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科學院礦產綜合利用研究所攻克鮞狀赤鐵礦

2021-01-08 中國政府網

    「採用該礦用懸浮焙燒系統處理寧鄉式鮞狀赤鐵礦,不僅所需焙燒溫度低、速度快、時間短、運行穩定、焙燒產品質量好,而且可回收大量餘熱,有利於節能降耗。整個系統操作簡便,生產安全,具有推廣應用價值。」

    近日,由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綜合利用研究所(簡稱「成都綜合所」)專門針對我國難利用礦石——鮞狀赤鐵礦而研發的礦用懸浮焙燒爐順利通過了專家組的評審驗收。

    作為此項目的主審,我國金屬選礦領域的專家、中國地質調查局研究員金永鐸對該項目讚不絕口。他說:「這是具有強大生命力的設備,很有推廣價值和應用前景!」

    向世界難題發起挑戰

    寧鄉式鮞狀赤鐵礦是我國分布最廣、儲量最多的沉積型鐵礦,也是我國乃至世界上最難利用的鐵礦,其利用問題曾被喻為世界性難題之一。

    據了解,這類鐵礦床廣泛分布於湖北、湖南、江西、四川、雲南、貴州、廣西等省(區)及甘肅南部地區,現已探明的該類鐵礦儲量達37.2億噸,佔全國沉積鐵礦探明儲量的73.5%,預計資源量可達上百億噸。鄂西、湘西是我國寧鄉式鮞狀赤鐵礦的主要富集區。

    在20世紀 50年代,國家為開發鄂西地區鮞狀赤鐵礦投入了大量地質勘查工作,查明鐵礦資源儲量16.87億噸。截至2003年底,依據湖北省礦產資源儲量表的統計結果,恩施自治州已查明的鐵礦有19處,累計探明鐵礦石資源儲量12.85億噸,佔湖北省鐵礦石總資源儲量29.96億噸的42.89%,居湖北省第一位,名列全國寧鄉式鮞狀赤鐵礦儲量首位。此外,還有30餘處鐵礦點勘查工作程度較低,僅做過礦點檢查,從成礦地質條件分析資源潛力較大,預測遠景資源量在10億噸以上。

    但是,由於鮞狀赤鐵礦為中品位高磷低硫酸性鮞狀赤鐵礦,屬難選礦石,多年來一直因未能解決利用問題,而被劃入表外儲量,成為呆礦而沉睡地下。從2006年起,寧鄉式鮞狀赤鐵礦開始有人問津,可研究成果因為指標不理想、工藝複雜、設備缺乏、成本高等,都未達到工業化開發利用鮞狀赤鐵礦的目的。國內部分鋼鐵企業只是把鄂西鐵礦作為配礦,用量較少。

    「鮞狀赤鐵礦資源集中,為我國僅存的少數幾個未開發的整裝礦山。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鐵礦資源的保障程度已不足,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大力開發高效、適應鄂西鐵礦資源特點的利用工藝技術,使該類呆礦變為『活礦』,對提高我國鐵礦資源保障程度具有重大意義。」成都綜合所劉亞川態度十分明確地說,「作為國家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成都綜合所有責任也有義務圍繞國家整體戰略,針對世界性難題進行攻關。」

    也正源於此,2008年~2010年,成都綜合所實施了地調項目——「鄂西寧鄉式鐵礦利用工藝技術研究」,拉開了向世界性難題挑戰的序幕。

    事實上,對實施這一項目,當時許多人心裡並沒有十足的把握。「許多科研單位針對鮞狀赤鐵礦利用問題進行了多年的持續攻關,但一直沒有獲得突破。成都綜合所能行嗎?」對此,國內一些專家甚至成都綜合所內部的人士都發出了不同聲音。

    「我們在金屬礦產選冶領域具有雄厚的實力,尤其是通過對釩鈦磁鐵礦多年的持續攻關,在難利用鐵礦的選冶科研方面積累了大量經驗,這些都是我們開展鮞狀赤鐵礦利用研究的優勢。」成都綜合所領導在集思廣益的基礎上,最後下定了決心——幹!

