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空氣中發現微量放射物 濃度低於國家標準

2020-12-02 騰訊網

示意圖

國內部分城市及核電站周邊輻射水平

本報訊 針對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可能對我國產生的影響,國家核事故應急協調委員會昨天權威發布:3月26日,在我國黑龍江省東北部空氣中發現了極微量的人工放射性核素碘-131,初步確認系來自日本核電站事故放射性物質的釋放,其對當地公眾產生的劑量小於天然本底輻射劑量的十萬分之一,無需採取任何防護措施。

放射性物質濃度遠低於國家標準

據環保部網站消息,昨天,環境保護部(國家核安全局)有關負責人介紹,環保部門設在黑龍江省饒河縣、撫遠縣、虎林縣的三個監測點的氣溶膠樣品中檢測到了極微量的人工放射性核素碘-131,濃度分別為0.83-4.5×10貝克/立方米、0.68-6.8×10貝克/立方米、0.69-6.9×10貝克/立方米,相應的國家標準(GB18871-2002)規定限值為24.3貝克/立方米。所檢測出的放射性劑量值小於天然本底輻射劑量的十萬分之一,仍在當地本底輻射水平漲落範圍之內,不需要採取任何防護行動。

綜合世界氣象組織和國際原子能機構北京區域環境緊急響應中心、國家海洋局、環境保護部(國家核安全局)監測分析認為,日本福島核電站事故未對我國環境及境內公眾健康產生影響。

不影響公眾健康未散至其他地區

環保部表示,環保部門設在全國其他地區氣溶膠取樣監測點尚未發現人工放射性核素。目前我國環境輻射水平仍在本底範圍內。

此外,昨天下午6點,環保部(國家核安全局)繼續發布的全國省會城市和部分地級市輻射環境自動監測站實時連續空氣吸收劑量率監測值。監測結果匯總圖顯示,實時檢測值均處於天然本底水平範圍內,監測結果表明日本核電事故未對我國環境及境內公眾健康產生影響。

據了解,相關部門目前正嚴密監測日本放射性汙染物擴散情況,並將及時把監測結果向公眾發布。

>>初步探因

小環流將汙染物帶到我國

大氣環流大方向為由西往東

據新華社電國家核應急協調委員會專家陳竹舟表示,根據氣象資料,目前大氣環流大的方向是由西往東的,但日本東北部有一個小環流,把極微量的放射性汙染物帶到了我國。這是一個初步判斷。

「現在監測到的放射性汙染物對當地公眾產生的劑量小於天然本底輻射劑量的十萬分之一,不會對環境和公眾健康產生影響。」他說。

陳竹舟表示,隨著放射性物質的擴散,我國有可能監測到放射性水平增高,但這並不等於會影響環境和健康。即便有一些地區監測到的數據和當地本底水平相比有一點異常,但放射性物質已經被大大稀釋,不會達到影響公眾健康的水平。現在的檢測技術和儀器非常先進,大家沒有必要擔心。

>>專家釋疑

不用戴口罩也不需服碘片

小於「1年做4次X光輻射量的十萬分之一」

本報訊(記者李秋萌)核輻射防護專家楊國山表示,此次放射性物質對人體的輻射程度,小於一個人在1年中做4次X光檢查的輻射水平的十萬分之一,不會對人體健康產生影響。

中國疾控中心研究員蘇旭表示,汙染物在擴散過程中會逐漸稀釋,濃度降得很低。即使能檢測到,也是極其微量。這些微量的放射性物質,不會影響公眾健康。不需要採取隱蔽在家中或戴口罩等措施,也不需要服用碘片。

針對碘片防輻射的說法,北京市疾控專家表示,人體碘的主要來源是甲狀腺的吸收,碘片不能保護來自於體外的放射性和被身體吸收的除碘以外的放射性物質,所以碘甲狀腺阻斷在多數場合要與其他防護措施(如隱蔽待於室內、關閉門窗等)綜合使用。該專家提醒,盲目過量吃碘鹽或碘片,可誘發甲狀腺毒症、甲狀腺機能減退、甲狀腺腫等疾病;加碘鹽因其含碘量遠小於防護放射性碘對人體健康損傷所需的含量,因此也不能對放射性碘起到有效阻止吸收作用。

