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泉痛批安倍政府 呼籲將零核電作為參院選爭論點

2020-12-05 新華網客戶端

  日本《日刊現代》雜誌3月13日報導稱,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洩漏事故5年後,日本前首相小泉純一郎9日在福島市出席活動,再次呼籲廢止核能發電。而驚人的小泉純一郎近似於「打倒安倍政府宣言」的發言。

  「核洩漏事故已經發生5年了,安倍政府卻並沒有從核洩漏事故中吸取教訓的態度。」

  「政府說『汙水已受到控制』,又說『日本的安全標準是世界第一』,淨是胡說八道。」

  雖然在演講中沒有指名批評,但小泉純一郎在隨後的答記者問中更為言辭激烈。

  ——對於首相安倍推進核能發電有何看法?

  「大家都認為零核電最好,但政府卻完全沒有這樣做的意思。安倍首相等政府掌權者不知為何,連如此簡單的問題也想不明白。核能發電既不安全,成本也高,也非清潔能源。只要深入調查,就會發現核電推進派說的都是謊話。他們並非不知道核能發電的結果,而是考慮到不用核能發電就沒法發展經濟。」

  ——核電問題會否成為參議院選舉的爭論點?

  「讓我吃驚的是在野黨第一大黨的民主黨居然沒有這個意思。一般來說,作為在野黨第一大黨都會自己提出爭論點。我不明白民主黨為何不把零核電作為爭論點。」

  ——是否該在選舉中討論贊成還是反對零核電?

  「我認為應該發布公約,雖然執政黨可能不想這樣做,但我將持續參與活動,頑強鬥爭直到零核電時代來臨。雖然現在退職了,但因為經歷過事故的發生,才明白核電的真相,如今十分悔恨。雖然還有很多其他的問題,但我決定集中在這一點上。日本的國民力量是很強大的,因此我絕不放棄。」

  小泉純一郎宣稱只要安倍政府不提出零核電,就會抗爭到底。《日刊現代》雜誌稱,日本在野黨應該學學小泉純一郎這種在一個問題上死磕到底的做法。(王歡)

