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針頭是醫學史上的一次偉大發明,已有100多年的歷史,預計還將繼續為人民服務。針頭雖小,但幾乎沒有人沒受過針頭的刺痛。其實,打針是句俗話,準確講應該叫藥物注射,包括肌肉注射、皮下注射、局部注射和某些特殊部位的注射。靜脈注射也是注射,但國內俗稱打點滴,也很形象。
為什麼有的藥要吃進去,有的藥要注入體內呢?主要考慮的是藥物的吸收與代謝。藥物經口到達胃腸道後,不會馬上全部進入血液循環,而是在消化道內有個吸收的過程。有的藥物吸收得很快,有的吸收得較慢,所以起效時間就存在差異。對於那些吸收率非常高的藥物,應該儘量口服,效果與點滴無異。比如,甲硝唑口服的吸收率高達98%,根本沒有必要點滴。但同樣一個療程的甲硝唑,口服的片劑40片可以吃一周,總費用不到4元錢;而點滴的劑量,一天兩瓶就要20多元。所以,這個問題上經濟因素佔主要。
當然有的藥物只能在口服,不能經打針或點滴進入體內。比如一些促進消化功能的酶類藥物,本身就要在消化道內起作用,必須口服。對於這類問題,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但有的藥物不能經過消化道,必須注入體內。如有些滅活的病毒活疫苗,難以忍受消化道內酶的分解,所以必須注射,而且是皮下注射,如牛痘(預防天花)、卡介苗等等。但也有利用感染消化道的能力而口服的。如預防脊髓灰質炎的減毒活疫苗,因為感染消化道而使人體獲得免疫力,就做成專門的糖丸,給兒童口服。不僅吃起來甜甜的,而且外面的糖衣可以抵抗胃酸 的腐蝕,使減毒活疫苗安全到達腸道。實際上是利用了腸道病毒的天然特點。
一般而言,藥物以點滴的方式進入體內最快,肌肉注射次之,口服最慢。而藥物必須達到一定的濃度後,才會發揮作用。在藥物進入體內後,會經血液循環到達腎臟和肝臟,有的經腎臟代謝(排除),有的經肝臟排除(膽道系統),在吸收與排除之間有個動態平衡。研究這個過程的學問叫藥代動力學。可惜絕大多數醫生對此並未深刻理解,在大學裡僅僅學習2個小時。以這兩小時的功夫,應付臨床上N多問題,會感到力不從心。好在藥物說明書上都列出了相關數據,使用前看一下,對處方有好處。
有的藥物進入體內的途徑不同,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比如氯化鉀口服時非常安全,靜脈慢慢地點滴也很安全,但不得快速點滴,更不能推注。如果快速推入體內,會引起心律紊亂,導致病人生命危險。因此,臨床上注射補充氯化鉀時,不僅強調藥物濃度不能太高,而且強調進入體內的速度不能太快。如果病人可以口服補充鉀的話,儘量口服好了。慢慢點滴雖然安全,但畢竟很痛。插了胃管的病人就簡單了,把藥從胃管裡推進去,效果如同口服,但沒有口服的異味和不適,更沒有點滴的危險。不過臨床上像氯化鉀這樣的藥物並不多,決定藥物進入體內的標準多數都得依據藥代動力學。但從安全的角度來看,靜脈注射實際上是種危險的醫療措施。
剛做小醫生時,產科收了一個本院職工的女兒。因為是職工子女,主治醫生給這位孕婦開了瓶「人體白蛋白」點滴。無論當時還是現在,白蛋白都是緊缺物資,沒有指徵是不隨便開的。當時產房連著新生兒室,而新生兒使用白蛋白的量很小,有時把新生兒沒有用完的白蛋白留給大人,或者在大人的白蛋白中抽一點給小孩。那天有個護士怕浪費昂貴的白蛋白,就順手把一瓶小兒沒有用完的白蛋白遞給了病房的護士。沒想到在點滴白蛋白的當晚,患者突然發生呼吸困難、血壓下降而很快去世。這是我經歷的第一場嚴重的醫療糾紛。當時爭論的焦點是,病人在點滴白蛋白的過程中,到底是怎麼死的?家屬認為開封後的白蛋白可能被細菌感染,引起急性毒血症導致死亡;院方認為臨死前的症狀、體徵像過敏性休克,是過敏導致的死亡。雙方各執一詞,最後的判決也是筆糊塗帳。不過律師在法庭上提供的證據讓我牢記於心:當時國內期刊上已經報導了好幾起白蛋白點滴過程中的死亡事件。這件事情給我的心理陰影很大,除非病人的指徵特別明顯,否則我絕對不會給患者開白蛋白。
10多年前的一天晚上,我去看望一位朋友,那人給我講了他白天經歷的恐怕事情。他當時因頭暈到醫院打點滴,鄰床的一個病人跟他吊一模一樣的藥物。兩人幾乎同時開始點滴,但在吊了一個多小時後,鄰床的那個病人突然呼吸加快,口說不適,沒幾分鐘就死了。他當時嚇得半死,打完一瓶藥後,堅決要求回家。我去看他的時候,他還未從驚嚇中恢復過來,說話都語無倫次。他問我那人死於什麼原因,是用錯了藥,還是打錯了針?我到現在也回答不出來。
點滴雖然是最小的侵襲性操作,但實際上存在很大的危險。以前幾乎每家大醫院都有自己的製劑室,配製葡萄糖水、生理鹽水等「醫院內製劑」。有些醫院的製劑室根本不適合做這些事。後來《藥品管理法》把醫院內製劑全部禁止了,算是做了一件功德無量的好事。
在發生靜脈輸液導致患者死亡後,絕大多數家屬首先懷疑的醫生護士是不是把藥弄錯了。其實,藥物弄錯了固然可能會導致患者死亡,但這樣的情況並不多。更多見的是輸入的液體本身發生了感染,行話叫「汙染」。 很多液性藥物內含有糖,或者生理鹽水,或糖鹽水等。這些液體在配製的過程中,有的混入了支原體、衣原體甚至真菌,它們在藥液中生長、繁殖,產生毒素。輸入藥物的過程,成了輸入毒素的過程。輕者使人發生寒戰、發熱,重者會致人死亡。雖然在藥物注射前要仔細檢查、核對,但實際上並不能保證每個人都是火眼金睛。
能夠口服的藥物不要打針,能夠打針的不要打點滴,這是用藥的一個基本原則。有的患者,根本不把吃藥當成治療的一部分,你要是給他開藥,他會把藥給扔了,只有點滴他才會接受,才會覺得那是藥;有的患者怕痛,視肌肉注射為上刑場,只希望點滴而不接受肌注。殊不知只要有一次輸入了含有毒素的液體,就會斷送人的性命。其實,臨床上很多藥物不需要靜脈點滴,口服的效果與點滴是一樣的。希望大家都明白這個道理,在醫院要儘量少打點滴。
產品建議及投訴請聯繫:shoujibaidu@bai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