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針、吃藥、打點滴,不是想要怎樣就這樣

2020-12-06 寶寶知道

注射針頭是醫學史上的一次偉大發明,已有100多年的歷史,預計還將繼續為人民服務。針頭雖小,但幾乎沒有人沒受過針頭的刺痛。其實,打針是句俗話,準確講應該叫藥物注射,包括肌肉注射、皮下注射、局部注射和某些特殊部位的注射。靜脈注射也是注射,但國內俗稱打點滴,也很形象。

為什麼有的藥要吃進去,有的藥要注入體內呢?主要考慮的是藥物的吸收與代謝。藥物經口到達胃腸道後,不會馬上全部進入血液循環,而是在消化道內有個吸收的過程。有的藥物吸收得很快,有的吸收得較慢,所以起效時間就存在差異。對於那些吸收率非常高的藥物,應該儘量口服,效果與點滴無異。比如,甲硝唑口服的吸收率高達98%,根本沒有必要點滴。但同樣一個療程的甲硝唑,口服的片劑40片可以吃一周,總費用不到4元錢;而點滴的劑量,一天兩瓶就要20多元。所以,這個問題上經濟因素佔主要。

當然有的藥物只能在口服,不能經打針或點滴進入體內。比如一些促進消化功能的酶類藥物,本身就要在消化道內起作用,必須口服。對於這類問題,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但有的藥物不能經過消化道,必須注入體內。如有些滅活的病毒活疫苗,難以忍受消化道內酶的分解,所以必須注射,而且是皮下注射,如牛痘(預防天花)、卡介苗等等。但也有利用感染消化道的能力而口服的。如預防脊髓灰質炎的減毒活疫苗,因為感染消化道而使人體獲得免疫力,就做成專門的糖丸,給兒童口服。不僅吃起來甜甜的,而且外面的糖衣可以抵抗胃酸 的腐蝕,使減毒活疫苗安全到達腸道。實際上是利用了腸道病毒的天然特點。

一般而言,藥物以點滴的方式進入體內最快,肌肉注射次之,口服最慢。而藥物必須達到一定的濃度後,才會發揮作用。在藥物進入體內後,會經血液循環到達腎臟和肝臟,有的經腎臟代謝(排除),有的經肝臟排除(膽道系統),在吸收與排除之間有個動態平衡。研究這個過程的學問叫藥代動力學。可惜絕大多數醫生對此並未深刻理解,在大學裡僅僅學習2個小時。以這兩小時的功夫,應付臨床上N多問題,會感到力不從心。好在藥物說明書上都列出了相關數據,使用前看一下,對處方有好處。

有的藥物進入體內的途徑不同,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比如氯化鉀口服時非常安全,靜脈慢慢地點滴也很安全,但不得快速點滴,更不能推注。如果快速推入體內,會引起心律紊亂,導致病人生命危險。因此,臨床上注射補充氯化鉀時,不僅強調藥物濃度不能太高,而且強調進入體內的速度不能太快。如果病人可以口服補充鉀的話,儘量口服好了。慢慢點滴雖然安全,但畢竟很痛。插了胃管的病人就簡單了,把藥從胃管裡推進去,效果如同口服,但沒有口服的異味和不適,更沒有點滴的危險。不過臨床上像氯化鉀這樣的藥物並不多,決定藥物進入體內的標準多數都得依據藥代動力學。但從安全的角度來看,靜脈注射實際上是種危險的醫療措施。

剛做小醫生時,產科收了一個本院職工的女兒。因為是職工子女,主治醫生給這位孕婦開了瓶「人體白蛋白」點滴。無論當時還是現在,白蛋白都是緊缺物資,沒有指徵是不隨便開的。當時產房連著新生兒室,而新生兒使用白蛋白的量很小,有時把新生兒沒有用完的白蛋白留給大人,或者在大人的白蛋白中抽一點給小孩。那天有個護士怕浪費昂貴的白蛋白,就順手把一瓶小兒沒有用完的白蛋白遞給了病房的護士。沒想到在點滴白蛋白的當晚,患者突然發生呼吸困難、血壓下降而很快去世。這是我經歷的第一場嚴重的醫療糾紛。當時爭論的焦點是,病人在點滴白蛋白的過程中,到底是怎麼死的?家屬認為開封後的白蛋白可能被細菌感染,引起急性毒血症導致死亡;院方認為臨死前的症狀、體徵像過敏性休克,是過敏導致的死亡。雙方各執一詞,最後的判決也是筆糊塗帳。不過律師在法庭上提供的證據讓我牢記於心:當時國內期刊上已經報導了好幾起白蛋白點滴過程中的死亡事件。這件事情給我的心理陰影很大,除非病人的指徵特別明顯,否則我絕對不會給患者開白蛋白。