相關焦點

  • 日本重啟一座核反應堆 終結「零核電」狀態(圖)
    C FP供圖經歷大約2年「零核電」狀態後,日本11日首次重啟一座核反應堆。日本民眾在多地集會,抗議這一舉動。當地媒體也向政府發難:高放射性核廢料要送去哪兒?日本九州電力公司當天宣布,位於鹿兒島縣薩摩川內市的川內核電站1號機組反應堆於當地時間11日10時30分(北京時間9時30分)重啟,並將於14日開始發電和輸電。
  • 蔡英文稱核廢料無解所以核電很貴 遭批:你真錯了
    (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中國臺灣網7月1日訊 臺當局領導人蔡英文6月28日出席公開活動時,對於中小企業呼籲當局要穩健供應水、電的訴求,蔡回應,臺灣過去仰賴核電,但核廢料處理價格昂貴,因此核能並不便宜,並大談能源改革要趕快做。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對於蔡英文「核能很貴」一說,核四前廠長王柏輝怒批「您真的錯了!」
  • 日本前綁架擔當相向蔡英文遞交安倍親筆信 或支持蔡英文以求地區...
    據外交方面的消息人士對共同社表示,有意見認為,安倍有意默默支持蔡英文,謀求與在亞太地區增強影響力的中國之間的「勢力均衡」。日中的心理戰或進一步擴展開來。 安倍或曾密會蔡英文 安倍在18日的參院預算委員會上,就臺灣的政權更迭坦率表示歡迎稱:「蔡主席在此次『總統選舉』中獲得了勝利,由衷表示祝賀。」
  • 安倍呼籲解決塑料垃圾造成的海洋汙染問題
    安倍呼籲應該力爭通過技術革新,解決塑料垃圾造成的海洋汙染問題。據報導,安倍在會議上介紹了日本企業在開發「生物降解塑料」方面的努力,稱這一技術通過微生物作用讓塑料在自然界被分解。他指出技術創新將開闢解決汙染問題的道路。
  • 安倍莫迪秘密搞日印核協議 打的什麼算盤?
    印度總理莫迪將於10日起對日本進行為期三天的訪問。據悉,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計劃在莫迪訪日期間籤署日印民用核協議。如果協議達成,這將是日本首次與未加入《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國家締結核能協定。安倍為何首先突破「核界限」?背後的真實目的又是什麼?
  • 安倍在《金融時報》發文呼籲採取行動推進全球變暖對策
    【環球網報導 記者 王歡】日本首相安倍晉三9月23日向英國《金融時報》發文投稿,列舉了在日本造成大量遇難者的創紀錄暴雨和酷暑,他警告稱「全球變暖可能威脅我們的生命,問題以超過預想的速度在不斷加劇」,並呼籲國際社會「必須採取更加強有力且迅速的行動」。
  • 誰是安倍的接班人?安倍政府的向心力已開始出現陰影
    8月3日安倍內閣改組為契機,這三人分別走上不同的道路。岸田作為外相來說非常靠得住,安倍之前對於更換岸田態度慎重。但在內閣支持率迅速降低的情況下,安倍判斷要想在政權運營中得到岸田文雄的協助,需要做一定的考慮。岸田從2012年開始擔任以自民黨內的保守本流自居的「宏池會」派系會長,一直被視為「後安倍時代」的候選人之一。不過,岸田沒有擔任過被認為是首相「必經之路」的自民黨三個重要職位。
  • 核電的發展歷史是怎樣的?
    自1951年12月美國實驗增殖堆1號(EBR-1)首次利用核能發電以來,世界核電至今已有60多年的發展歷史。目前,全球有400多個核反應堆,核電佔全球整體供電量一成。作為世界能源支柱之一,核電在保障能源安全、改善環境質量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1954年,蘇聯建成世界上第一座裝機容量為5兆瓦的奧布寧斯克核電站,英、美等國也緊跟其後。
  • 安倍政府開始玩火,日本討論「攻擊敵方基地」,意圖何在?
    第一軍情作者:君劍在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的情況下,日本政府正遭到指責,內閣支持率也出現下降趨勢。但是作為首相的安倍晉三,似乎更關注關於其「政治遺產」的問題。近日有自民黨官員表態指出,「在修憲、北方領土和綁架問題上都沒有取得成果。首相希望將攻擊敵方基地能力作為自己的政治遺產。」
  • 日本3·11大地震將滿9周年 安倍發表講話:不忘教訓、全民哀悼
    在此次地震發生將滿9周年之際,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也於18日發表講話,呼籲民眾在哀悼日當天向遇難者默哀。綜合日本時事通訊社、《產經新聞》18日報導,安倍當天呼籲,在「3·11」大地震發生的3月11日下午2點46分時,全體日本民眾應向遇難者默哀1分鐘。安倍強調,不應淡化地震帶來的教訓,要「充分利用自然災害帶來的教訓,推進防災、減災措施,建設成能堅強應對災害的國家」。
