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最大謎團:希特勒為何在敦刻爾克放走34萬英法軍隊?

2021-01-19 阿爾法工場研究院


寫在前面:克里斯多福·諾蘭第一次執導二戰題材的影片《敦刻爾克》,7月21日在美國上映後,好評炸裂,更被盛讚「年度最佳」。作為年度最令人期待的影片之一,該片會在9月登陸國內院線。為助諸君有更好的觀影體驗,今天特與各位分享一篇關於77年前這段歷史的解析文章。



二戰前期,德國軍隊西線的進攻十分順利。


讓人不可思議的是,正當德軍的坦克部隊已經佔領法國北部,並且已經從敵人的基地切斷英法軍隊之後。


幾十萬的英法軍隊被圍困在敦刻爾克這個地域狹小的港口中,德軍的坦克部隊剛要衝入敦刻爾克實施掃蕩的時候,希特勒卻命令他的軍隊停止了攻擊。


結果,讓英國軍隊在這惟一的退路上撤出了22.4萬人,法國撤出了11.4萬人。用英國人的話說,這是「敦刻爾克奇蹟」。


但事實是,正當沒有任何其他的東西可以挽救英法軍隊的時候,希特勒的行動卻保住了他們的生命。


正是這些從德國手中逃出的英國軍隊才使得其有實力繼續作戰,並保留著足夠的人力來防守海岸和應付侵略的威脅。同時也為5年後希特勒本人和納粹德國的最後失敗埋下了伏筆。


是什麼原因使得希特勒發出這個決定命運的命令呢?他為什麼要這樣做呢?這真是一個令人不解的謎。


在對此事進行長期的研究探索中,已經發現了足夠的證據。史學家們不僅能夠把前後的經過編成一條完整的鏈條,而且對於導致這個最後決定的一連串理由也似乎可以得到恰當的解釋。


英國著名的軍事思想家李德·哈特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史》一書中,針對這個方面的問題作了如下剖析:


從大量的歷史資料來看,這個「奇蹟」的發生跟希特勒的複雜的性格有一定的關係,同時也是受到其他人物思想活動的影響。


1940年5月24日上午,希特勒在視察中會見了一個關鍵性的人物——倫德施泰特


倫德施泰特是一位謹慎的戰略家,他對於一切不利的因素總是很小心地處置,且一向都是避免在樂觀的時候犯錯誤。


正是這個原因,希特勒把他看做是很好的幫手,他可以向希特勒提供冷靜的平衡的研判,而這正是希特勒所缺乏的。


倫德施泰特在匯報情況時,特別提出由於長時間和迅速的行動,坦克的實力已經減弱,並且指出從南北兩面都有受到攻擊的可能,尤其是南面。


希特勒對於倫德施泰特的謹慎態度表示「完全同意」,並也強調保存裝甲部隊以供未來作戰之用是很重要的。


下午他回到自己的統帥部後,就立即召見陸軍總司令哈爾德,命令其暫停進攻。


哈爾德在他的日記中傷感地寫道:「由裝甲和摩託化部隊所組成的右翼,在其前面已無敵人,現在已經在元首的直接命令下停止不前,至於解決被圍敵人的任務則準備留交給空軍去完成!」


希特勒的暫停命令是受到倫德施泰特的影響嗎?


假使希特勒已經感覺到他的這個命令是受到倫德施泰特的影響,那麼在英國軍隊逃走之後,為了替自己所作的決定找藉口時,也就幾乎必然會提到這一點,因為他最喜歡把一切過錯推到別人身上。


但是這一次他卻在事後的解釋中從未提到倫德施泰特的意見是其中因素之一。這種反面的證據很重要。


有許多人認為,很可能當希特勒前往倫德施泰特總部之前,他的內心裡就有了一種打算。其目的是想替他自己的想法尋找進一步的合理解釋,以便作為強迫哈爾德等人改變計劃的根據。


如果在這之前還受過其他人的影響,那他們就是凱特爾和約德爾,他們是希特勒大本營中的主要軍事首腦。


當時瓦利蒙特聽到停止攻擊命令的傳聞,就向約德爾詢問原因,約德爾向其證實了命令的真實性,事後瓦利蒙特在自己的記載中提到了這件事情:


約德爾強調希特勒、凱爾特和他本人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作戰的經驗證明,裝甲部隊是不能在沼澤地中使用,那樣是要受到重大損失的。