>>北京情況

尚無核輻射超標人員報告

本報訊(記者李秋萌)昨天,記者從北京市疾控中心獲悉,自中心本月18日啟動核輻射檢測以來,除部分前來檢測者的衣物發現有輕微的汙染物外,尚未發現有人員檢測核輻射超標的情況。

市疾控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為方便日本歸國人員進行放射性汙染物檢查,3月18日起,中心正式啟動對從日本核事故汙染區的歸國人員進行放射性汙染檢測站檢測的服務,服務對象為3月11日以後從日本回國人員,且需攜帶本人護照。

近10天的無休檢測中,每天都有日本歸國人員前往該中心進行檢測。市疾控中心表示,一旦發現來此檢測者核輻射檢測超標,將會立即在上報衛生部門的同時,送至北醫三院接受進一步專業檢測。截至目前,尚未接到有檢測人員核輻射超標的情況,部分有汙染物的衣物等已被封存處理。

同時,自日本出現核輻射洩漏事故後,市疾控中心已啟動了核輻射防護檢測預案,並將相關監測結果每日上報至衛生部門。

>>術語解釋

天然本底輻射水平:所謂天然本底水平,指的是天然存在的放射性輻射量。輻射無處不在,食物、房屋、天空大地、山水草木、乃至人們體內都存在著輻射照射。這些天然射線的照射就是天然本底輻射。

