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威武雄壯虎賁師
9月3日,由第38集團軍某機步師抽組而成的「東北抗聯」英模部隊方隊通過天安門廣場。
9月3日,反坦克飛彈方隊通過天安門廣場。
9月3日,坦克方隊通過天安門廣場。本版照片均由新華社發
★「讓陸軍飛起來,是新一輪軍事的迫切需要」
■閱讀提示
9月6日,駐保定的第38集團軍某機步師400餘名受閱官兵凱旋。9月3日,他們組成的「東北抗聯」英模部隊方隊,以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整齊劃一的威武陣容接受檢閱,出色地完成了任務。
在歡迎受閱部隊歸來的儀式上,師長譚斯龍盛讚自己的官兵:「你們用實際行動續寫了『飛虎師』忠勇善戰、創新爭先的新篇章。」
作為我軍的王牌部隊,駐冀的第38集團軍今年共組建了4支地面方隊和1支空中梯隊參加閱兵。近日,他們陸續返回駐地。
9月3日10時40分許,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大閱兵的分列式開始。
由第38集團軍某陸航旅組建的空中護旗梯隊,護衛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和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旗,率先飛過天安門上空。
許多人還記得那一刻:蔚藍的天空中,6架直升機護衛著國旗和軍旗、20架直升機組成了「70」字樣、7架教練機拉出了7道彩煙。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該旅旅長陳靜江告訴筆者,在空中用時速180公裡左右的直升機擺出「70」字樣的隊形,在陸航歷史上尚屬首次。
據了解,這一隊形並不是最初的設計。改變始自進駐閱兵訓練基地後進行的第一次前期訓練成果演示。當時,陸航部領導提出,可否將隊形進行細微調整,以求更加美觀。
領導的話讓飛行參謀李文江當場一愣,因為當時原隊形已經訓練成型,調整隊形需要重新論證,之前多次訓練形成的定位習慣也要隨之改變。
新隊形沒有經驗可借鑑,受領任務後,該旅領導班子就帶領技術理論研究攻關小組進行探索:先研討隊形,而後地面擺練,再分組訓練、梯隊合練,一個階段一個階段地攻關,最後終於成功。
閱兵當天展示的隊形,不僅難度超越了他們參加新中國成立60周年國慶首都閱兵的九機楔形編隊,而且以「機群規模大、編隊形式難、左右間距小、前後機距近」等特點,創造陸航發展史上的新紀錄。
回顧最初的訓練過程,該旅參謀長蘇應山介紹,方隊制定了一個閱兵總方案,各類閱兵保障計劃8套,按階段開展風險評估8次,梳理出風險點100多個,還制定兩套飛行安全措施和4類特情處置預案。
據介紹,保持隊形穩定,實現「米秒不差」並不容易。訓練中該方隊用儀表一米一米地掐距離、用秒表一秒一秒地卡時間,使編隊間隔誤差從幾米下降到零米,到達時間誤差也從幾秒縮短到零秒,從而使編隊的穩定性和精準性達到極致。
當「東北抗聯」英模部隊方隊踢著正步通過天安門時,人們的思緒難免會回到那個「小米加步槍」的時代,那場戰爭,我們贏了。但如何在未來戰爭中贏得勝利?
