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中國人的故事將被好萊塢搬上銀幕,為什麼是他?

2021-01-09 和訊網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9月27日電(記者 宋宇晟)近日,好萊塢獨立電影公司AGC宣布,將投拍世界著名鋼琴家郎朗的傳記電影。影片改編於郎朗自傳《我用鋼琴改變世界》(又名:《千裡之行:我的故事》)。

這個消息很快登上了微博熱搜。很多人好奇,為什麼好萊塢會選擇拍郎朗的故事,也有人說這大概會是個典型的「中國式家長」的故事,還有人猜也許會成為《彈琴吧!爸爸》……

那麼,從一個有著音樂天賦的孩子到如今的世界著名鋼琴家,郎朗都經歷了什麼?

中新社記者 餘瑞冬 攝

資料圖:郎朗。 中新社記者 餘瑞冬 攝

音樂家庭

「自打我記事以來,我的腦海裡就有音樂,像電影配樂一樣,為我生活中最難忘的時刻伴奏。」

郎朗出生於一個有著音樂夢想家庭。

上世紀70年代,郎朗的父親郎國任在工廠工作。但他喜歡拉二胡,也夢想成為專業音樂家,但現實是他只能在雜技團樂隊裡演奏,這還只是一份兼職工作。

這樣的情況隨著郎國任考入瀋陽空軍文工團而有所好轉。但這個家庭對於音樂的夢想並未就此停止。

1982年,郎朗出生了。而從出生的那一刻起,這個家庭的音樂夢想似乎已經開始在這個孩子身上延續。

多年以後,郎朗在自傳中說,「我父母這兩個搞音樂的人沒有實現他們的抱負和理想,作為他們的孩子,我一出生就擔負著巨大的期待。他們的期待既引導了我,也把我推向了巨大的成功。」

郎朗和音樂的故事就此開始。

還不到2歲的時候,家裡給他買了一架立式鋼琴。那一年,鋼琴還是郎朗的「新玩具」。

而他真正對鋼琴產生濃厚的興趣,則是源於動畫片《貓和老鼠》中湯姆貓演奏的《匈牙利第二號狂想曲》。

動畫片中,湯姆是一隻貓,但也是一位鋼琴演奏家。它穿著一身禮服出場,對觀眾鞠躬,然後開始彈琴。

當時只有2歲多的郎朗,將彈鋼琴和動畫片中湯姆、傑瑞之間的惡作劇劃上了等號。對於他來說,彈鋼琴意味著樂趣。他想要越彈越快。

當然,興趣往往只是啟蒙。對於郎朗而言,真正的練琴還未開始。

資料圖:少年郎朗。郎朗微博截圖

「第一名」

四歲的時候,父母給他找了第一位鋼琴老師。

而在正式練琴開始前,郎朗先要通過這位老師測試。於是,壓力就來了。

「現在你練琴得加倍地努力。給這個老師彈的時候,你必須一個錯都不能犯。一個都不行。現在就給我開始練。」父親告訴他。

前所未有的緊張感甚至讓郎朗將這位老師想像成「一個高大的巫婆的形象」。「她站在我邊上俯視著我,我彈錯了一個音,她就用戒尺敲我的指節。我很害怕。」

好在這位老師並不如想像中那樣嚴厲,她甚至還勸郎朗的父親:」如果我們對他過於嚴厲,毫無節制地把他往極限推,我們有可能會危害、甚至摧殘他的那份精神。」

但郎朗似乎挺喜歡這種有壓力的感覺。

如果你是一個有明顯天分的小孩,那「第一名」就不可避免地成為了你的符咒。「一定要贏的決心當時是流淌在我的血液裡,現在還在我的血液裡。在夜晚,它塑造了我的夢想;在白天,它推動了我的修煉。」

