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常常當天記住的內容,睡了一覺之後,又忘記了;你是否剛背會一首古詩,吃了一頓飯,又忘記了。
出現這樣的情況,可能會懷疑自己是不是記憶力不好,或者會懷疑自己是天生笨嗎?
不,這可能是因為你沒有用對記憶的方法。如果運用正確的學習方法,記憶並沒有那麼難。
專家將記憶的過程分為了三步:編碼、存儲和提取。
編碼 學到的知識,如果沒有進行有效的組織、編碼,相當於將一堆「亂碼」丟進了腦子裡。
因此,同學們在課堂上和書本裡學到新知識時,要及時思考整合,調動各個感官,如:眼睛、鼻子、嘴巴、手,對信息進行深層次的「編碼」。
存儲 學到的知識被記住了,並不代表它會永遠地保留在頭腦中。「遺忘」這個怪物也在時刻準備將好不容易記下來的東西吃幹抹淨。
不管你願不願意,隨著時間的推移,記憶的內容在你頭腦中留下的印象會越來越淡,並逐漸被後來到的知識幹擾或掩蓋。
一般來說,知識在學習後的頭幾個小時內遺忘得也快,之後遺忘的速度便會減緩。因此每天抽出一點時間複習是很有必要的。
對於不同學科的複習可以交替進行,這樣可以不時地「換換腦子」,讓記憶過程不那麼痛苦。
注意相似的學科不要一起複習,如:物理跟化學,歷史跟政治。由於它們的內容既有相似又有不同,把它們放在一起很可能讓這些記憶彼此產生幹擾。
提取 不少同學可能會有這樣的經歷。明明覺得這個知識已經記住了,但臨到考試時,卻突然怎麼都想不起來。
如果是選擇題,倒是還能輕鬆地答對,但要是遇到填空題、簡答題、論述題,要想寫出答案也沒那麼容易了。
要想避免提取記憶時出現困難,最好的辦法便是利用記憶時的線索。
當突然想不起記住的知識時,不要著急,回憶一下複習時的情景:
這個內容大概出現在書的哪個位置?是在家看的還是在學校看的?當時有沒有什麼感想?通過對情景的回想,或許能引出關於這個知識本身的記憶。
如果實在想不起來,沒關係,先去做其他的題目。很多事也是這樣,越急越做不好。
遇到想不起來的情況,不妨看看別的題目,轉移一下注意力,說不定之後會通過別的題目抓住了記憶的「線索」,一下便想起來了。
編碼、存儲和提取,這三個步驟中的任何一步出了問題,記憶的效果也會受到影響,所以這三個步驟一定要好好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