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網4月26日訊(河北經濟日報記者 王淵 商棠)天氣未暖,旅遊先熱。最先熱起來的,就包括雄縣的古韻味。
4月25日,雄縣宋遼古戰道遺址公園,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絡繹不絕。
雄縣文保所所長鄭金茹說:「國家設立雄安新區的消息很快傳遍了全國,雄縣的歷史文化古蹟也引起了遊客的矚目,最近來宋遼古戰道遺址參觀的人數明顯增多,是去年同期的好幾倍。」
位於雙堂鄉祁崗村的祁崗地道於1964年發現並發掘。該地道全長200餘米,為青磚券頂結構,洞頂距地面約4米高,內含議事廳、兵器廳、迷魂洞等6個洞室及通道,分別設有掩體、放燈處、翻板等設施。據縣誌記載,地道由雄州城通霸州城,兩城相距70餘華裡,地道內出土了宋遼時期的瓷器瓷片,經專家論證為北宋用於軍事的地道,2013年3月份被公布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來自北京的遊客宋先生說:「沒想到雄縣還有這麼震撼的歷史遺存,其規模之大、建設之精良、設計之奇巧、功能之完備,令人驚嘆。」
雄縣古稱雄州,文化積澱深厚,「古」韻極豐。雄縣是一座千年古縣,戰國時期為燕南趙北之界,境內尚有燕國長城遺址20多公裡。到了宋遼時期更是兵家必爭之地。目前,全縣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單位44處,其中定級的有23處,未定級的21處。
改革開放以來,雄縣縣委、縣政府圍繞「古」字做文章,積極引領、扶持廣大農民群眾對古玩、古曲、古藝等深入挖掘,培育市場,促進了雄縣的經濟發展。近年來,雄縣先後被命名為「中國古地道文化之鄉」、「中國古地道文化研究中心」、「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最具特色旅遊目的地」、「中國旅遊文化示範基地」、「中華詩詞學會培訓基地」等六大國家級名片,發掘非遺項目21項,其中列入市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非遺項目達到15項,縣級非遺項目名錄6項。
「雄安新區古代為雄州、安州之地,新區文化與歷史悠久的雄州、安州一脈相承。白洋澱歷史文化是雄安新區發展的文化基礎。白洋澱文化和愛國忠誠、慷慨仗義、不畏強敵、前赴後繼的人文精神,是雄安新區發展的精神動力和文化自信的基礎支撐。」著名學者梁勇先生說。
根據近年考古工作者對雄縣中世紀地道工程的探測和研究,一致認為這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保存最完好的古代地道,堪稱世界之最。建議有關部門按照文化遺產保護要求,起草有關保護利用的地方規章,逐步部分恢復文化原生態,首先啟動申報國家重大文化遺址保護公園項目,繼而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通過申遺工作喚起全社會對這項偉大歷史文化遺存保護的責任感和自豪感,提高雄安新區規劃建設與保護歷史文化的美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