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大家庭和諧一家親」
――維吾爾族母親阿尼帕與她4個民族19個兒女的故事
新華社記者徐軍峰
新疆首屆十大傑出母親,維吾爾族老人阿尼帕含辛茹
苦收養漢、回、維吾爾、哈薩克4個民族10個孤兒的傳奇故事傳遍了天山南北。
加上自己親生的9個兒女和塔塔爾族、烏孜別克族的女婿、兒媳,年逾70的阿尼帕老人和她這個民族團結的大家庭,已有6個民族180多人,他們的故事感動了2000多萬新疆各族人民。
「她是這個世界上最善良的母親」
記者第一次跨進青河縣城這個全疆聞名的民族團結大院時,正趕上阿尼帕的孩子們從鮮花盛開的草原上四面八方趕來為阿尼帕媽媽過母親節,同時送他們的母親參加自治區首屆十大傑出母親頒獎儀式。
記者與阿尼帕的孩子們一起排隊接受老人家的祝福,老人向晚輩行「吻手禮」。她低頭親吻我的手背,用漢語說:「祝你幸福、快樂、健康!」
記者發現,阿尼帕媽媽有著一雙慈祥善良的眼睛。
看著滿院子子女們爭相給母親敬獻禮品的場面,聽著孫子輩的各族兒童用他們稚嫩的歌喉齊唱《世上只有媽媽好》的歌聲,歡歌、笑語在這個幸福的大家庭蕩漾,激動、快樂的淚水在阿尼帕的臉上流淌。
孩子們又唱起了優美動聽的哈薩克民歌《母親》:「我在很遠的地方想著您,不管是在天涯海角,忘不了呀我的母親,有母親的人永遠不會老,母親啊母親,我們想念您……」
阿尼帕老人在歌聲中,給記者講述了她和她收養的10個孤兒的往事:
我叫阿尼帕・阿力瑪洪,阿力瑪洪是我爸爸的名字,我們維吾爾族的習慣是把自己的名字放在前面,爸爸的名字放在後面。
我爸爸是喀什人,1956年舉家遷到新疆阿爾泰地區青河縣。
不久,父母相繼病逝。六兄妹中年齡最大、只有20歲的我承擔起生活的重擔。1957年我嫁給了從部隊轉業回來在縣公安局工作的維吾爾族小夥子阿比包,我們一家7口人過上了雖清貧但很快樂的日子。
1970年,我們的鄰居牙合甫夫婦(丈夫維吾爾族、妻子哈薩克族的再婚家庭)相繼去世,撇下3個半大小子:19歲的老大吐爾達洪(維吾爾族)、17歲的庫爾班(哈薩克族)和14歲的託乎提(父親維吾爾族,母親哈薩克族)。
同樣失去過父母的我,知道這3個孩子的孤單和無助的滋味,我對善良的丈夫說:「咱們總不能眼睜睜看著這3個孩子沒人管吧?」
1977年,繼託乎提三兄弟後我又收養了回族姑娘王淑珍。11歲的王淑珍和她的兄妹在父親去世後,隨母親改嫁到漢族繼父金學軍家。不久,母親撒手人寰,繼父又體弱多病,兄妹幾個便開始流浪街頭。
在王淑珍被收養的幾個月後,她的繼父金學軍一病不起。看到幾個衣不遮體的孩子蜷縮在一張破舊的氈子上,我的心都快碎了,便把王淑珍的哥哥王作林和兩個姐妹王淑英、王淑花帶回了自己的家。
1989年,王淑珍的繼父金學軍去世,留下了金海、金花、金雪蓮3個孩子。我又將這3個漢族孤兒接到家裡。這樣,加上自己生養的9個兒女,我就有了4個民族的19個兒女。
記者在阿尼帕的家裡見到了託乎提和王淑珍。如今已是子孫滿堂、年過半百的託乎提,提起近40年前的事仍然十分感動。他說:「那個年代,家家都不富裕,當時阿尼帕一家7口人僅靠丈夫一個月45元的工資生活。而我們三個男孩正是『半大小子吃窮老子』的年齡,一下又要添三張嘴,困難可想而知。她對我們一家人的恩情,你們寫在紙上,而我一生都會記在心上。阿尼帕雖然比我大不了多少,但她是這個世界上最善良的母親。」