因為各裝甲部隊的實力已相對減弱,而且即將發動的第二階段對法國的攻勢中,他們還有其他重要的任務。


除了上述幾種情況以外,還有一點就是德國空軍司令戈林對希特勒這個決定的影響。瓦利蒙特在記載中說:


不過在當時,我發現另外一個有關暫停命令的原因——即戈林此時出現了,並向元首保證他的空軍可以從天空封鎖海邊的退路,以完成合圍的任務。他毫無疑問地把自己軍種的威力估計得過高了。


憑藉戈林在納粹黨內不可動搖的副領袖地位,最終使得圍剿敦刻爾克的任務落在了空軍的手裡。後來,曾經強烈反對過這個命令的古德裡安特別指出:「我想促使希特勒作出這個決定的主要因素之一即為戈林的虛榮心。」


有證據顯示,後來德國空軍在使用上也沒有發揮全部的力量。一些德國空軍將領說,希特勒在這一方面如同制止地面部隊一樣加以限制。


因此,有高層懷疑在希特勒的軍事理由的背後是否還有政治動機的存在。時任倫德施泰特總部作戰處長的布魯門特裡特對希特勒在訪問集團軍總部時的講話作了記錄,他認為這個講話是驚人的:


希特勒的精神非常好,他承認這次戰役的過程的確是一個奇蹟,並告訴我們他相信戰爭在6個月內就可以結束。此後他就想和法國籤訂一項合理的合約,於是和英國達成協議的途徑也就暢通無阻了。


他說到對大英帝國的讚賞,其存在的必要,以及英國人對世界文明的貢獻。這一席話真是讓我們大感驚異。他聳一聳肩說,這個帝國在創立時所使用的手段固然並不太光明,但卻也是時勢所迫,無可奈何的。


他把大英帝國和天主教會相比較,並說二者對於世界的安定都是必要的因素,他又說他對於英國要求的不多,僅是它應該承認德國在歐洲大陸上的地位而已。


德國舊殖民地的歸還是固所願也,但卻非必要,他甚至表示如果英國在任何其他地區遭遇困難時,他還願意提供武力的支援。


他指出殖民地只不過是一個威望的問題,因為它們在戰爭中是無法守住的,而且也很少有德國人願意到熱帶去生活。


他的結論是,他的目的是想站在英國人認為可以接受的立場上,來和英國謀求和平。


布魯門特裡特在其後的回憶中時常提到這一次談話。他感到希特勒之所以突然作出停止攻擊的命令,是其政治計劃中的一部分,其目的是為了想使和平可以比較容易達成。


假如英國遠徵軍在敦刻爾克全部被殲,那麼英國人就會認為他們的光榮受了一次嚴重的侮辱,就會拼命地雪恥了。讓他們逃跑也許是希特勒想要安撫英國人的一種手段。


從希特勒的《我的奮鬥》一書中也會看到,他對英國的態度是一種又愛又恨的複雜感情。希特勒的個性是很複雜的,所以沒有一個單獨的解釋是完全正確的。


人們分析希特勒作出這個決定的理由有以下幾個方面組成:


一是他想保全坦克的實力以供下一場戰鬥之用。


二是他對敦刻爾克地區的沼澤心有餘悸,因為一戰時有過這樣的教訓。


三是戈林對於空軍的威力作了過高的估計和過分的誇大。


四是他的內心深處還有某種政治理由,但它和軍事線索交織在了一起,而不易被發現。


因為希特勒這個人對於政治戰略有著一種癖好,而且在他的思想中又有許許多多的曲折。


(本文來源:豆丁網)

 
 

