據處理與應用技術研修班舉行
11月7日,由中國科學院人事局支持,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人力資源管理處和光譜成像技術院重點實驗室聯合舉辦的遙感高光譜數據處理與應用技術研修班在西安光機所祖同樓四樓會議室舉行。西安光機所組織30餘名科研人員與國內20餘家從事空間領域研究機構的專業技術人員共50餘人參加了學習。
-
遙感中多模態和數據融合的挑戰和機遇
此外,在不同時間重複採集一個場景,可以讓人們監測自然資源和環境變量(植被表象、積雪覆蓋)、人類學效應(城市擴張、森林砍伐)、氣候變化(荒漠化、海岸侵蝕)等等。在本文中,我們概述了當前利用多模式數據進行地面觀測有關的機遇和挑戰。這是通過利用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地球科學和遙感學會自 2006 年以來組織的數據融合競賽的成果來完成的。
-
定量遙感和定性遙感概念_遙感 - CSDN
定量遙感模型分類A. 經驗模型:又稱為統計模型,是根據大量重複的遙感信息和其對應的地面實況統計結果所得到的模型。幾何精校正:利用控制點進行的,用一種數學模型來近似描述遙感影像的幾何畸變過程,然後,利用畸變的遙感影像與標準地圖之間一些對應點求得這個幾何畸變模型,最后里喲個這個模型進行糾正,他並不針對引起幾何畸變的原因。
-
學術交流|免費遙感數據源的獲取和處理
學術交流|免費遙感數據源的獲取和處理 2021-01-11 15: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遼東灣海岸建立海岸侵蝕監測技術方法體系
本報訊(記者 馬軍)日前,由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承擔的遼東灣海岸侵蝕災害監測評估試點項目順利通過專家驗收。該項目形成了海岸侵蝕業務監測和海岸侵蝕災害風險評估理論與技術方法體系,為建立我國全部重點侵蝕岸段的監測評估業務系統奠定了基礎。
-
總局煤航大數據中心:處理數據的「超級大腦」
而數據計算作為數據處理重要環節,提高地理空間數據的計算效率尤為迫切。解決行業痛點。作為總局從事地理信息技術研發與應用的高科技企業,煤航不斷生產遙感、測繪等地理空間數據,並且每年以100TB速度增長。與大多數國有企業類似,煤航曾存在「數據孤島」現象,大部分數據分散在基層企業,數據處理由下屬企業自行完成。
-
遙感技術的發展史,中國衛星遙感技術的發展現狀
2月2日,我國首個遙感人工智慧應用技術研究中心在重慶成立。該研究中心將以人工智慧、大數據技術等新興技術,促進地理信息、城市規劃等業務技術升級拓展,用產學研合力推進遙感數據智能化。 遙感技術集中了空間、電子、光學、計算機通信和地學等學科的最新成就,是當代高新技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
時空大數據的未來:遙感衛星的商業化時代〡水木資本原創
同時,所有的遙感衛星都需要有地面站的配合,通過地面接收站和地面處理站有效接收、處理、存檔及分發遙感衛星傳回的各類數據。美國是最早使用衛星遙感技術的國家,於1962年利用「先鋒二號」衛星首次拍攝地球雲圖;此後,俄羅斯、中國、歐空局(European Space Agency)、日本、以色列、印度等陸續建成自己的遙感系統,中國最早是於1975年首次發射了返回式遙感衛星。
-
讀懂地球:遙感大數據驅動下的地球系統科學研究—新聞—科學網
張兵解釋,當今地球系統科學研究中涉及的大氣、海洋、陸地、生態等要素的大尺度觀測幾乎都離不開遙感技術,多譜段、多尺度、多角度、多時相的遙感數據結合機器學習手段,使得遙感信息提取技術從統計模型、物理模型逐漸進入到數據模型階段,也就是遙感大數據時代。
-
第八屆陸表衛星遙感數據反演理論與方法暑期學校通知(第一輪)
背景和目標 過去幾十年裡,遙感技術的進步極大地提高了遙感數據產品的科學應用潛力。為了更好的滿足社會需求,改進在全球到區域不同尺度上的模型預測能力,輔助各類決策支持系統的決策制定,大量衛星數據需要進一步轉化為高級產品。通過數據中心發布更多的高級產品而非簡單的初級衛星影像已經成為了一種總體趨勢。
-
衛星遙感:「上帝之眼」也有煩心事
衛星遙感是現代航天技術的「集大成者」,涉及遙感探測器、信息記錄傳輸、數據處理提取等諸多技術難題。只有高效處理海量遙感數據,才能充分發揮衛星遙感在測繪偵察、飛彈預警和武器制導等領域的價值。 放置太空的自拍「神器」 遙感技術的興起,可追溯至19世紀中期。
-
團體會員 | 寧波市測繪和遙感技術研究院高效開展赤潮監測
寧波近海岸海域屬於二類水體,懸浮泥沙含量較高,光學特性複雜,海水富營養化汙染嚴重,使得寧波近海岸赤潮頻發。>遙感技術具有範圍廣、速度快、非接觸、周期短及成本低等優勢,可快速獲取大範圍海洋影像數據,是海洋赤潮監測的有效手段。
-
多維遙感數據分析系統MARS:讓時空譜數據的存儲與分析更便捷
,進行包括空間與光譜關聯分析、空間與時間關聯分析,以及空間、光譜和時間三者之間的多特徵關聯分析,另外,除了可以選擇從不同維度提取數據直接顯示,還可以抽取若干維度的數據做進一步處理提取特徵數據,通過展示更有利於發現其中有價值的信息。
-
他山之石|水環境遙感監測探討
美國1966年、1968年發射的環境調查衛星(ESSA-1,ESSA-8,ESSA-9)負有監測湖泊狀況的任務;20世紀70年代初,Klemasetal就提出了用MSS遙感數據估算Delawane Bay海灣懸浮泥沙含量的線性統計模型。
-
【SMART Camp】遙感「視角」看世界,大咖熱議遙感技術及應用
然而在遙感技術的運用中,還有需要翻越的三座大山,即應用成本高、及時性難保障、難以大範圍應用。 在遙感技術研究和應用層面,平安科技已經初步達到了一些成果。在數據上我們今天已經能夠實現一個相對便宜的方式去覆蓋全國,甚至是中國以外的一些其他地區。在遙感模型矩陣上,我們在短短的一年多的時間裡,已經上線了十幾類二十幾種,而且還在不斷的增長。
-
用深度學習理解遙感圖像,識別效率提升90倍 | PaddlePaddle出品
球場相對分散,且佔地面積比較大, 通過遙感圖像來檢測,是較優方案,高解析度光學遙感影像的普及也為球場檢測提供了有力數據支持。哪怕這些數據都有,檢測起來卻不容易。下面就是一張遙感圖像,忽略綠框,你能發現其中的高爾夫球場有多少,都在哪嗎?
-
海洋衛星遙感監測助力汛期防災減災
12月29日,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在北京設立主會場,以視頻會議形式召開了2020年汛期海洋衛星遙感監測服務工作交流會。自然資源部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海洋減災中心、北海局、東海局,以及福建省海洋預報臺等單位的60餘名代表參加了會議。
-
金星遙感衛星模型亮相工博會
原標題:金星遙感衛星模型亮相工博會 11月1日,中國首顆金星全球遙感與漂浮探測器衛星模型亮相在上海開幕的第18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 圖為金星遙感衛星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