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出血熱困擾次大陸 |
遏制致命病毒威脅人畜安全成當務之急 |
到2018年,印度全國病毒實驗室網絡將全面運行。有朝一日,常年暴發的猴子發熱將重回森林深處——它原本的歸屬地。
科學家從森林中收集扁蝨,然後研磨,用於KFD病毒研究。
圖片來源:R. STONE
在一個悶熱的4月天,Hoovanna Gowda慢慢從門廊走到後院蜂房。這位76歲的養蜂人生活在一個名為Kannangi的小村莊裡,2月,由於高燒,他昏倒在門廊裡。直到現在,Gowda仍飽受關節痛和疲勞的困擾。
「村裡的許多人都生病了。」他說,「我們都知道是因為什麼。」1個月前,村民在附近的森林裡無意中發現了死去的冠毛獼猴,憑經驗他們就知道這是誇賽納森林病(KFD)暴發的前兆。在印度,KFD是猴子會得的出血熱。在數周裡,該疾病席捲了村莊,但萬幸的是沒有人死亡。
這裡是印度西南卡納塔克邦草木叢生的希莫加地區,自1956年開始,KFD就成了定期「訪問者」,當時該病毒主要通過蜱叮咬進行傳播。一個病毒學家小組曾將它納入出血熱病毒花名冊,並將它置於生物武器高風險行列,僅次於伊波拉病毒和青猴病。
局部威脅
在極大程度上,KFD似乎沒有形成比局部威脅更大的風險。年復一年,希莫加地區平均有約400例病例和數十例死亡病例。如今情況發生了變化,而且Gowda認為自己的村莊幸運地避開了疾病,不過,印度曼尼帕大學病毒學家Govindakarnavar Arunkumar並不同意。
2012年~2013年冬季,該病毒出現了地理性暴發。在數百公裡外的班迪普老虎保護區—— 一個著名的生態旅遊地,焚燒染病猴子屍體的森林工作人員也被傳染了KFD。「這種神秘病毒如何會出現在400公裡外的地區,並且中間沒有任何疾病跡象。」Arunkumar說,他擔心KFD 會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疾病威脅」。
KFD的廣泛出現為次大陸貧困、偏遠和草木覆蓋地區帶來了新關注。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新興和動物傳染病國家中心的Stuart Nichol表示,印度西南部有較高的生物多樣性,人與動物的相互作用也較為深刻,這使得該地區成為病毒出現的熱點。
目前,當地衛生官員已經開始應對新到來的另一種蜱傳播疾病——克裡米亞—剛果出血熱、蝙蝠傳播的尼帕病毒以及金迪普拉病毒—— 一種由白蛉傳播的新興病原體,通常會引發致命腦炎。他們希望了解哪些動物病毒正開始讓人患病,並且更廣泛地傳播。「這些人中的每一個都充當了培養皿。」Nichol說。
發生在班迪普的疾病暴發讓科學家開始警惕KFD方面存在的缺口,並且這為人們帶來了這樣一種感覺,即該國在對抗新興病毒方面的準備嚴重不足。在經歷了上世紀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的研究熱潮後,大部分科學家忽略了KFD。例如,目前尚不清楚該病毒是如何在野外循環的,它與其他近親在亞洲傳播的範圍如何,以及每年印度不明原因發熱導致的死亡有多少是由KFD病毒或其他病毒引起的。
為了填補這些空白以及應對其他新興病原體,印度政府於2013年啟動了一個為期5年、耗資1.07億美元的項目,目的是在全國範圍內開設160個病毒研究實驗室。「我們非常警惕更廣泛的威脅。」印度衛生研究部部長、該項目負責人Vishwa Mohan Katoch說,「隨著人們到達森林深處,我們就開始冒著接觸新病毒的風險。」
深入密林
「擴展能力是個好主意。」英國公共衛生局特殊病原體中心出血熱專家Roger Hewson說。目前,15個實驗室已經建成運營,另外19個計劃今年年底開放。該項目的首個州級機構是Arunkumar負責的馬尼帕爾病毒研究中心(MCVR)。今年春天,MCVR利用CDC提供的120萬美元經費,在印度西南部啟動了一項針對急性發熱的流行病學調查。但該機構的首要任務之一是找出打敗KFD的方法。「我們需要評估目前的方法,而非盲目遵循50年前的做法。」Arunkumar說。