相關焦點

  • 二戰「戈胖子」:曾經的一流飛行員,為何卻墮落成「自戀狂」?
    光是從這些光鮮的戰爭經歷來看,戈林在一戰時期的從軍生涯比希特勒要強得多。 而戈林作為德國的空軍英雄,本有機會繼續在軍隊中發展的,但是戰敗後的德國空軍被完全解散,王牌飛行員戈林瞬間就沒有任何一席之地。為空軍流血流汗近十年的戈林心情可想而知,但他絕不願意做一個平民終老一生,於是加入了納粹黨,成為納粹黨元老之一,跟隨希特勒成功奪得德國的控制權。
  • 二戰:德國進攻法國為何要繞道阿登森林?而沒有直接進攻法國本土
    德法兩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積怨頗深,希特勒在二戰前的一系列閃擊操作,其最後的目的也是稱霸歐洲大陸,打破英法為主的歐洲秩序,所以註定德國與法國終有一戰,而當時的法國號稱有全世界最強悍的陸軍,兵力高達300多萬,部隊機械化程度比德國高,這第一陸軍的名稱並非是浪得虛名,德國進攻法國這在當時簡直是匪夷所思的事情
  • 黑色閃電列王牌軍第四,希特勒近衛師南徵北戰,戰敗後向美軍投降
    春哥聊二戰【春哥註:一部二戰史,跌宕起伏,充滿了許多傳奇人物和故事,也充滿了戰爭的大場面,大格局,在諸多名帥猛將的指揮下,整部二戰史顯得雄渾激昂,而面對戰爭中犧牲的千萬靈魂,又會感到無助和絕望,戰爭意味著傷害和死亡。
  • 二戰鋼盔哪家強?德式M35號稱一代經典,英法兩國的都醜
    很多人之所以痴迷於二戰史,一方面是因為其戰爭規模之大,史上罕見。另外一方面,是因為二戰時期的各國武器裝備,它們都各具有獨特風格和性能,可以用「眼光繚亂,百家爭鳴」來形容。今天且不談各國的武器裝備,我們來聊聊參戰各主流強國軍隊的輔助裝備:鋼盔。
  • 二戰十大著名女間諜:希特勒是被她出賣的
    珀爾·維什林頓  最高懸賞的女間諜—珀爾·維什林頓  近日,英國國家檔案館解密了一份檔案,檔案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珀爾·維什林頓的二戰女間諜。她長得並不出眾,擔任間諜的時間也僅有一年多,但卻是二戰期間最著名的女間諜之一,希特勒甚至懸賞100萬法郎買她項上人頭。
  • 近百萬蘇軍全軍覆沒,基輔戰役為何成為二戰時最大的圍殲戰
    基輔戰役是蘇聯與德國在二戰前期發生的一次大型戰役,這場戰役蘇軍慘敗,大量有生力量被德軍殲滅,60多萬蘇軍被德軍俘虜。德軍也因為此戰的勝利,佔據了烏克蘭大片地區,並在蘇聯西南戰場佔據了主動權。 有一種說法認為基輔戰役,是二戰時期眾多大型戰役當中最大的圍殲戰,據說這種說法是來自於希特勒。
  • 二戰中三巨頭合影,為何偏偏羅斯福坐中間?背後原因真不簡單
    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前美國和英國以及蘇亮在雅塔爾舉行了一次首腦會議,研究戰爭結束後全球新秩序和利益分配的問題,在這次會議上三巨頭進行了合影,事後發現當時美國總統羅斯福坐在了中間主位上,英國首相邱吉爾和蘇亮領袖史達林在其左右,這是為何呢?
  • 一位德國木匠為何讓希特勒膽戰心驚?希特勒:此人敢刺殺元首
    整個二戰期間,黨衛軍秘密警察對一位德國木匠嚴加看守,將他關在納粹的集中營裡,一直到二戰後期,將這位德國木匠殘忍的殺害。 那麼,黨衛軍為何對一位德國木匠嚴加看守呢,此人到底是誰?原來此人跟希特勒有關,用希特勒的話來說:「此人陰謀差點得逞,讓帝國毀於一旦!」
  • 二戰疑雲,德軍是否真的建立南極基地,為何盟軍特種部隊一去不還
    二戰雖然已經過去幾十年,但對於二戰的探索揭秘卻從未結束,現在還有不少影視劇喜歡以二戰為背景講述一些光怪陸離的故事,而這些故事還出奇一致的都跟二戰納粹德國有一些關聯。事實上二戰確實存在很多謎團,比如德國的南極基站就是其中之一。
  • 他故意算錯一個公式,希特勒很鬱悶,要不然二戰還不知道得打多久
    二戰時期,德國之所以會慘敗那完全是因為無論是歐洲戰場還是亞洲戰場,美國都是有著非常多的盟友,客觀的來說,希特勒所帶領的軍隊無論是在軍事上,還是策略上都有著非常大的優勢,這是很多國家比不上的,但是德國之所以最後輸了,除了「豬隊友」的因素,還有美國的強大生產技術。