10多年前的一天晚上,我去看望一位朋友,那人給我講了他白天經歷的恐怕事情。他當時因頭暈到醫院打點滴,鄰床的一個病人跟他吊一模一樣的藥物。兩人幾乎同時開始點滴,但在吊了一個多小時後,鄰床的那個病人突然呼吸加快,口說不適,沒幾分鐘就死了。他當時嚇得半死,打完一瓶藥後,堅決要求回家。我去看他的時候,他還未從驚嚇中恢復過來,說話都語無倫次。他問我那人死於什麼原因,是用錯了藥,還是打錯了針?我到現在也回答不出來。

點滴雖然是最小的侵襲性操作,但實際上存在很大的危險。以前幾乎每家大醫院都有自己的製劑室,配製葡萄糖水、生理鹽水等「醫院內製劑」。有些醫院的製劑室根本不適合做這些事。後來《藥品管理法》把醫院內製劑全部禁止了,算是做了一件功德無量的好事。

在發生靜脈輸液導致患者死亡後,絕大多數家屬首先懷疑的醫生護士是不是把藥弄錯了。其實,藥物弄錯了固然可能會導致患者死亡,但這樣的情況並不多。更多見的是輸入的液體本身發生了感染,行話叫「汙染」。 很多液性藥物內含有糖,或者生理鹽水,或糖鹽水等。這些液體在配製的過程中,有的混入了支原體、衣原體甚至真菌,它們在藥液中生長、繁殖,產生毒素。輸入藥物的過程,成了輸入毒素的過程。輕者使人發生寒戰、發熱,重者會致人死亡。雖然在藥物注射前要仔細檢查、核對,但實際上並不能保證每個人都是火眼金睛。

能夠口服的藥物不要打針,能夠打針的不要打點滴,這是用藥的一個基本原則。有的患者,根本不把吃藥當成治療的一部分,你要是給他開藥,他會把藥給扔了,只有點滴他才會接受,才會覺得那是藥;有的患者怕痛,視肌肉注射為上刑場,只希望點滴而不接受肌注。殊不知只要有一次輸入了含有毒素的液體,就會斷送人的性命。其實,臨床上很多藥物不需要靜脈點滴,口服的效果與點滴是一樣的。希望大家都明白這個道理,在醫院要儘量少打點滴。