在樹木茂密的森林裡,MCVR研究管理者、流行病學家Jazeel Abdul Majeed頂著炎炎烈日,揮舞著一根2米長的竹枝。卡納塔克邦的居民會定期冒險進入這裡收集柴火和樹葉。在這裡,冠毛獼猴是一種常見景象。它們常常到芒果、腰果等作物種植地中大快朵頤。黑面葉猴和豹子也徘徊在這片樹林裡。
Abdul Majeed像使用金屬探測器那樣揮動著竹竿,希望能捕捉森林中的秘密吸血鬼:扁蝨。竹竿的末端纏著一塊白色棉布,扁蝨會被纏到粗織物上。
KFD隨著另一種災難——黑死病,首次出現在這裡。上世紀30年代,細菌性疾病——由嚙齒類動物攜帶的感染經跳蚤傳播,摧毀了希莫加地區,幾乎全體村民外遷。但到上世紀50年代,居住者紛紛返回,伐木闢田,並且放牧和伐木的強度大於從前。
1956年春季,冠毛獼猴和黑面葉猴開始成群死亡。然後,人們開始出現發燒症狀,並也開始出現死亡。科學家也開始來到這個村落。
Shivaram Bhat仍然記得那些「洛克菲勒醫生」——他們在1957年春天來到這裡。如果有人發燒,科學家會為他們採集血樣,並帶回普納,在病毒研究中心(VRC)進行分析。Bhat能夠用英語與科學家交流,他至今依然抱怨他們用這座村莊的名字為該疾病命名。「沒有人願意與來自誇賽納的人結婚。這是一個恥辱,至今仍然是。」他說。
黑死病消散後的安置區點燃了KFD暴發的導火索。「當森林完好無損時,猴子很少從樹上下來。」Arunkumar提到,這就意味著它們鮮少接觸到森林地面攜帶病毒的扁蝨。同時,擴大的種植園和稻田讓猴子和扁蝨離人類更近。「人與動物間的衝突加劇了該疾病的蔓延。」薩加爾衛生官員K. P. Achyut說。
難以應對
一般而言,KFD在初冬季風雨季結束時出現,春季達到高峰,夏季季風雨季開始時減弱。研究人員從16種扁蝨物種身上分離出KFD病毒,但只有一種扁蝨(Haemaphysalis spinigera)被認為是主要的疾病媒介物。
起先,VRC主任Telford Work及其同事認為,他們當時在處理黃熱病—— 一種蚊媒疾病——通常出現在非洲和南美洲,之前從未在印度出現過。但當傳染病隨著季風雨的到來逐漸減少後,他們意識到自己遇到了新敵人。Work團隊在數月內隔離出一種新病毒,它們的近親是引發俄羅斯腦炎暴發的一種複合病毒。
應印度政府邀請,研製了抵禦該複合病毒疫苗的華爾特·裡德陸軍研究所,研究認為該疫苗也能抵禦KFD。但在1958年~1959年的實驗中,該疫苗完全無效。
但數年中,科學家利用被殺死的KFD病毒製造了一個有適度療效的疫苗。無論何時,一個村莊附近一旦發現感染病毒的死猴子,衛生工作者會立刻實施免疫措施。但防護效果十分短暫。
另一方面,在印度之外設置「哨兵」十分有必要。1995年,KFD病毒的一個近親——Alkhurma出血熱病毒,出現在沙烏地阿拉伯吉達地區附近,首先感染了那些屠宰羊和駱駝的人們。基因數據顯示,這種新病毒是KFD病毒的後裔,並於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傳播到中東地區,渠道可能是候鳥身上攜帶的感染KFD病毒的蝨子。在那裡,KFD病毒突變成Alkhurma病毒,2010年這種新病毒又擴散到埃及。
同時,印度的KFD病毒也開始出現變異,更具傳染性和致死性。Arunkumar認為,印度正在遠離對KFD病毒暴發的「下意識反應」。在普納,國家病毒研究院正在進行針對KFD的新抗體實驗。2012年底,該研究院開始在該國首個生物安全等級4的實驗室裡處理這些危險病毒。到2018年,印度全國病毒實驗室網絡將全面運行。有一天,常年暴發的猴子發熱將重回森林深處——它原本的歸屬地。(張章)
《中國科學報》 (2014-07-21 第3版 國際)
更多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