  • 安倍稱日本暫時難以放棄核能發電 或重啟核電站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日本《產經新聞》4月29日報導,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日前在接受德國《法蘭克福匯報》採訪時稱:「廢除核電不是隨意說說就能決定」,流露出打算重啟核電站的意願。據報導,德國在日本東京電力公司福島第一核電站核事故發生後,即決定放棄使用核能發電至2022年。
  • 安倍宣布辭職後,川普的反應有意思了
    8月28日,在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宣布將因病辭去首相一職後,不少國家的領導人和政府都對他的情況表達了關切。比如英國首相鮑裡斯·詹森和俄羅斯克裡姆林宮。然而,川普對於安倍的表態,卻來得很遲。怎麼遲呢?我們先來看看安倍是怎麼對待川普的吧。
  • 中國核電行業三巨頭技術路線之爭升溫
    「 要提高非化石能源發電比重……開工一批水電、核電項目。」政府工作報告中的寥寥數語,讓期待「解凍」已久的中國核電行業吃下了「定心丸」,三大巨頭更是極力爭取證明自己技術路線的機會。  今年兩會上,由中國廣核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廣核」)董事長賀禹等11位全國政協委員聯名向大會提交了提案《加快推動「華龍一號」走出去,早日實現核電「強國夢」》,稱由中廣核和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下稱「中核」)共同研發的自主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已完成初步設計並啟動施工設計,呼籲國家儘快批准在國內開工建設,並加快推動其「走出去」。
  • 多國呼籲推遲奧運會 日本終於「鬆口」
    安倍說法被視為日本政府就奧運會是否如期舉行的立場「鬆口」。  多國近日呼籲推遲賽事,加拿大奧委會已經表示,將不會在今夏派出代表團參加奧運會,並要求將賽事推遲一年。澳大利亞奧委會隨後也表示,已經做好了在2021年參加東京奧運會的準備。
  • 財經觀察:三大悖論令「安倍經濟學」不攻自破
    從復甦不振到一再推遲通脹目標實現時間,充滿政策悖論的「安倍經濟學」對日本經濟「病症」療效甚微,其效果與預期實在相去甚遠。數據顯示,經過通脹調整後的日本實際國內生產總值變化為:2012年增長1.8%。安倍政權上臺後,2013年增長1.6%,2014年零增長,2015年增長0.6%。
  • 瑞典人對核電的思考:核電有利弊 放棄不容易
    它是按照瑞典逐步淘汰核電計劃關閉的第一座核電站。  說它備受爭議是因為,一方面,巴舍拜克核電站發電能力為600兆瓦,可以為瑞典南部地區提供30%的電量;另一方面,它隔著窄窄的一條水道與丹麥首都哥本哈根相望,距離哥市只有40公裡。丹麥是無核國家,由於懼怕核電站一旦洩露造成的汙染,丹麥一直呼籲瑞典關閉這個核電站。1999年,巴舍拜克核電站的一號反應堆被關閉,現在要關閉的是二號反應堆。
  • ...拜登敦促參院推進彈劾川普;蓬佩奧連發數推挺川普拿諾貝爾和平獎
    拜登在聲明中稱讚了眾院的做法,並呼籲參議院領導層能夠推進彈劾流程。1月7日,總統當選人喬·拜登在德拉瓦州宣布對司法部關鍵提名(圖片來源:AP)「今天,眾議院議員行使了我們的憲法賦予他們的權力,投票彈劾並追究總統的責任......程序繼續進行到參議院」,拜登在聲明中說,「這個國家也仍然受到致命病毒和殘酷經濟的限制」,「我希望參議院領導層將找到一種方法來處理彈劾相關的憲法責任,同時致力於國家的其他緊急事務。」
  • 關於安倍晉三辭職與後安倍時代,你需要關注的事
    2012年,安倍上臺後,為了附和美國歐巴馬政府以鞏固軍事同盟、圍堵中國為主要目標的「重返亞太」戰略,可謂是動作頻頻:一方面在釣魚島問題上表明強硬立場,另一方面利用頗有市場的「中國威脅論」在解禁集體自衛權等軍事安保方面取得突破,甚至試圖對作為「和平憲法」核心的第九條進行修改,實現「明文化」修憲,雖「明文化」修憲始終未落地,但是上述舉動當時的確激化了中日之間的結構性矛盾
  • 日本人質因政府「英語不好」送命?
    人們要求IS釋放日本人質的同時,還呼籲外交部和首相辦公室叫停安倍承諾提供給中東的兩億美元援助。    「日本支持了與IS作戰的國家,IS當然會視日本為敵人。」反對黨人民生活黨領袖小澤一郎告訴日本NHK電視臺,他認為政府已六神無主,不知如何對IS作出回應。    獨立記者堀君責怪安倍在宣布援助時提到了反對「伊斯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