5歲那年,郎朗參加了他的第一次正式比賽——瀋陽市少兒鋼琴比賽,拿下了第一名。他在回憶中說,「我喜歡在舞臺上表演,溫暖的燈光照在我身上的感覺。我喜歡聽眾的掌聲。」

從那時起,郎朗決定,要成為一名鋼琴家。他開始為這個目標努力——不斷地練琴。

7歲時,郎朗從瀋陽到太原去參加人生中的第二次競賽。

可原本期待一舉奪冠的郎朗卻在這次比賽中失利,只獲得了安慰獎。不過,也正是從那時起,他下定決心,絕不在比賽中再次失敗。「如果這意味著需要加倍努力,通宵練琴,那也在所不惜。」

中新社記者 於海洋 攝

郎朗(資料圖)中新社記者 於海洋 攝

沒有後退可言

郎朗下定決心的時候肯定沒想到,為了音樂,他即將面對的是什麼樣的生活。

與此同時,在郎朗上學的問題上,他的父母也要下一個決心。

郎朗的父親「不想讓兒子當一條小池子裡的大魚」。他希望孩子能到北京上學,還要考上國內頂尖的中央音樂學院附小。而這需要從幾千人的考試中脫穎而出,成為最優秀的那十幾個人之一。

郎朗還記得當時父母關於這一問題的激烈討論。今天看來,這有點像一次賭博,而籌碼是整個家庭在瀋陽的安逸生活。

為了考學,此時已離開空軍文工團,加入瀋陽治安特警支隊的郎國任辭去了工作,帶著郎朗一起在北京求學。兩個人的生活開支則都要依賴郎朗的母親:母親按月從瀋陽寄來錢維持生計,可也只是剛夠交房租,付鋼琴課的費用,買蔬菜、雞蛋,偶爾買一塊雞肉。

資料圖:少年郎朗。郎朗微博截圖

冬天,在北京租的公寓裡沒有暖氣,可父子二人甚至連買一隻小型取暖器的錢都沒有。

郎朗後來曾這樣回憶那段時間的生活:「在我練琴的時候,父親給我穿上厚厚幾層衣服。我會穿上兩條褲子,兩件襯衣。彈琴帶來的熱力讓我的雙手保持溫暖。事實上,我常常彈琴彈到深夜,好不用太早上床。床上太冷,凍得我睡不著。為了確保我能睡得好覺,父親會在我前面先爬上床睡一會兒,把床睡暖和。」

除此之外,父親在北京的目的主要就是督促郎朗練琴。這幾乎成了他的執念,甚至在郎朗剛坐了一天火車,從瀋陽來到北京的當天,父親一打開門就說:」你的鋼琴在那兒。現在就開始練琴。」

在北京,郎國任給郎朗找到了一位新老師。可這位老師覺得郎朗在彈鋼琴這件事上毫無天賦,最終拒絕繼續教郎朗鋼琴。

這讓父子之間的矛盾最終爆發。這次,父親對他說到了「死」。

「老師不要你了,你還不練琴,你還不照我說的去做。你真是沒理由再活下去了。只有死才能解決問題。即便現在就死,也不要生活在羞辱之中!這樣對我們倆都更好。首先你死,然後我死。」

郎朗也開始和父親吵架:「我恨我的手。我恨你。我恨鋼琴。如果不是鋼琴,這些事都不會發生!鋼琴讓你發瘋。鋼琴讓你想要殺死我!我恨這一切!」

那天之後,雖然父親為失去理智感到極度內疚,但郎朗還是決定不再彈鋼琴了。

中新社記者 廖攀 攝

郎朗(資料圖)中新社記者 廖攀 攝

新的開始

經歷了與父親長時間的冷戰之後,郎朗還是重新開始彈琴了。

事實上,那次吵架後沒過多長時間,郎朗就開始惦念鋼琴了。再加上周圍人的鼓勵,鋼琴漸漸重新回到父子倆的生活中來,兩個人又找了新的老師,重新為了能考入中央音樂學院附小鋼琴科而努力。

只是父親似乎再沒像之前那樣逼他練琴了。

和大多數人經歷的考試相似,這場賭上無數心血、努力的考試也伴隨著緊張、不安。不過最終的結果是,郎朗從3000餘人的報考大軍中脫穎而出,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取中央音樂學院附小鋼琴科。