受閱歸來,空中護旗梯隊將軍領隊陶炳蘭的話一直響在官兵們的耳邊:「讓陸軍飛起來,不僅是我們陸航人的夢想,更是新一輪軍事的迫切需要。如果不能為明天的戰爭做好準備,就一定會吃敗仗。」
★「有了直觀的依據,不用再跟著感覺走」
第38集團軍「平江起義團」曾4次參加大閱兵。本次閱兵中,他們組成的坦克方隊在裝備方隊中第一個通過天安門。這支方隊將於9月12日返回駐地。
9月3日當天,他們駕駛著18輛99A式坦克,以「箭」形編隊駛過天安門,雄赳赳、氣昂昂,一往無前的磅礴氣勢令人血脈賁張。
據該部隊領導介紹,99A式坦克是我軍目前最先進的主戰坦克,信息化程度較高,具備世界先進水平。
訓練一開始,該方隊隊長佘貴陽就告誡所有官兵:紅軍傳人每次參閱都是新開始、新戰鬥。
的確,考驗無處不在。方隊一開始採用了上次受閱時摸索出的「三鏡兩桿一器」等手段進行駕駛訓練,初期成績提升很快。可在1個月後的摸底考核中,他們卻沒拿到第一。
老經驗怎麼不靈了?方隊官兵放下架子去請教,發現兄弟單位採用了電子成像系統訓練,精度能達到老訓練器材的兩倍。
改!結合新型坦克噸位重、提速慢、隊形特殊、傳動不對稱等特點,他們在老訓練器材基礎上改進電子成像系統,增加雷射測距、分劃標齊等多種手段,很快就在裝備方隊指揮部組織的考核中獲得冠軍。
參閱的一位幹部介紹,看似一個訓練手段的改變,實質上也折射出長期處於軍隊武器裝備力量構成中「老大哥」地位的陸戰武器裝備,為適應信息化條件下的聯合作戰要求,努力尋求轉型的現實。
呈現出這種趨勢的還有裝備方隊中第五個亮相的反坦克飛彈方隊,組成方隊的第38集團軍某新型機步師炮兵團,是全軍第一支信息化炮兵團。
該方隊本次亮相的紅箭—10多用途反坦克飛彈,主要用於打擊敵縱深中程距離範圍內的坦克、裝甲車輛、地面高價值點目標,是目前我軍裝備的最新式反坦克武器。
當16輛受閱裝備以10公裡的時速通過天安門前100米的敬禮區時,用時36秒,與預案的誤差不超過0.15秒。方隊領隊趙彬告訴筆者,這是訓練中定好了的標準:前後兩車距離偏差不得超過0.5米;左右間距偏差不得超過0.1米;車輛要與道路上的標誌線對齊,騎線誤差不能超過0.05米……
為完成這樣的高標準要求,他們在每臺車上都安裝了「數字標尺」:雷射測距儀、邁速表和高清攝像頭。這些工具,可以實時記錄車輛的位置信息和行駛速度,幫助駕駛員掌握車輛的狀態。
當那個布滿數字的顯示屏開始出現在駕駛座前方時,老兵雷鳴卻有些牴觸: 「開了這麼多年的車,憑感覺都能完成好任務,面前裝個顯示屏會干擾我!」多次訓練摸索後,他卻發現,掛二擋,踩油門,顯示屏上發動機轉速達到某個數字時,車速就可以達到標準要求。他一下子改變了態度,「有了直觀的依據,不用再跟著感覺走!」
「精確打擊能力是反坦克飛彈最大的優勢,也是操作上最大的困難。」副方隊長龔亞信是一位博士後,他說,「我們通過精準化訓練不僅進一步將新型反坦克飛彈的數據轉化為戰場數據,更培養了指戰員精益求精的態度,做到精確操作,精準命中!」
★「軍事實力的對比,更在於裝備保障能力之間的對比」
裝備保障方隊參加閱兵式,在我軍閱兵史上還是第一次。
本次閱兵,由第38集團軍某機械化師「松骨峰英雄團」抽組而成的這支方隊,與後勤保障方隊、白求恩醫療方隊共同構成了展示我軍後勤和裝備保障能力的後裝保障模塊。
當這支方隊通過天安門時,他們給觀眾留下了這樣的印象:輪履混編,形態各異,卻「步調一致」,猶如一體。
的確,這支方隊由猛士引導車、拆裝修理車、輪式裝甲搶修車、輪式裝甲搶救車和履帶裝甲救護車編成,共5型車輛4種底盤。
方隊隊長吳傑介紹,首次參閱的裝備,具有機動靈活、反應迅速、信息化程度高、搶修能力強等特點,具有一定的自衛能力和良好的戰場生存能力。
「未來戰場上,軍事實力的對比不僅僅在於主戰裝備之間的對抗,更在於裝備保障能力之間的對比。」方隊官兵們認為,首次參閱受訓,需要展示的就是這種能力。
方隊組建之初,面對從全師各單位抽組的裝備,吳傑一度皺緊了眉頭——5種車型、4種底盤、輪履混編,起步速度不同、發動機轉速各異,怎樣才能讓方隊「步調一致」呢?
