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職場社交平臺脈脈用戶爆料,阿里巴巴人工智慧實驗室(AI Labs)已經關閉,阿里官網和達摩院都刪除了阿里人工智慧實驗室的相關頁面。
1月8日阿里巴巴回應稱,AI labs在上一輪架構變動中已經整體併入雲智能,新官網正在製作將獨立上線,間接證明了阿里巴巴人工智慧實驗室確實黃了。
阿里巴巴人工智慧實驗
阿里巴巴人工智慧實驗室(AI Labs)成立於2016年,主要負責阿里巴巴集團旗下消費級AI產品的研發。
阿里巴巴人工智慧實驗室其實就是研發天貓精靈的機構,巔峰的時候整個團隊有上千人,但是其中一大半是產品運營和銷售,並不是一個純研發機構。
從2016年到今年2021年至少4年以上,但是阿里AI實驗室能讓外界記住的還是只有一個天貓精靈,其他的例如3D智能投影儀天貓魔屏,智能語音系統AliGenie,Mini智能音箱等產品即使在阿里的電商生態加持下,還是沒有泛起一點水花。
阿里AI實驗室的主打產品天貓精靈本身與競品競爭也沒有顯著的優勢。其與百度的小度音箱,小米的小愛音箱相比,天貓精靈更容易出現「誤觸發率高」、「不容易喚醒」、「複雜語義解析更不智能」、「音質體驗更差」等問題。
人工智慧浪潮漸漸褪去,成果寥寥的阿里人工智慧實驗室被關閉併入雲智能這結果本身並毫不意外。
為什麼阿里被詬病沒有創新
阿里人工智慧實驗室被關閉,我覺得更深層次的原因是阿里本身的基因問題,或者說價值觀問題。
記得2017年「雲棲大會」,馬雲評價阿里AI實驗室是這樣說的:「90%以上研究的東西,不能只在實驗室裡,必須在市場上。只有這樣,這個實驗室才能走得長。」
馬雲的觀點我完全無法認同,我認為,一旦這種科研實驗室需要自負盈虧,需要解決本身的生存問題,那麼這個實驗室就再也沒有想像力,科研能力本身也直線下降。
科研工作者也是人,人如果在生存壓力下,是無法出現更高的追求的。每個科研工作者考慮的都是KPI,考慮的都是361,那還怎麼能做出有想像力的產品?
如果沒有想像力的產品,那麼只能優化改進現在能已經成功那些產品,例如推送廣告啊,社區賣菜,借貸,直播賣貨等能賺錢,卻沒有夢想的產品。
斜陽說
大家可以去看看我之前寫的一篇關於施樂研究中心的文章,雖然這個研究中心最後破產了,但是它研發出了AIto(第一臺個人計算機),Xerox Ethernet(乙太網的前身,網際網路的基礎),個人分布計算,圖形界面,滑鼠,客戶端/伺服器架構,通信協議,PostScript技術,位映射顯示,語音壓縮技術...
這些技術直接或間接影響了蘋果,微軟,IBM,Adobe,惠普公司等諸多網際網路公司,更是通過這些公司直接或間接地推動整個人類社會進入網際網路時代。
這才是科研實驗室該有的樣子,不能要求科研實驗室本身去自負盈虧。科研實驗室本質就是吞金獸,就是無底洞,就是用無數資金人力去砸出那一點未來的可能!因此科研實驗室根本不能進行純功利計算。
我認為,一家偉大的企業就是要有這樣的氣度去養這樣的一個科研實驗室,才能出現那種有想像力的產品,那種能跨時代的產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