那一年是1991年,郎朗還不到10歲。他說,那時自己看到父親笑了,這也是他記憶中,搬到北京後,父親第一次笑。

但對於父親來說,北京不是終點。

1994年,郎朗自費參加德國埃特林根第四屆國際青少年鋼琴比賽,獲得了甲組的冠軍、傑出藝術成就獎。1995年,他以公派的身份參加在日本仙臺舉辦的第二屆柴科夫斯基國際青年音樂家比賽,獲得金獎。

1997年,郎朗進入美國費城的柯蒂斯音樂學院,師從加裡·格拉夫曼。

後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郎朗被媒體評為「古典音樂領域中最炙手可熱的藝術家」,多次參與柏林、維也納愛樂樂團、美國五大交響樂團等世界頂級樂團的演出。在過去的這些年裡,他一直為世界各地的觀眾帶來驚豔的鋼琴表演,如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以及多屆的格萊美頒獎典禮。

郎朗和父親在美國同臺演出。紀錄片 Do or Die 截圖

2003年,在美國紐約的卡內基音樂廳,郎朗和父親同臺演出。他彈鋼琴,父親拉二胡。在一部紀錄片中,郎朗這樣形容父子關係——

「因為我父親基本上把他的生命都投注在我的職業生涯上了,而他同樣也被訓練成為一名音樂家。在我實現夢想的同時,他也實現了他的夢想。我覺得那是我們人生一個很美妙的時刻。」

而這部關於郎朗成長的紀錄片片名叫Do or Die,中文名翻譯過來是「不成功毋寧死」。(完)

(責任編輯: HN666)