    但是,要想攻克世界性難題絕非易事,需要一流的團隊和敢於擔當的項目負責人。成都綜合所抽調精兵強將,成立了以所長劉亞川、研究院張裕書為項目負責人的科研專題組,開始了為期兩年的技術攻關。

    「要促進鮞狀赤鐵礦的大規模開發利用,必須加強高效脫磷脫矽浮選藥劑的研究、新型磨礦和選礦設備的研究以及適應性強、成本低的選別工藝等方面的研究。」張裕書在認真總結以前的科研成果的基礎上,確定了自己的主攻方向。針對鮞狀赤鐵礦礦石礦物組成複雜、脈石礦物含鐵量高、要求藥劑捕收能力強等特點,他們通過多次試驗,研發出了較好的陰離子脫磷捕收劑和陽離子脫矽捕收劑,並針對新型浮選藥劑開展了浮選試驗研究,取得了良好效果。

    2009年,成都綜合所對鮞狀赤鐵礦的科研攻關終於取得了突破。他們研發的磨礦-脫泥-浮選工藝通過擴大連續性試驗,獲得了鐵品位57.62%、磷含量低於0.03%、鐵回收率達80%以上的合格鐵精礦產品,使鮞狀赤鐵礦的各項研究指標一下子躍居全國同類研究領先水平。由此,我國數十億噸酸性鮞狀赤鐵礦資源的利用問題迎刃而解。該項成果被評為「2010年中國地質調查局十大進展」。

    攻克最後一個「堡壘」

    如果說成都綜合所研發的磨礦-脫泥-浮選工藝,讓難利用的鮞狀赤鐵礦「一夜復活」的話,那接下來他們研製的礦用懸浮焙燒爐,無疑讓鮞狀赤鐵礦成為了在低成本情況下得到高質量鐵精礦的「富礦」。

    「多項研究表明,鮞狀赤鐵礦、菱鐵礦、褐鐵礦等複雜難選鐵礦利用常規的選礦方法較難獲得高質量的鐵精礦,磁化焙燒處理這些礦石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劉亞川說。

    為實現鮞狀赤鐵礦的低成本高效利用,該所又於2011年聯合東北大學實施了地調項目——「礦用懸浮焙燒爐研製」。

    目前,我國工業上使用的磁化焙燒設備主要有豎爐、迴轉窯等。豎爐只適宜於焙燒塊礦,原料利用率低,物料呈堆積態,傳熱效率低,自動化程度低,處理量小,中心易欠燒,表面易過燒。迴轉窯可以實現全粒級焙燒,但設備投資大,熱量利用率低,焙燒成本高,對物料、燃料、含水量、焙燒氣氛、溫度等要求嚴格,需精確控制,否則容易結圈,導致工業生產作業率低。

    「所以,研製一種高效、節能的磁化焙燒裝備,以填補焙燒設備上的不足,成為了鮞狀赤鐵礦高效利用的又一個關鍵。」張裕書說,「本項目就是針對鮞狀赤鐵礦等複雜難選鐵礦石,在以往懸浮焙燒研究的基礎上,研製出一種高效的磁化焙燒設備——礦用懸浮焙燒爐,為我國複雜難選鐵礦石的開發利用開闢了新途徑。」

    但是,研製這樣的設備面臨著諸多技術難點:鐵礦石中含有低熔點物質,在高溫和還原氣氛共同作用下容易形成 「結圈」,堵塞設備;磁化焙燒獲得的磁鐵礦,如果直接排入水中冷卻,會浪費大量的熱量,但如果在空氣中冷卻,若條件選擇不當或設計不合理,會使磁鐵礦氧化成弱磁性的赤鐵礦,降低選別指標;如果流態化預熱、流態化反應以及流態化冷卻裝置設計不合理,將會造成運行不暢(堵料)、還原產品質量不高(低效)以及浪費大量熱量(耗能)。