氣溶膠:是液態或固態微粒在空氣中的懸浮體系。它們能作為水滴和冰晶的凝結核、太陽輻射的吸收體和散射體,並參與各種化學循環,是大氣的重要組成部分。

貝克:計量單位。國際單位制中具有專門名稱的導出單位,是對放射性物質的放射活度通用計量單位,稱為貝克,也稱勒耳。

綜合新華社 本報記者王碩報導

相關焦點

  • 黑龍江檢出核放射物質 北京尚無輻射超標者報告
    示意圖  針對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可能對我國產生的影響,國家核事故應急協調委員會昨天權威發布:3月26日,在我國黑龍江省東北部空氣中發現了極微量的人工放射性核素碘-131,初步確認系來自日本核電站事故放射性物質的釋放
  • 海南發現4種不合格奶粉 蛋白質含量低於國家標準
    本報海口5月8日訊(記者宗兆宣)記者今天從省疾控中心獲悉,我省衛生部門近日對市場上銷售的近600種奶粉進行了突擊檢查,並對可疑奶粉進行檢測,檢查結果顯示有四種奶粉蛋白質含量明顯低於國家標準,為不合格產品。
  • 廣東監測出微量放射性物質 防輻射物品未見搶購
    日本檢出放射性鈽 我國廣東等地測出極微量人工放射性核素銫137和銫134 專家稱——  據國家核事故應急協調委員會通報,近日廣東沿海測得極其微量的放射性核素碘131。日本東京電力公司28日宣布,在福島第一核電站土壤中檢出了放射性鈽。
  • 我國25個省區市檢測到極微量放射性物質
    人民網北京4月1日電 環境保護部(國家核安全局)有關負責人介紹說,3月31日,環保部門在黑龍江、吉林、遼寧、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西、內蒙古、山東、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湖南、廣東、廣西、重慶、四川、貴州、陝西、甘肅、青海、寧夏的監測點氣溶膠取樣中檢測到了極微量的人工放射性核素碘-131,濃度均在10-4貝克/
  • 空氣品質「良」就放飛自我?了解低濃度PM2.5之害
    根據北京市生態環境局發布的數據,2018年北京全市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51微克/立方米,比2017年同比下降12.1%,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顆粒物(PM10)的數據也有改善。確實,北京的空氣不像前幾年那樣讓人喘不過氣,但汙染仍然存在。這不,2018年PM2.5年均值超過國家標準(35微克/立方米)46%。
  • 福島第一核電站附近地下水持續測出低濃度放射性氚
    新華社東京11月17日電(記者華義)日本東京大學等機構最新發表的調查結果顯示,研究人員從福島第一核電站附近的地下水中持續檢測出了超出自然水平的放射性氚,但其濃度遠低於日本國家標準。日本專家認為應該對相關區域的陸地加強放射性監測。
  • 空氣品質新國標公布 明確PM2.5濃度標準
    特定工業區被取消  新國標與去年11月環保部公布的《環境空氣品質標準》二次徵求意見稿基本沒有變化,個別字句上作了調整。不過,新國標與老國標有較大差異。  1996年發布的空氣品質國家標準規定,中國的環境空氣功能區分為三類。一類區指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和其他需要特殊保護的地區。
  • 深圳消委對23個汽車品牌發起車內空氣品質調查,71%TVOC濃度超標
    因此,除了極個別車輛外,在客觀測評中TVOC含量較高的車輛,其在主觀測評中的氣味等級也相對較高。深圳市消委會給出了本次測試的標準:TVOC指標以GB 50325-2010《民用建築工程室內環境汙染控制規範》Ⅰ類民用建築工程的TVOC限值(≤0.50mg/m3)作為參考值,甲醛等其它指標以GB/T 27630-2011《乘用車內空氣評價指南》汙染物限值作為參考值。
  • 國家標準室內空氣品質標準
    GB18883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室內空氣品質標準  1、範圍  本標準規定了室內空氣品質參數及檢驗方法。  本標準適用於住宅和辦公建築物。  5.2 室內空氣中苯濃度的測定方法見附錄 C 。  5.3 室內空氣中總揮發性有機物( TVOC )的檢驗方法見附錄 D 。  5.4 室內空氣中細菌總數檢驗方法見附錄 E 。  5.5 室內熱環境參數的檢驗方法見附錄 F 。
  • 《空氣中PM2.5》20問
    由於受氣象條件、地理位置以及人類活動等因素的影響,空氣中的顆粒物濃度有很大的時空變化。通常認為,在比較潔淨的空氣中,顆粒物的質量濃度一般在每立方米1微克以下,而在城市的汙染空氣中,這個濃度可達到2000 微克,在一些工業汙染區的空氣中,這個濃度可達到5000 微克,甚至更大。顆粒物在空氣中的濃度也可以用顆粒物的個數來表示,即單位體積空氣中的顆粒物的個數。
  • 用分光光度法測定鍍鎳液中的微量銅
    最近也有研究[3]採用向紅亞銅靈作顯色劑,利用光度法測定鍍鎳液中的微量銅,該顯色體系穩定,方法簡便快捷。的測定,建立了水相測定鍍鎳液中微量銅的光度分析新方法。由圖1可知,配合物最大吸收波長為545nm,故選擇545nm為最佳測定波長。
  • 利用雷射,隔空100米,能探測到空氣中產生的電子!
    這項新技術被稱為中紅外皮秒雷射驅動的電子雪崩,它能探測到空氣或其他氣體中極低的電荷密度(特定體積中的電荷數)。研究人員能夠測量輻射源產生空氣中的電子密度,其水平低於千萬億分之一,相當於從百億個正常空氣分子中選出一個自由電子。其研究發表在《光學學報》(Optica)上,馬裡蘭大學研究人員報告稱,使用這種新方法校準了用於檢測1米外受輻射空氣的雷射。
  • 《環境空氣 顆粒物質量濃度測定 重量法 》(GB/T 39193-2020)正式...
    近日,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官網發布2020年第21號中國國家標準公告,公告中顯示「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批准《標準軌距鐵路限界 第1部分:機車車輛限界》等106項國家標準和2項國家標準修改單,現予以公布。」
  • 黑龍江測出極微量放射性碘 小於天然本底輻射量
    中廣網北京3月27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環境保護部昨天(27日)公布的監測結果顯示,黑龍江省饒河縣、撫遠縣、虎林縣的三個監測點的氣溶膠樣品中檢測到了極微量的人工放射性核素碘-131,但所檢測出的放射性劑量值小於天然本底輻射劑量的十萬分之一,仍在當地本底輻射水平漲落範圍之內,不需要採取任何防護行動
  • 火星「微量氣體軌道器」沒有在火星大氣中檢測到在金星大氣中發現的磷化氫
    火星「微量氣體軌道器」沒有在火星大氣中檢測到在金星大氣中發現的磷化氫(© Fotolia / artemp1)(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俄羅斯衛星網:俄羅斯衛星通訊社莫斯科9月18日電,據俄羅斯科學院太空研究所網站消息,火星「微量氣體軌道器」(TGO)上的俄光譜分析儀沒有在火星大氣中檢測到磷化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