相關焦點

  • 好萊塢大銀幕:換中國人拯救世界(圖)
    以往好萊塢大片裡拯救世界的都是美國人。特別是爆米花大片,山姆大叔飛車、跳海各種死裡逃生的為了拯救世界而戰。現在,中國人開始在好萊塢大片大銀幕上拯救世界了。以往中國在好萊塢大片中基本只有兩個存在形態——要麼是懦弱、愚昧的反面角色,要麼就僅僅是功夫的代名詞。哪怕是2005年拍攝的電影《面紗》裡中國人也是愚昧而落後的代名詞(當然,毛姆的原著小說寫於上個世紀)。
  • 綠巨人作者希望,漫威能將《不可思議的浩克》這本漫畫,搬上銀幕
    這幾部電影直接借鑑了《新變種人》這部漫畫的理念,將布魯斯班納視為患有多重人格障礙的人。最後,彼得·戴維在漫畫中使布魯斯·班納和綠巨人這兩個人合二為一。這個新實體被稱為「綠巨人教授」。從《雷神3》到《復仇者聯盟4:終極之戰》,我們看到了彼得·戴維筆下的綠巨人,他的綠巨人如今已經徹底地融入到了漫威宇宙當中。
  • 跨界投身影視行業 房產董事長把海寧故事搬上大銀幕
    呂金祥有著清晰的目標,走出商業化的裹挾,通過大銀幕,將家鄉海寧推向全國乃至世界,讓更多人了解海寧、愛上海寧,同時也通過自己的實踐,推動海寧的文化事業發展,在影視界培養一支有影響力的「海寧力量」。房產老總的家國情懷「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我的今天。」無論在什麼場合,呂金祥一直在表達自己對國家、對海寧的感恩之情。
  • 《蜘蛛之絲》搬上銀幕 77歲平幹二郎出任主演
    搜狐娛樂訊 大正時代著名作家芥川龍之介的代表作《蜘蛛之絲》決定搬上銀幕,由77歲高齡的老演員平幹二郎(主演1979年版的日劇《不毛地帶》)主演。將小說《蜘蛛之絲》改編成影視劇的嘗試還屬首次,而平幹二郎距離上一次主演電影也有34年之久(上一部主演的電影是《黯淡的火焰》)。此次對《蜘蛛之絲》進行電影改編及執導的是曾經參與過多部著名小說影視化製作的導演秋原正俊,其參與製作的影片包括太宰治的《斜陽》、幸田露伴的《五重塔》等。本片預計於今年10月上映。
  • 愛德華八世愛情故事或登銀幕,凱特·布蘭切特將出演辛普森夫人
    華萊士·辛普森的傳記作者安娜·帕斯捷爾納克(Anna Pasternak)將其作品的電影版權出售給製作公司哥譚集團(The Gotham Group),據《每日郵報》近日報導,凱特·布蘭切將在該片中飾演溫莎公爵夫人。帕斯捷爾納克透露,「這很讓人激動,他們提供的報價非常豐厚。私以為,戴米恩·劉易斯(Damian Lewis)是扮演愛德華八世的不二人選。」
  • 《亞特蘭蒂斯基因》搬上銀幕 三部曲揭人類起源
    原標題:《亞特蘭蒂斯基因》搬上銀幕 三部曲揭人類起源   |  分享到:馬伊琍熱吻文章  1905電影網訊「出軌門」文章慶30歲生日  網友也紛紛為文章送上生日祝福,但同時也留言稱希望文章能夠從事件中吸取教訓,感恩妻子的包容與原諒。目前,似乎也只剩下姚笛還未有任何大動作。
  • "川航事件"搬上大銀幕前,先來看看這些航空電影
    正在籌備林超賢新片《緊急救援》的製片人李語,在微博上表示將立即著手電影立項,希望將中國英雄機長事跡搬上大銀幕   文/羊城派記者 何晶  5月14日,川航3U8633航班從重慶飛往拉薩途中,駕駛艙右座前風擋玻璃破裂脫落,機組實施緊急下降,安全備降成都雙流國際機場。
  • 好萊塢往事|從大銀幕轉戰小屏幕
    電影享受著一些具體的、高於電視劇的待遇,起碼小屏幕跟大銀幕在面積上就不能比。從現在家庭影院系統的普遍技術水平來看,要真正實現在家看電影,還需時日。更令家庭影院不可望其項背的是電影院的大型音響系統—它們連最起碼的「音量」這一條都跟電影院比不了。
  • 《秘密》將搬銀幕 生田鬥真七年後再搭岡田將生
    《秘密》將搬銀幕 生田鬥真七年後再搭岡田將生 時間:2015.05.06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夏澤
  • 劉慈欣謝絕卡梅隆邀請,好萊塢電影很好,但《三體》最好中國人拍
    我國在科幻電影,或者說科幻作品的創作上確實和世界水平有著一段距離,但是劉慈欣的出現大大拉近了這段距離,將我國的科幻作品水平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先有《流浪地球》,後有《三體》。劉慈欣的《三體》一經問世就有多國大佬的青睞,因為之前的《流浪地球》走出了國門在190多個國家的播放,使得世界開始注意起了中國的科幻電影。