其他方隊的訓練只需研究一種訓練方法,而這支方隊至少要琢磨5種。他們卯足了勁,啃下一塊塊「硬骨頭」,將問題一個個「歸零」。
藏族駕駛員澤仁郎加為了攻克油門不穩的難題,通宵達旦地查閱資料、諮詢廠家,將拆裝修理車的穩定度提高了30%。工程師何貴華每天吃住在訓練場,練就了一身「聽音辨障」的絕活兒,發動機故障一聽一個準。
「抗戰時期,我軍還是騾馬化部隊,武器是半自動步槍和從敵人手中繳獲的山炮,裝備損壞幾乎得不到保障。進入摩託化時期,戰鬥員本身開始擔負裝備保障任務。機械化時期,對保障力量的需求開始顯現。」歷數中國裝備保障力量的變化歷程,方隊領隊羅路雲不禁這樣感慨。
他說,進入信息化時期,對裝備保障的要求,除了能夠實現快速、精準保障,各種搶救搶修車輛通過信息共享,就能實時感知各車狀態,大到更換炮塔、履帶,小到螺絲、導線,都能做到戰場全覆蓋、故障一網清,而未來恐怕還要實現遠程維護。
鐵漢也有柔情時
■相關
當他們昂首通過天安門,他們留給國人的永遠是鐵漢形象,永遠是最鬥志昂揚的一面。
但是鐵漢亦有柔情時,當「將士受命」,他們又需要作出哪些捨棄,作出多少犧牲!
走進受閱官兵群體,可以感受到他們多面的世界。
■英雄譜
在第38集團軍受閱的方隊中,有許多不一樣的士兵。
他們中,有第三次受閱的裝備方隊第一車駕駛員,被譽為新「兵王」的二級軍士長丁輝,有被稱為「來自野戰部隊的反坦克飛彈專家」博士營長龔亞信,以及眾多在平凡崗位上作出不平凡貢獻的普通一兵。
坦克方隊90後戰士黨世成,入伍前在工廠做工,精通機械加工與焊接技術。他將專業技能運用到訓練中,為官兵設計製作五線杆、十字架、多功能檢查架、量角器、眼神標齊架等器材,大大提高了訓練效率。
在柴油滴漏極有可能造成起火的危急時刻,反坦克飛彈方隊四級軍士長劉登波用右手堵在柴油機精濾上,60度的油溫下,他堅持的10分鐘裡,紅腫的右手早已沒有了知覺……
■兄弟情
反坦克飛彈方隊的訓練場上,上等兵何鑫宇衣服溼透,曬成了「熊貓臉」仍然堅持訓練。別人問他為什麼,他說:「我代表的不光是我自己。」
他說他代表著戰友張皓琪,代表著戰友範亮亮、梁立鵬、趙鶴友……在方隊第二次末位淘汰時,張皓
琪因為身高差了0.5釐米不得不揮淚離開,而範亮亮等人已經退伍。
「我們有著共同的夢想。」何鑫宇至今還清楚記著張皓琪離開方隊時的話:「你一定要堅持下去,你要代表我們駕駛戰車通過天安門廣場!」
最深刻的戰友之情,有著深情的表達,也有著另外的表現。
裝備保障方隊乘載員教練張浩本是一名連長,因為曾經的受閱經歷被任命為教練後,第一個任務就是選人。他一個連一個連地考察,生怕落下一個好苗子。
和張浩私交不錯的兩名戰士聽說連長負責選兵,因為身高和身體不協調未能進入初選名單,就信心滿滿地去找他,想讓他「通融通融」。結果張浩卻黑了臉:「不符合標準的,誰說也不行!」兩人沒留下,臨走兩人撂下一句話:「連長,你真較勁!」
■親人淚
家,每個人的溫暖港灣。但對於受閱官兵而言,同家的溫暖相比,使命更顯重要。
「我剛出生的雙胞胎女兒,妻子一個人在照顧。不久前,嶽父又因病突然離世……」在空中護旗梯隊,機長王傑難以抑制自己的情緒,兩行熱淚順著臉龐滑落。而飛行員吳楠在妻子分娩5天後就吻別襁褓中的兒子,踏上返營的列車。
為了參加閱兵,受閱方隊中,有的官兵告別新婚的妻子,有的跪別病榻上的老人,很多人推遲婚期,一些人的妻子臨產……「將士受命之時則忘其家,臨危之時則忘其親,擊鼓之時則忘其身。」一位戰士在給妻子的信中寫道,「我欠你太多,但你和我一樣,除了奉獻,不設其他選擇。」(記者 董立龍 通訊員 李志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