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0月6日,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諾貝爾物理學獎一半授予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因為發現黑洞的形成是對廣義相對論的有力預測。另外一半授予萊因哈德·根澤爾(Reinhard Genzel)和安德裡亞·格茲(Andrea Ghez),因為在銀河系中心發現了一個超大質量的緻密天體。總獎金為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760萬人民幣)。
你知道嗎?這裡面有一個與孩子們手頭的數學課本有關哦。
不是指760萬人民幣啦。
剛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我家小朋友就說彭羅斯是一個可以跟霍金媲美的名字,只是他不如霍金會做秀。
我也覺得這個名字熟悉,一看朋友們在微博與群裡的議論,還真是那位彭羅斯。
與埃舍爾有關,與密鋪有關的彭羅斯。
這位居然是物理學家?難道不是數學家嗎?
密鋪(Tessellation)或稱平面填充、細分曲面(subdivision surface),是指把一些較小的表面填滿一個較大的表面而不留任何空隙。——維基百科
《密鋪》原本是小學數學教材中的一節課。人教版五年級上冊,正式的名稱叫《鋪一鋪》,密鋪是之前年級中作為拓展知識介紹過的,此時進行正式的研究。
2008年的時候,我上這節公開課,還得了所在區縣的第一名。不奇怪,因為比的就是網絡資源的教學應用。
可惜的是,這個內容現在已經從人教版的教材中刪除了。只剩下簡單的介紹,也就相當於原來的「密鋪」知識拓展的程度。
現在人教版的教材,在五年級下冊有「密鋪」的介紹:
北師大版六年級上冊也有相應的內容:
下面引用科學松鼠會成員,我和我家小朋友都非常喜歡的@Ent_evo的分析:
別的不說,彭羅斯肯定是給藝術做出最大貢獻的諾獎得主[喵喵]
雖然他本業是霍金的好基友(划去)理論物理學家,要是霍金沒死倆人多半能一起拿獎,但他還有兩個藝術上的謎之貢獻,彭羅斯三角和彭羅斯鑲嵌。
玩過紀念碑谷的都知道遊戲的核心是個視錯覺不可能三角,這玩意其實是因彭羅斯得名的,而不是畫不可能圖形最有名的那個埃舍爾。
過去有人畫出過不可能圖形,都沒有出名。50年代的時候,埃舍爾自己還沒有畫出過嚴格的不可能圖形。但1954年彭羅斯23歲的時候去荷蘭開會,趕上了一個埃舍爾的畫展,看了之後大受啟發,回頭就自己畫出了一堆奇怪的不可能圖形,最後提煉出了最基本的形態:彭羅斯三角和彭羅斯階梯,發了論文之後寄給了埃舍爾。
後來埃舍爾回憶裡說他自己之前有想到過類似的不可能圖形,但沒有提煉得這麼清楚。最終埃舍爾畫出了著名的《瀑布》和《上升與下降》,前者是兩個彭羅斯三角的嵌套,後者是一個彭羅斯臺階。
彭羅斯的另一個謎之貢獻是彭羅斯鑲嵌,這玩意兒就像普通地磚一樣能無死角鋪滿整個平面,可是卻沒有周期性,一個局部花紋怎麼平移都遇不到和自己一樣的花紋,粗看很漂亮,細看殺死強迫症……剛做出來的時候大家都以為這是個毫無用途的數學玩具,沒想到二十年後大家發現這東西能用來描述自然界的「偽晶體」,2011年關於偽晶的研究拿了諾貝爾化學獎。
(順便說非周期鑲嵌這個領域的開創者是華裔數學家王浩。在彭羅斯之前其他人做出了非周期鑲嵌的圖形,但是都過度複雜,彭羅斯的鑲嵌非常簡單,真的能在現實中鋪出來……)
物理學家多才多藝也不都是好事情,彭羅斯在腦科學領域就思維過於奔逸而成了民科,但那事兒還是單開一個微博說吧。
來源:《盧說數學》,作者盧聲怡;科學松鼠會ent短文;海峽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