  • 《愛因斯坦傳》將搬上銀幕 揭秘巨人的浪漫故事
    中國網訊  一向擅長製作小成本電影的獅門公司這回盯上了一個大人物,他們將要發行一部關於愛因斯坦的傳記片。這部電影集中表現了這位20世紀的偶像「是如何成長為愛因斯坦的」。    該公司已經買下了沃爾特·伊薩克森寫的傳記《愛因斯坦:他的生活和宇宙》的改編權。
  • 雷蒙德·錢德勒:好萊塢的寵兒
    此時的錢德勒在小說上已頗有成就,但在編劇上卻是個外行。他不能忍受比利·懷爾德稱自己「雷」而不是「錢德勒先生」,他還討厭懷爾德每15分鐘就要去一次廁所,其實後者是借上廁所來躲避錢德勒習慣性的「吞雲吐霧」。很多年後,錢德勒把跟懷爾德一起工作的這段日子稱作「生命中最糟糕的時光」。懷爾德也好不到哪裡去,儘管他欣賞錢德勒的才華,但卻稱他是最蹩腳的情節編織者。
  • 《霹靂遊俠》將搬上銀幕,溫子仁執導
    這部超前的智能技術科幻片將重現江湖,並有希望搬上大銀幕。根據Variety網站的消息,Spyglass Media Group打算拍攝《霹靂遊俠》現代電影版,導演已敲定為曾執導《速度與激情7》的溫子仁。報導指出,溫子仁與他的Atomic Monster製片公司將開始著手與Spyglass Media Group討論整部電影的製作規劃。
  • 70歲淺丘琉璃子重出江湖 棄母山傳說再搬大銀幕
    70歲淺丘琉璃子重出江湖 棄母山傳說再搬大銀幕 時間:2011.01.09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編譯/姬忠鵬 分享到:
  • 日本類人機器人埃裡卡將登上大銀幕,在好萊塢科幻大片中擔任主角
    儘管目前的電影業正努力解決疫情期如何安全地重新開放生產的問題,但是,有一部由一位特別的女演員主演的好萊塢科幻電影正在緊鑼密鼓地籌備中。這位女演員對新冠病毒免疫,因為她是一位名為埃裡卡的類人機器人。)投資的好萊塢科幻電影《b》中扮演女主角。
  • 中國故事火了?本土IP還得華人講才夠味兒!
    據悉,這部劇在拍攝完畢之後將於電視臺播出,讓更多的澳洲民眾了解中國移民的故事。對此,導演科裡·陳說:「《新金山》是一部重要的展現移民故事的作品,將重新定義我們對澳洲邊遠地區的看法。作為一名移民,我非常興奮能夠導演這樣一步作品,讓我能夠將澳洲華人『牛仔』的故事搬上銀幕,並改變傳統西部片的風格。」
  • 蒙特卡洛芭蕾舞團《灰姑娘》將亮相 大銀幕和舞臺你更愛哪版灰姑娘?
    而作為世界知名的童話故事,灰姑娘的形象近百年來不斷出現在電影、演出等藝術作品裡,藉此次芭蕾舞劇《灰姑娘》演出之際,新京報盤點這個IP幾大經典影視、演出版本。 影視改編 1 最早的真人改編電影版 世界上最早的電影《灰姑娘》誕生於1899年,法國導演喬治·梅裡愛為《灰姑娘》開啟了電影新紀元。
  • 聊聊災難電影:人們為什麼會去體驗銀幕上的風暴?
    然而,並非所有銀幕上的災難都能給人們帶來好的感受。有的時候,戲外的災難比銀幕裡還要糟糕(尷尬笑)。    「史上第一部電影」,也算是一場「身臨其境」的災難片  1896年一月,巴黎。而這一部雖然網上還傳過更誇張的版本,什麼「大家以為火車真的從畫面上跑出來了一樣恐慌著、尖叫著跑出放映室」。其實盧米埃爾兄弟一直致力於將影片3D化,他們也利用3D膠片重新拍攝過《火車進站》,並且於1935年在法蘭西科學院播放。因為早年的電影歷史記錄混亂,所以可能將2D、3D播出時的情景弄混也是有可能的。
  • 金融海嘯「逼」好萊塢電影轉型
    不過,對於現在被經濟危機搞得一籌莫展的美國人來說,看這個故事就好比傷口上撒鹽。故事的背景還是紐約,布希奈爾將紐約形容為一個這樣的城市:「一樁樁動輒數十億的金融交易在這裡完成,就連街道上的塵土都閃著金光。」但如今,這個故事急需改寫。   在好萊塢,突然間,股市不再是受歡迎的話題了。「一夜之間,好像所有的劇本都很過時。」Lifetime電視頻道電影部門的副總裁阿爾圖羅·因特裡安說。
  • 俄羅斯太空片衝擊好萊塢「霸權」 場面不輸大片
    但就在明天,一部由俄羅斯拍攝、改編自上世紀80年代真實歷史事件的太空電影《太空救援》將上映。影片在本土公映時曾打破俄羅斯多項票房紀錄,連總統普京都讚不絕口。近日,該片在京舉行提前點映,銀幕震撼感贏得了不少觀眾的肯定。而影片5000萬元人民幣低成本背後的故事,也給中國科幻電影帶來了一些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