    所以,如何研製一套既能回收大量餘熱,又不產生結圈、設備運行通暢、焙燒指標良好的磁化焙燒爐,不僅是本項目的技術難點,也是項目的重中之重。

    以劉亞川和張裕書兩人為負責人的項目組聯合東北大學知難而進,圍繞上述技術難點開始了有針對性的研製工作。他們通過先期的熱平衡計算、設備設計,於2012年1月10日安裝完成了該套設備,並通過了專家驗收。隨後在完成焙燒系統的初步驗收和初步調試後,他們按照專家在驗收和調試時提出的意見對設備進行了大量的整改和提升。經過試驗,他們研發了鮞狀赤鐵礦連續懸浮磁化焙燒-磁選-反浮選工藝,獲得了鐵精礦全鐵品位60.13%、回收率74.59%、含磷0.24%的優異技術指標。

    通過評審,專家們一致認為該設備具有工藝設計合理、結構設計先進、自動控制完善、回收大量餘熱等創新點,具有很強的適用性和推廣價值。

    談到該設備的優點時,張裕書如數家珍地說,焙燒能耗低、焙燒產品質量好、設備運行穩定、焙燒成本低、焙燒溫度低、焙燒時間短,而且自動化程度高、設備作業率高、佔地面積小、設備磨損小。經測算,設備處理能力為100千克/小時左右,焙燒時間為3分鐘左右,焙燒作業單位成本為83.12元,分別為豎爐的87%、迴轉窯的49%左右。

    更重要的,該設備應用前景十分廣闊,除可以適用於30億噸以上鮞狀赤鐵礦、約18億噸菱鐵礦、10億~20億噸褐鐵礦、鏡鐵礦、羚羊鐵礦、混合型鐵礦,以及其他難選鐵礦外,對設備進行適當改進後,還可以用於金礦等其它需要焙燒的礦石。

    「這套設備在我國已經十分成熟,類似的設備在氧化鋁焙燒中得到了大量應用,已經實現了工業化。只需要按照成都綜合所研究出的新工藝,對設備進行改造提升,就可以拓展到鮞狀赤鐵礦的焙燒中。」東北大學設計院原院長、瀋陽鑫博公司董事長劉鶴群表示。

    成都綜合所對鮞狀赤鐵礦的利用研究遠不止於此。他們還開展了鮞狀赤鐵礦高效清潔利用技術研究,不僅讓其能夠高效利用,而且實現了清潔利用。選礦廢水可回收利用,工藝中獲得的浮選尾礦和磁選尾礦均可作為水泥生產填料,應用於建築、裝飾等領域。

    成果轉化仍需多方給力

    儘管通過對鮞狀赤鐵礦利用的持續科技攻關,成都綜合所已經完全解決了鮞狀赤鐵礦的高效利用問題,但這一成果卻是「熟透的挑子無人摘」,還沒有得到很好的轉化和推廣。

    究其原因,一方面因為該工藝和設備前期投資大,一般需要5000萬元左右,許多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因擁有的鐵礦資源少,覺得總體下來不划算,不願意應用;另一方面,國家對利用鮞狀赤鐵礦這類低品位、難利用礦石的扶持激勵政策不夠,企業缺乏積極性。

    「要真正使鮞狀赤鐵礦得到規模開發、高效利用,國家必須出臺相關政策,對開發利用難利用礦石,要在資源配置、綜合利用示範基地建設、稅費減免等方面給予傾斜,鼓勵其積極推廣應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張裕書說。

    對此,韓躍新持相同觀點。他認為,對鮞狀赤鐵礦這些低品位、難處理的礦石利用,國家應比照循環經濟的優惠政策給予扶持。

    事實上,成都綜合所研發的這項技術和設備,對保證我國鐵礦資源的供給,保障我國經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作為為世界第一鋼鐵生產大國與消費大國,近幾年來我國鐵礦石自給率逐年下降,對外依存度不斷攀升。其主要原因就是我國鐵礦資源中貧礦、難採、難選礦佔比大,許多鐵礦資源無法得到有效開發利用。

    「鐵礦石問題已經成為懸在整個行業頭頂的一把利劍。在當前我國鐵礦石進口居高不下的嚴峻形勢下,如何合理開發利用低品位、難利用鐵礦資源,提高國內鐵礦石自給率已成為當務之急。」最後,劉亞川表示,「國家應出臺政策,建立綜合利用先進技術示範點,讓成熟的技術儘快轉化成現實生產力,以從源頭緩解我國鐵礦石自給率不足、對外依存度過高的問題。」

