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中鳥類眾多,象徵愛情的鴛鴦、寄予離愁的大雁等都是古代詩人筆下的常客。從「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到「衡陽雁去無留意」。那些飛翔於古詩詞中的鳥,是怎樣一個狀態呢?一起來看看吧!
燕子:
自古以來,燕便是與爛漫的春光為伴的——古人看到了輕盈撲飛的燕子,便知道是春天要來了。
《春遊湖》徐俯雙飛燕子幾時回?夾岸桃花蘸水開。春雨斷橋人不度,小舟撐出柳陰來。
解讀:生機勃勃的春日裡,詩人來到湖邊遊春,見到了翻飛的燕子,便驚喜地問道:「雙飛的燕子啊,你們是何時歸來的?」自顧地放眼望去,果然春天是到了。
《絕句》杜甫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解讀:此詩以「遲日」領起全篇,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萬物欣欣向榮的特點,並使詩中描寫的物象有機的組合為一體,構成一幅明麗和諧的春色圖。
大雁:
在古詩詞中,「雁」似乎總是和「離別」「大漠」聯繫在一起——雁總是以這樣的形象作為氣氛的一種渲染而出現。
《使至塞上》王維單車欲問邊, 屬國過居延。徵蓬出漢塞, 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 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 都護在燕然。
解讀:王維寫這首詩的時候是開元二十五年。這一年,唐玄宗命王維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出塞慰問戰勝了土蕃的河西副大使。不過王維明白,唐玄宗這是找了一個理由要將自己排擠出朝廷。
《聞雁》韋應物故園眇何處,歸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齋聞雁來。
解讀:古代交通不便,遠飛的大雁常常引起遊子對故土的懷念。本詩作者在秋雨之夜,歸思正深之際,聽到自遠而近的雁叫聲,其心中的感觸較之常人又深一層。
杜鵑:
舊時有蜀國國王化身杜鵑悲啼的傳說。這可能是前人因為聽得杜鵑鳴聲悽苦,臆想出來的故事。但也因此奠定了杜鵑「悽慘」的基調,成為離愁的寄託。
《子規》吳融舉國繁華委逝川,羽毛飄蕩一年年。他山叫處花成血,舊苑春來草似煙。雨暗不離濃綠樹,月斜長吊欲明天。湘江日暮聲悽切,愁殺行人歸去船。
解讀:本詩從「杜宇化鵑」這個故事下筆,設想杜鵑鳥離去繁華的國土,年復一年地四處飄蕩。再化用「杜鵑啼血」這個傳聞,突出杜鵑和詩人孤身飄蕩、羈旅情愁的情感。
《夜宿七盤嶺》沈佺期獨遊千裡外,高臥七盤西。曉月臨窗近,天河入戶低。芳春平仲綠,清夜子規啼。浮客空留聽,褒城聞曙雞。
解讀:此詩描寫詩人旅途中夜宿七盤嶺上的情景,抒發惆悵不寐的愁緒。通過抓住凌晨時分的自然環境的特點,聽見悲啼的杜鵑聲,出現了春夜獨宿異鄉的愁思和惆悵,充分表達了詩人被遠流他鄉的哀苦心情。
鴉:
在中國人眼裡烏鴉自古就是不吉利的徵兆。從詩中可見,鴉就是「悲傷」、「蕭瑟」的代名詞。
《天淨沙·秋》白 樸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
解讀:作者通過擷取六種自然景物,給讀者描繪出一幅景色從蕭瑟、寂寥到明朗、清麗的秋景圖。這首被稱為「秋意之聖」的白樸的寫秋之作,在曲中作者將秋日遲暮蕭瑟之景和明朗絢麗之景色融合在一起,由此勾勒出了一幅以秋為主旋律的曲子。
《天淨沙·秋思》馬致遠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解讀:此曲以多種景物並置,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圖,讓天涯遊子騎一匹瘦馬出現在一派悽涼的背景上,從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調,抒發了一個飄零天涯的遊子在秋天思念故鄉、倦於漂泊的悽苦愁楚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