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的生活讓我們可以隨時隨地獲取信息,看似碎片化吸收知識,但實際「信息焦慮」困擾著我們;
智慧型手機的普及、無線網絡的覆蓋,我們開始永遠在線,隨時面對提出要求的客戶、領導和家人,卻忘了自己有多久沒靜下心專注在一件事情上了;
小時候,自己家、好朋友家、甚至是親戚朋友家的座機電話都能背得滾瓜爛熟;可現在,號碼留給手機記、路線留給手機記、甚至父母愛人的生日也留給手機記,我們還剩下多少的長期記憶;
小時候,我們的玩具是積木,腦力體力一起用;現在,孩子的玩具是手機平板,習慣一切用智能設備解決,卻不知喪失的是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們要感謝大腦,它每天產生的想法能夠達到7萬個,運轉的速度最快時就像超速一般的賽車。感謝作為中樞神經系統一部分的大腦,讓我們能夠掌握全局、指揮全局;感謝由胼胝體連接的大腦,讓我們能夠閱讀文字、處理信息;感謝由枕葉、頂葉、顳葉和額葉組成的大腦,讓我們擁有喜怒哀樂、且兼負邏輯和創造力。有如此卓越的大腦,我們才能體驗人間百態,感知喜怒哀樂;但也正是卓越的大腦,讓我們進入了全新的智能時代,遭遇智能帶給我們惰性。
英國作者珍妮弗.巴內特在自己創作的《我們的腦子夠用嗎》一書中提到,目前人類對大腦的使用還很少,即使一些腦組織受損,也並不會太過影響人類的正常生活,因為我們人類可以通過訓練來加強大腦功能。不僅珍妮弗.巴內特這麼認為,美國作者吉姆.奎克也認為,我們在用大腦去創造、去成長、去成功的同時,還可以運用一些實用的方法去強化大腦,增強自己的學習能力。
幼兒園時期一次意外的事故,讓吉姆.奎克的大腦受損,集中注意力成為了吉姆吸收知識的一大障礙,學習也成了一種煎熬。好在,吉姆熱愛漫畫,可以通過閱讀漫畫獲取書中知識;也好在,吉姆遇到了一位良師,為吉姆提供了適合的方式。最終吉姆成為了一名聞名全球的大腦教練,用自己獨創的腦力開發方法幫助他人釋放自己的無限潛能。據了解,作者吉姆主持的《奎克大腦》節目一直穩居iTunes教育培訓節目排行榜前列,每年都有20萬人受到吉姆影響,突破束縛,自我成長。
《無限可能》是吉姆.奎克的最新力作,以自身經營為基石,為大家講述了自己是如何從一位被大家定義為「腦子壞掉了」的孩子到一位被人稱讚的大腦專家的。在《無限可能》一書裡,作者吉姆為我們描述了自我成長所面臨的四種困境、自我突破所需要的三個步驟、以及精益求精自我完善的五個方面。作者吉姆.奎克在書中《無限可能》中寫到,希望閱讀此書的人,可以不再迷茫、可以愈加優秀、可以突破極限,成為自己心中的超級英雄。
接下來我們就來了解吉姆.奎克為我們營造的這座「天才少年學校」為我們提供的超能力。
思維模式
讓我們陷入困境的不是無知,而是看似正確的謬誤論斷。
--- 馬克.吐溫
《無限可能》一書寫到,「無限可能模式有三個部分,其中第一個是思維模式。它是先決條件,決定了一個人以怎樣的心理態度或傾向,對不同情況做出反應和理解。思維模式相當於是我對於自己和周圍世界所抱有的信念、假設和態度的總和。」
因此,在開始之前,首當其衝需要調整的是我們的心理狀態。漫威漫畫下的超級英雄,一開始都不為人所接受,他們要麼異於常人、要麼無法控制,但是X教授卻為他們打造了一所屬於他們自己的天才少年學校,讓這群被標籤的人有了居所,也讓這群被孤立的人有了家園,更讓這群被歧視的人重獲尊嚴,重拾自己的價值。於我們而言,我們每個人也有超能力,但前提條件是我們要改變以往固有的思維模式。