  • 為何說德國若有原子彈必先轟炸英國?
    一直以來,核武器都是世界上名副其實的「真理」,在二戰期間更是一錘定音的大殺器。今天的很多人,常常為納粹德國的失敗而痛心疾首、呼天搶地。他們認為如果希特勒早美國一步研製出原子彈,那麼必然能逆轉戰局,取得二戰勝利,成為世界霸主。
  • 二戰期間,希特勒對中國和日本的真實態度,你絕對想不到!
    希特勒是人類的罪人,全世界人民都恨他。但如果你認真看過歷史,你就會說,所有國家的人都可以罵希特勒,唯有中國人應保持冷靜。因為二戰期間,希特勒罵所有國家都是劣等民族,唯有稱讚中華民族是優秀民族。  在對日本和中國的立場上,希特勒也曾表現出截然相反的態度,對日本極為鄙視,而對中國卻極為尊重。
  • 瑞士無軍隊只有800萬人口,為何從來不怕被侵略?打它要100個師
    眾所周知,希特勒是二戰的發起者之一,是當時各個國家討伐的對象。希特勒當時屠殺了眾多猶太人民,犯下了沒有辦法原諒的罪過。希特勒發動二戰的原因有很多,第一個就是經濟危機,因為美國股市的崩盤,讓經濟危機蔓延到了整個歐洲。還有一個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法西斯專政開始在義大利王國建立。
  • 被希特勒寄予厚望的「齊格菲」防線,為何4個月就被盟軍攻破?
    文/滅霸他爸提到防線,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二戰初期法國的「馬奇諾」防線,這條被法國人寄予厚望的防線,在戰爭爆發後,並未發揮出阻擋敵人的作用,從而成為戰爭史上的笑柄。實際上以規模而論,「馬奇諾」防線只能屈居第二,二戰期間還有一條比它更長、更堅固,規模更加龐大的防線。
  • 納粹德軍為何淪為殺人魔鬼?希特勒究竟做了什麼?
    二戰時期,因為希特勒歧視猶太人,納粹德國對猶太人展開了瘋狂的大屠殺,希特勒領導下的納粹德軍,成為這個喪盡人類良知行動中的主角,變成了殺人魔鬼。上個世紀發生的二次世界大戰,是對人類物質文明和生靈的巨大摧殘。戰爭遍及歐、亞、非洲陸地和大西洋、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廣闊水域,持續2194天(6年),被徵入伍者達1.1億人。
  • 阿根廷128歲老人自稱希特勒,拿出證據說:躲了75年,太累了
    希特勒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罪魁禍首之一,1945年4月30日,蘇聯發動了柏林會戰,而就在當天,希特勒和他的秘書舉行了簡單的婚禮,然後自殺,而在死亡之後,一些納粹分子在兩人的屍體上澆上了汽油,然後點燃,而後來,蘇聯軍隊來到的時候,希特勒只剩下了比較堅硬的頭骨和牙齒了。
  • 二戰戰敗後,希特勒自殺了,那德國人恨希特勒嗎?
    二戰戰敗後的德國有多慘?估計沒幾個人能說得清。當時的德國不僅領土被四分五裂,同時在德國的大街上到處都是燒殺搶掠的盟軍士兵。可以毫不誇張的說,二戰結束後的德國遠比二戰前的德國還要慘。那麼既然如此,當希特勒選擇在聯軍到來前自殺後,德國人有沒有恨希特勒呢?
  • 二戰希特勒秘密進行「基地211」計劃,真的造出飛碟了?
    關於二戰希特勒的黑科技,以此為題材的影視劇相信大家都看過不少,拿到說二戰中,納粹黨希特勒真的研製出了飛碟嗎?我覺得很有可能,要不然也不會有那麼多的編劇往這方面想,而且二戰結束後到現在還有很多當事人健在,他們的回憶也都證明了這一點。
  • 希特勒和墨索裡尼得知日本偷襲珍珠港後是什麼的反應
    根據希特勒身邊工作人員的回憶錄,當希特勒聽到這個消息後,是前所未有的暴怒。我們可以想像,希特勒驚訝的眼神中帶著憤怒,怒吼道:「日本這樣的豬隊友啊」。那麼希特勒為何會如此生氣呢?演講中的希特勒,肢體語言很「犀利」希特勒沒有忘記,一戰中由於美國的參戰,導致戰局迅速發生扭轉,以至於德軍不得不籤訂《凡爾賽條約》選擇投降,喪失了大量的國土和主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