相關焦點

  • 科技領軍人才之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王登紅
    王登紅 自然資源部深地資源成礦作用與 成礦預測重點實驗室首席科學家 二級研究員,博導 曾任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稀有稀土貴金屬研究室主任
  • 礦產、礦產資源基礎知識
    礦床評價是礦產普查和勘探的一項重要內容,是為了確定礦床的工業利用價值而進行的地質與技術經濟的綜合分析工作。一個礦床從發現到勘探,直至礦山建成投產,都是對其不斷深入認識和評價的過程。由於各階段對礦床的研究程度及獲得資料的完備程度不同、因而評價結論的可靠程度和成果的用途也不同。據此,一般可分礦床遠景評價、工業評價等。
  • 科技領軍人才之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劉成林
    劉成林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現就職於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聘任自然資源部成礦作用與資源評價重點實驗室首席科學家2003年入選國土資源部「百人計劃」2007年「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017年獲國土資源部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稱號2016年入選青海省「高端創新人才計劃」領軍人才2017年入選中國地質調查局傑出地質人才計劃2010年獲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第四屆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2005年獲柳大綱優秀青年科學技術獎獲國土資源部「十一五」科技工作先進個人第二屆全國地勘行業
  • 科技領軍人才之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翟慶國
    翟慶國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2002年吉林大學地球科學學院本科2005年吉林大學地球科學學院碩士>2008年中國地質科學院博士2008年至今在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工作先後在臺灣中研院地球所、臺灣大學和美國萊斯大學訪問2015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優秀青年基金資助
  • 科技領軍人才之中國地質科學院物化探研究所張勤
    科技領軍人才之中國地質科學院物化探研究所張勤 中國礦業報社 中國地質科學院 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 應用地球化學專業 獲碩士學位 1983年8月起 在中國地質科學院 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 (物化探研究所
  • 遼寧省礦產資源地質特徵現狀及菱鎂礦類型分類
    遼寧北部的菱鎂礦礦床是在20世紀50年代被發現的,其主要是分布在鐵嶺交接地帶以及撫順縣北部的青石嶺村以及上年馬村和三衝村一帶,礦床主要是呈現出東西向展布,由多個礦體所構成,在一定程度上礦體呈現出橢圓狀,本文主要是分析了遼寧北部菱鎂礦礦床,探討了其地質特徵和實際應用。
  •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招人啦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簡稱:水環所)成立於1956年,是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直屬事業單位,是專門從事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科研工作的國家級研究機構,是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組成部分,也是國家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的骨幹力量。水環所現有石家莊和廈門兩個科研業務基地。
  • 地質地球所發現赤鐵礦漫反射光譜的影響因素及環境意義
    赤鐵礦是自然界中常見的反鐵磁性礦物,是古地磁和古氣候信息的良好載體。目前,有多種方法可以對赤鐵礦進行定量化研究,如利用巖石磁學參數HIRM(hard isothermal remanent magnetization)及S-ratio(IRM-300mT/SIRM)可以確定赤鐵礦的絕對含量和相對含量。
  • 科技領軍人才之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王學求
    科技領軍人才之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王學求 2020-12-02 17: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新疆吐魯番地區礦產資源