很多時候,我們選擇放棄,不是因為這件事難度太大,而是我們相信自己做不到,就像小時候的作者吉姆,被身邊的老師同學認為是「腦子壞掉了」的孩子,因此做任何事情之前,吉姆都告訴自己可以不做好,畢竟自己「腦子壞掉了」,做不好才是正常的。但事實並非如此,雖然我們會被背景和環境所影響,但最終塑造自己的終究是我們自己,我們必須對自己負責,才能變成自己想要成為的樣子;也只有不斷告誡自己,才能不局限在框架束縛之中,才能真正施展自己的超能力。
作者吉姆在《無限可能》一書中為我們提供了七個有關潛能的謊言,看看生活中的我們是否就是被這些想法所束縛,影響力自己的超能力。
謊言1:智力是個固定值。
謊言2:我們只開發了大腦的10%。
謊言3:犯錯等於失敗。
謊言4:知識就是力量。
謊言5:學習新東西非常困難。
謊言6:其他人的批判很重要。
謊言7:天才是與生俱來的。
我們經常用「知識就是力量」來鼓勵自己多閱讀,但回顧自己不斷吸納新知識的過程才發現,知識必須轉為行動、化為己用才算是力量;倘若僅僅只是閱讀,一目十行也不管用,再多的碎片化學習也沒有用,隨著時間的流逝,知識形成不了長期記憶,最終還是遺忘在歲月中。
《無限可能》書中對七大謊言都有詳細的講述,也提供了針對性的解決方案,感興趣的仔細閱讀,規避對我們的人生束縛。
內在動力
當你儘可能地為身體提供最好的燃料時,你會擁有更多的能量,身體變得更強壯,思維變得更敏捷。
---米歇爾.歐巴馬
當我們摒除了常見的限制性信念之後,接下來就到無限可能模式的第二個環節:內在動力。作者吉姆.奎克認為,我們的內在動力也不是固定不變,沒有人的動力能夠始終處於固定水平。為此,作者吉姆放眼我們未來的學習和生活,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內在動力的公式,動力=目的*精力*S3。
作者西蒙.斯涅克在《從「為什麼」開始》一書中強調,能夠向別人傳遞你為什麼要做你所做的事情,這一點非常重要。只要你能清楚地表達趨勢你的信念,也就是目的,人們才會選擇接納你所提供的東西。所以作者吉姆認為,了解我們自己的人生目的有助於我們更好的生活,因為只有清楚了自己的生活目的才會清楚自己是什麼樣的人、自己想要什麼、以及自己為什麼會這麼做。《無限可能》書中提到,生活目的不僅體現自己的身體認同,還代表自己與他人的關係,更代表最能激發個人潛能的核心目標。無論是處於哪種目的,都需要一個充分的理由,就像不喜歡運動的人,但為了保持身材、擁有健康,也會進行運動鍛鍊;不喜歡下廚的人,但為了家人能享受健康的美食,也會嘗試下廚烹飪。如果你沒有動力、手足無措也別擔心,作者吉姆建議我們思考一下自己的目標和價值觀是否匹配,然後再思考應該怎樣去調整。這樣一來,你便有新的目標去執行了。
要實現目標,光有動力也是不夠的,我們還需要精神和身體的活力,這樣才能保證我們快速地向目標邁進。時間管理固然重要,但歸根結底是在於對能量的管理和把控上,不然就算是人能支撐,黑眼圈也會出賣自己。
《無限可能》書中提供了10條讓大腦產生無限可能的建議。
1、為大腦提供良好飲食。
2、為大腦提供所需營養物。
3、鍛鍊。
4、殺死ANTs。(負面自動思維)
5、保持乾淨的環境。
6、找到積極的同伴。
7、保護大腦。(降低腦損傷)
8、學習新內容。
9、做好壓力管理。
10、 睡個好覺。