產品建議及投訴請聯繫:shoujibaidu@baidu.com

相關焦點

  • 「不打針不吃藥,量子療法治百病」,這家公司被查
    本元亞谷公司的「量子杯」廣告 圖自網絡不吃藥、不打針,「量子療法」竟能包治百病?2017年,四川成都市民陳杰的母親患上腦梗,半邊身體癱瘓,陳杰探望父母的次數變得頻繁。這些推銷人員說,是通過量子的振動,清除血管裡的毒素,「打通任督二脈」,這樣不僅癌症可以治,腦萎縮也能治,只是要買6000元一個的「量子杯」,治好陳杰母親的腦梗「不在話下」。推銷員:「我們就是把所有的經絡打通,通過什麼方法?量子每秒上億次的同頻振動,打通血管裡的毒素,為什麼形成腦梗?
  • 為什麼小時候打針在「屁屁」上,長大後在手上?原因讓人哭笑不得
    寶媽小方聽女兒訴苦的時候簡直笑出聲來,那天女兒忽然抱怨說自己感冒了,去醫院打針時醫生居然給自己打在胳膊上,這讓她非常疑惑,小時候打針不是都打在「屁屁」上嗎?而且就因為小時候她經常感冒要打針,導致她看到醫生就害怕,留下了不小的心理陰影。
  • 「打針」用英語怎麼說?兩個字母就搞定!So easy!
    這一期咱們來說說比較常見的兩個關於打針的表達。「打針」用英語怎麼說?兩個字母就搞定!So easy!1)「打點滴」英語怎麼說?打針分為兩種:一種是打吊針,也就是所謂的打點滴;第二種就是普通的注射,類似打屁股針那種,幾秒鐘搞定。
  • 給樹木「打點滴」,目的是什麼?
    在醫療實踐中,給病人「打點滴」是一個司空見慣的現象。「打點滴」實際上是對「輸液」的俗稱,是通過靜脈向患者體內直接輸入注射液的過程。一般來說,對輸液發生在需要補充患者大量丟失的體液,或無法通過常規方式(如口服)等向患者施用較大劑量時的情況下。由於「打點滴」作用直接,見效較快,因此成為了一種十分常見的治療手段。不過,如果說給樹木也能「打點滴」,你是否相信呢?
  • 2018年元旦起,所有門診不再打點滴!肽代替抗生素,小分子肽的春天來...
    原標題:2018年元旦起,所有門診不再打點滴!肽代替抗生素,小分子肽的春天來了... 在澳門,五歲以內的孩子打點滴是犯法的,不允許的,成人輸液一次, 縮短壽命七天左右孩子輸液一次,大腦七天不發育,而且免疫力下降, 藥物的毒素要2~4年才能排出體外中國每年輸液104億瓶以上, 平均每人8瓶,多麼可怕的數據,為了孩子和我們的親人, 把它分享給身邊的每一個人,給孩子多提高免疫力才是聰明的選擇
  • 歷史上真的有人打過雞血嗎?
    歷史上真的有人打過雞血哦!1959年,上海一家棉紡廠裡,一個姓俞的醫生正在現場演示打雞血,圍觀群眾沸沸揚揚,伸長了脖子往前擠,都想親眼目睹一下怎樣打雞血。只見,俞醫生站在人群中間,手裡拿著一隻注射器,在他身體的旁邊有一張桌子,桌子腿上綁著一隻雄赳赳氣昂昂的大公雞,這隻公雞雖然被綁住了,但依舊不屈不撓,兀自在那掙扎著,一看就是一隻「戰鬥雞」。
  • 放開我北鼻:願你身邊也有一個這樣有梗卻暖入人心的鯨魚哥哥
    直擊我母胎solo至今的少女心啊啊當然這並不是我們黃有梗的一貫畫風,下一句我們鯨魚哥哥就是說你聞聞我的手臭不臭為什麼不是小和尚?我也想知道呢?「為什麼不是小和尚?"為什麼呢?我也想知道,鯨魚哥哥你的腦袋裡為什麼裝著小和尚,難道小和尚應該是裹成一團的小娃娃嗎?不敢想不敢想。
  • 被小貓咬破了手指需要打針嗎?
    被小貓咬破了手指需要打針嗎?貓咪愛咬人這件事,相信許多鏟屎官都深有感觸。很多時候,明明跟貓咪玩得正開心呢,結果突然被猝不及防的咬了一口,這麼一來,貓咪是爽了,留下可憐的鏟屎官一臉懵逼和一身傷痕。針對這樣的情況,我們得搞清楚為什麼貓咪那麼愛咬人,因為只有找到了原因,才能知道該如何改掉它們的這個壞習慣。很多人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自己的狗狗或貓咪把自己抓傷了咬傷了怎麼辦?家裡有隻可愛的小貓咪小狗狗當然有空的時候就要對它們挑逗一番了,玩在興頭上的時候就難免會發生一些小意外。這時候我們該怎麼辦呢?到底需不需要打針呢?
