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子有個同學,最近半年總是來醫院檢查,說自己的胃不舒服。平時吃點東西就感覺胃脹,沒吃東西時也會「打飽嗝」,有時還感覺胃部隱隱作痛,他懷疑自己是不是得了什麼「不好的病」。這種胃部不舒服的症狀總是反覆出現,但是他做了幾次胃鏡,只是顯示有點淺表性胃炎,沒有啥大事。
一、難纏的胃病
1、淺表性胃炎:胃鏡檢查出來的淺表性胃炎,並不能算上是一種疾病。因為人在攝入食物的時候,胃壁就會對外來蛋白質產生免疫反應,這種反應本身就是炎性反應的一種。所以幾乎所有做胃鏡的人,都會有淺表性胃炎的報告,實際上並不具有特別的意義。
不過有些人在做胃鏡沒發現問題後,胃部的症狀就會緩解。不過華子同學的症狀並沒有消失,依然如故。
2、幽門螺桿菌:他在最初檢查胃部的時候,發現有幽門螺桿菌(HP)感染。這是一種可以生活在胃酸中的細菌,與多種胃病及胃癌都有密切的關係。所以在發現幽門螺桿菌感染後,醫生都會建議進行根除治療。有些人的症狀在根除幽門螺桿菌後會緩解,但還有一部分人仍然會反覆發作。
很不幸,華子的同學就屬於後一種人。儘管醫生採用四聯療法,讓他吃了大半個月的藥,把他的幽門螺桿菌清除了,但是他的症狀還是沒有緩解。
二、可能是「心病」
胃鏡下發現的淺表性胃炎沒有實際的臨床意義,幽門螺桿菌也清除了,但是胃痛、噯氣的症狀仍然存在。醫生告訴他,像他這種有具體症狀,但又找不到具體的解剖學異常或生物化學異常的情況,很可能是「功能性消化不良」。
持續反覆發作的上腹疼痛、腹脹、燒灼感、胃部不適、偶爾還有噁心、嘔吐,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表現,但又找不到實質上能引發症狀的具體病變。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發生原因,現在的醫學水平還無法明確,可能與胃腸的植物神經過度敏感相關,特別容易受到心理因素的影響。
有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人,通常或多或少同時伴有植物神經紊亂的症狀。比如說,神經系統方面有睡眠障礙、頭痛、盜汗、身體某處有慢性疼痛等症狀;循環系統有心慌、胸悶、早搏等症狀,但是心臟沒有實質上的病變;消化系統有腸易激綜合症,經常出現便秘、腹瀉,或是兩者交替出現,但腸鏡檢查也沒有異常。
有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人,往往在精神上還有明顯的焦慮症狀,總自我感覺壓力大,易於緊張,遇事愛胡思亂想,對什麼事都提不起興趣。所以說功能性消化不良,很可能並不是消化器官出現了問題,而是一種「心病」的消化道表現。
三、如何能緩解症狀
1、對症治療:可以針對具體的症狀進行對症治療,比如說如果總有胃脹、噯氣的症狀,表現為消化道動力不足,就可以使用消化動力藥,促進胃腸蠕動。如果總有疼痛、燒灼感的症狀,表現為胃酸分泌過多,就可以使用制酸劑,減少胃酸分泌,緩解症狀。
2、心理治療:對症治療只能暫時緩解,多數的患者需要經過心理治療才能徹底治癒。焦慮嚴重的患者需要用抗焦慮藥物,有部分患者是因為抑鬱症的原因,就要抗抑鬱治療。這需要由專業的心理醫生進行診斷後,再配合相關的藥物,進行心理治療。
3、中藥治療:對於「心病」引起的功能性消化不良,可以使用鎮靜安神、補益脾胃的中藥進行調養。但中藥也不能擅自服用,需要經過中醫師的診斷後,才能辨證施治。
4、自我調節:功能性消化不良者在飲食上要注意避免生、冷、硬、刺激性及難消化的食物。平時還要多注意自己的心態調節,心態好了,病至少會好一半。樹立堅強自信的性格,保持樂觀向上的心態,是治療「心病」最有效的「心藥」。
總結一下,如果胃部總出現疼痛、噯氣、不舒服的感覺,先要去醫院做個詳細檢查,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如果沒有問題,則很可能是自己的心理因素所導致的功能性消化不良。在對症治療的同時,還要重視心理方面的疏導,才能徹底痊癒。我是藥師華子,歡迎關注我,分享更多健康知識。
#百裡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