1920年左右,俄羅斯心理學家布爾瑪.蔡格尼克發現,在一些繁忙的餐廳裡,服務員雖然在客戶點餐時能高效記住客戶的訂單,但訂單完成後卻忘記了是哪位客人點的。因此布爾瑪進行了一項研究,讓研究對象執行許多簡單的任務,但是會在任務期間幹擾他們。實驗結果表明,實驗對象記住被打斷的任務的概率是那些沒有被打斷任務的概率的兩倍,也就是說人們會優先關注那些未完成的任務,這個結論最終也被稱為蔡格尼克效應。
作者吉姆.奎克為了強化大腦、讓我們每個人形成行動習慣,在《無限可能》書中也加入了一些簡單的「大腦升級訓練」,也就是動力的必需品--S3的面貌。S3是small simple step的縮寫,意思就是小且簡單的步驟。作者吉姆建議,我們可以邁著嬰兒的步幅前進,將任務切成小塊,一點一點地養成習慣,從而帶來質變。
方式方法
假如我們把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全部完成,我們的成就會讓自己驚愕不已。
---託馬斯.愛迪生
說到這裡,我們就差無限可能模式的最後一個要素了,也是最難逾越的一個關卡—方式方法。方法是完成某件事情的程序或過程。簡單的幾個字卻涵蓋了最苦惱的過程。哪怕是作者吉姆自己也是經歷了漫長的歲月才掌握了屬於自己的學習方法,《無限可能》一書將其歸納總結為:如何做到專注、如何有效學習、如何長久記憶、如何快讀閱讀以及如何敏銳思考五個部分。考慮篇幅問題,我就只說一個對我影響特別大的:如何做到專注。
印度教牧師丹達帕尼曾提到:「專注是人類所有成功和努力的關鍵。如果你不能集中注意力,你就無法證明自己。」就像文章一開始提到的,我們有多久沒有靜下心專注於一件事情上了?在剛開始閱讀《無限可能》這本書時,自己很難靜下心閱讀,每隔一會就想著看看手機,刷新各類APP。生活中的我們或多或少都會遇到注意力無法集中的時候,小到步入校園的孩子,大到頤養天年的老人,都會受到注意力的影響。
不過既然作者吉姆會提到,那勢必就有解決方案,正如丹達帕尼所說:「注意力就像肌肉,你鍛鍊得越多,它就會變得越強壯」。一來,我們一次儘量只做一件事,雖然一心多用偶有好處,但在作者吉姆看來還是弊大於利,同時處理多項任務只會降低效率。二來,我們需要及時整理自己所處的環境,井然有序好過雜亂無章。三來,就是要讓自己忙碌的思維平靜下來,讓大腦安靜下來。《無限可能》書中為我們提供了三種讓大腦平靜下來的方法:運用4-7-8呼吸法;嘗試解決一些給自己造成壓力的事情;安排專門的時間給「分心」。我們必須承認,世間紛繁複雜的事情太多,要處理的工作、要來往的人情、哪怕是提升自我,都會出現幹擾因素;因此,我們必須學會專注、學會集中注意力、學會讓大腦冷靜。
但也不僅僅局限在專注這一點上,想要達到無限可能的狀態,我們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好在作者吉姆將其方法撰寫在了這本《無限可能》的書中,供我們慢慢品讀、細細琢磨。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T.S.艾略特曾說過:「我們不能停止探索,而我們探索的終點恰恰是我們探索的起點,但是我們已經對這個起點有了全新的認識」。人生道路,我們一直在前進,或順勢而為或逆流而上;無論是哪種道路,都需要我們靠腦力完成。成長過程,我們一直在努力,或被人嫌棄或被人;無論是哪種狀態,都需要靠自己去突破或完善。撕掉過往的標籤,摒棄陳舊的眼光,請相信,你就是你,但又不僅僅只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