  • BMJ最新重磅研究,不打針不吃藥,糖尿病好了
    「高碳水+吃藥」治不了糖尿病? 常規護理2型糖尿病的方式,主要集中在2點: 1、一邊吃碳水,或者少吃多運動。 2、一邊是吃藥控制血糖。
  • 吃藥時藥片或者膠囊卡在喉嚨裡怎麼辦?
    有些人選擇打針,有些人選擇吃藥。如果吃藥時藥物太多或者不小心就會卡住喉嚨,那麼這個時候我們應該怎麼辦呢?一.做出咳痰的動作,將藥物咳出來。換句話說,就是做出嘔吐動作,逼著藥物從喉嚨裡「跑出來」。這個方法很簡單,但是作用不太大而且難受。二.吃米飯,麵包等硬些的食物,有助於下咽。大口的吃一口米飯或者麵包就會把藥物「推下去」了。三.喝溫開水,加快藥物的融化。
  • 肥西11歲白血病女孩病痛中強裝歡笑 邊打點滴邊寫作業
    住院治療沒丟功課昨日上午,記者來到了安醫二附院,在兒科病房內,看到一邊打點滴、一邊寫作業的周靜。作業本上,字跡端正而清秀。而病床上,則堆滿了課本,就連點讀機也從家拿了過來。「每天她都要看書練字,空閒的時候還喜歡畫畫。」母親陳貴菊介紹,女兒治療期間課程一點都沒有耽誤。提起女兒,陳貴菊很是驕傲,又感到慚愧。
  • 美澳慎用「靜脈輸液」:打吊瓶近似小手術(圖)
    記者在連線採訪中發現,在美國,如果病人看的不是急診,醫生一般不會安排靜脈輸液,對於含抗生素的「吊瓶」更是慎之又慎;在澳大利亞,當地人鮮有「輸液好得快」的觀念,很少有打吊瓶甚至打針的經歷,甚至有人25歲了從未輸過液,甚至都不知道「打吊瓶」的英語怎麼講。  美國:看急診才考慮輸液  本報訊 得了病到底是服藥還是打針?
  • 科學家發明新技術:通過皮膚「吃藥」
    8月6日,據外媒報導,來自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科學家研發出一種新技術,該技術可以通過皮膚來「吃藥」。為了驗證其有效性,研究人員使用老鼠模型做了一個試驗,分為使用磁鐵、不使用磁鐵和打針的三組。結果發現,使用磁鐵的老鼠相比不使用磁鐵的老鼠藥物擴散更快,與打針的老鼠相比藥物擴散基本相同。
  • 打了動員劑 造血幹細胞開始「加班」
    【準備工作】 打了兩針動員劑  昨日早上,時針剛剛邁過6時,趙豐玉便起床了,「今天,要去醫院打動員劑呢」。簡單收拾完後,沒有吃早飯,他便往醫院趕。  前一天,省紅十字會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資料庫的工作人員文梅英特意叮囑趙豐玉:第一天早上要空腹,因為打第一針動員劑前,還要進行最後一次抽血體檢。
  • 杭州一小夥在朋友圈裡買玻尿酸打針隆鼻子
    「這樣的病例,我幾乎每個月都能碰到好幾例,先不說這些美容針的材料是否合格,打針的人根本就不是醫生,沒有進行醫療美容的資質。」  吳溯帆主任說,他接診到的微整形失敗患者當中,有些是在美容院裡注射的,有些是在美甲店裡注射的,有些甚至是朋友介紹的不明身份的人注射的,過後完全找不到注射者,更不清楚注射藥物的成分是什麼。
  • 打點滴看「片子」 纏繃帶做記錄 患者給醫生和護士點讚
    核心提示: 16日,一名穿著白大褂的醫生,邊打點滴邊為患者看CT影像的照片和一名穿著手術服的護士,右腳纏著繃帶認真做記錄的照片在社交媒體中廣為流傳。一位網友在轉發的時候評論說:「看到圖片後,真是心裡暖暖的,但也是真心疼他們,希望他們照顧好自己。」
  • 打針注射的液體物質 不能被西瓜吸收
    原標題:打針注射的液體物質 不能被西瓜吸收   那麼,給西瓜打針到底是不是真的?對此,省農科院蔬菜所西瓜育種組成員牛曉偉表示,對西瓜採用打針方式注射液體物質,是不可能被西瓜吸收的,因為植物只有通過維管束組織才能吸收水分與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