    礦石礦物以磁鐵礦、赤鐵礦為主,菱鐵礦、褐鐵礦次之,伴生元素有錳、鋁、鋅,可以綜合利用。1、梧桐溝鐵礦床該礦床位於鄯善縣西南直距130米,有簡易公路通行,交通較為方便。礦區東西長5.3千米,南北寬2千米。地表共發現鐵礦體105個,其中規模較大的有6個,深部共發現盲礦體6個。
  • 2020中國地質科學院招聘12人公告
    1人 地熱資源探測 利用研究部 科研崗2 博士 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 1人 礦產探測技術與評價研究部 科研崗3 博士 地球物理 1人 考試時間及參加考試人員名單將在中國地質科學院網站上發布,請應聘人員隨時關注中國地質科學院網站公告信息。(三)考試考試採取面試的形式,主要測試應試者的綜合素質及與招聘職位的匹配度。滿分100分,合格分數線60分。(四)考察與體檢面試成績在60分以上的應聘人員方可被確定為考察對象。
  • 石膏 溫石棉 矽灰石 滑石 石墨礦產地質勘查規範
    ;研究覆蓋層、近礦圍巖、夾石的成分及其綜合利用的可能性或開採時對礦石貧化的影響;研究風化(氧化)作用對礦石質量的影響。4.5  綜合勘查、綜合評價預查階段應了解共生、伴生礦產的種類及其特徵。普查階段應大致了解共生、伴生礦產的賦存特點及綜合利用的可能性。詳查階段應利用勘查主礦產的工程,研究了解共生、伴生礦產的含量和物質組分,對具有工業利用價值和經濟效益的共生、伴生礦產,應基本查明其賦存狀態及綜合利用的可能性。
  • 山東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第六地質大隊職工獲中國科學院礦物學與...
    12月23日,山東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第六地質大隊張琪彬作為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2020級博士生(在職)參加了中國科學院礦物學與成礦學重點實驗室第十屆「礦物與成礦」研究生學術論壇,並以報告「膠東紗嶺金礦床成礦後熱演化史:來自鋯石、磷灰石低溫熱年代學的制約」獲得學術報告評比一等獎。
  • 科技領軍人才之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李建華
    科技領軍人才之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李建華 2020-12-23 18: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戰略性礦產資源綠色勘查開發利用高峰論壇在涼山召開
    11月16日,由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礦產綜合利用研究所和涼山州德昌縣人民政府主辦的「戰略性礦產資源綠色勘查開發利用高峰論壇」在涼山德昌召開。本次會議以聚焦國家稀土、釩鈦、鋰等戰略資源需求,推進綠色勘查開發科技創新,推進產學研用融合,建設全產業鏈綠色示範基地為主題。
  • 十堰市礦產資源簡介及儲量分布情況(一)-十堰晚報數字報|十堰晚報...
    8、螢石礦:又稱氟石,是一種非金屬礦產,可發螢光,廣泛用於航天、製冷、醫藥、機械電子和原子能等領域。主要分布於竹谿縣、鄖陽區。 9、赤鐵礦:又稱「雲子鐵」、赭石,主要成分為三氧化二鐵,呈片狀、粒狀、鮞狀、緻密塊狀等,是重要的煉鐵原料,也可用於紅色顏料。主要分布於房縣。
  • 科技領軍人才之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劉曉春
    劉曉春 1984年畢業於 長春地質學院地質系1992年獲博士學位 1993年5月~1995年4月 在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做博士後 1995年5月始 在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任研究員 現任 極地地質研究室主任
  • 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自然資源綜合調查指揮中心所屬13個專業...
    繼2020年8月28日,由原武警黃金部隊轉隸組建的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自然資源綜合調查指揮中心在京掛牌後,9月22日至28日,由原武警黃金部隊(現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自然資源綜合調查指揮中心)所屬總隊、支隊(研究所、教導大隊)轉隸而成的13個專業地質調查中心陸續掛牌,並召開成立大會宣布了領導班子任職通知
  • 集貴州礦產資源之大全!《中國礦產地質志·貴州卷》將出版
    這意味著一部全面總結貴州省礦產地質工作成果及區域成礦規律,為新時期找礦工作提供科學理論支撐、為政府部門提供礦產資源領域決策的參考資料、為地質工作者提供的工具書和為國民提供權威性的普及讀物即將出爐。 2014年,我國啟動新中國第一部《中國礦產地質志》的研編工作,研編內容包括各省、區、市礦產地質志,全國礦產總志以及全國區域成礦規律研究等三部分,每部分均有書、圖、資料庫及普及本,將匯集全國查獲的全部礦產資源及其開採利用的狀況,分析資源前景,並對找礦過程中獲得的豐富的找礦經驗和成礦規律認識進行階段性的總結。整個研編工作於2020年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