已經開餐廳的王淑珍,仍然認為32年前的那盤拌麵是她這輩子吃到的最香、最美的一頓飯。她告訴記者,為了治好她頭上的頭癬和癩瘡,阿尼帕媽媽從第二天開始,每天帶她去醫院上藥。兩個月後,終於長出了濃密的黑髮,恢復了她那張清秀的臉。
「阿尼帕媽媽改變了我的命運,讓我這個沒人疼的孩子,有了一個溫暖的家。」直到現在,人到中年的王淑珍依然留著過膝的烏黑長髮。她說,是阿尼帕媽媽給了她這頭青絲,她要用這頭長髮見證和銘記這份無私、博大的母愛。
「團圓鍋」:留給孩子們的溫暖記憶
這一大家子最讓阿尼帕發愁的是20多口人一日三餐問題。
她專門買了一口直徑1.2米的大鐵鍋,做一鍋飯一個人分不了一碗,鍋就見底了;打一坑饢(維吾爾族日常食用的一種烤餅),十幾個孩子圍在饢坑邊熟一個吃一個。
在孩子們的記憶中,生活雖然苦,但從沒餓過肚子。阿尼帕媽媽總是做好飯後就離鍋遠遠的,喝一碗稀稀的奶茶,撒一把麥粒就是她的一頓飯。
為了讓孩子們吃上飽飯,阿尼帕兩口子幾乎把所有的收入都換成可以吃的東西了,並想盡一切辦法弄吃的。
丈夫阿比包下了班就去打土塊賣錢。他還去幫別人宰牛宰羊,就是想得到一些牛羊雜碎,改善一家大小的生活;阿尼帕也經常在春天裡去挖野菜,秋天出去撿麥子,拾土豆,用這些換麵粉、玉米面給孩子們吃。
為了貼補家用,阿尼帕曾在縣食品廠找了一份工作,說是工作,其實就是清洗羊肚和羊腸,每個月按計件可以掙上36元錢。
這可是個苦差事,每天早晨6點多起床,做好孩子們的早飯後,阿尼帕就來到青格裡河畔,開始了一天的忙碌。她的雙腳常年浸在雪山融水裡,雙手不停地撕扯著羊肚羊腸上的糞便、雜物,把羊腸一根根地捋順,又一根根地盤起……周而復始,一年又一年。
阿尼帕收養的孩子們,回憶起童年生活時,更多的是幸福和快樂。王淑珍說,我們這個家雖然窮,但很溫暖,我們家的笑聲總比別人家的多……
男孩子們幫助爸爸打土塊、放羊。女孩子們幫助媽媽洗衣服、洗羊頭。每個人都為這個家貢獻著力量,同時也享受著家庭的溫暖。
媽媽把家裡養的那頭奶牛的奶,拿去賣。鮮奶、酸奶,一兩毛錢一大碗。如果賣不出去,就是孩子們最快樂的時候了。媽媽會把剩下的奶做成酥油,大家圍在媽媽的身邊,她會讓大家舔她手上粘的酥油,味道美極了。一群孩子排著隊,媽媽只好把待客和拿去賣的酥油一小勺、一小勺地餵進孩子們的小嘴裡。
性格開朗、樂觀、善於持家的阿尼帕,沒有被生活的重擔壓垮,始終對生活充滿著信心。她相信,孩子們終會長大成人,日子終會好起來的。
儘管連吃飯穿衣都很困難,但阿尼帕夫婦省吃儉用,從牙縫裡省出錢來,讓孩子們去上學。家裡用不起電燈,阿尼帕就找來破棉絮搓成條,放在羊油碗裡照明,讓孩子們學習。她的19個孩子沒有一個因家裡窮而輟學。
如今,很多老鄉家裡有喜事,都會找到阿尼帕,借她家的大鍋去做抓飯、燉羊肉。人們給這口鍋起了個好聽的名字:團圓鍋。青河縣各族群眾都說,只要用了這口鍋,家裡就會像阿尼帕家一樣團結、和睦、幸福、快樂。
金雪蓮是阿尼帕老人收養的孤兒中最小的一個,小時候長得像「洋娃娃」,哥哥姐姐們都特別疼愛她,媽媽爸爸更是對她關愛有加。
「糧食不夠吃,吃飯時,媽媽總是讓我先吃。」金雪蓮說起阿尼帕媽媽對她的好,聲音就哽噎得說不下去,大滴大滴的眼淚像斷了線的珍珠。
她做的好事,就像天上的星星數不清
「天上星星數不清,阿尼帕一家做的好事就像天上的星星。」多年來,阿尼帕一家所做的各種感人的事,一直在當地各族人民中廣為傳誦。
阿勒泰地區行政公署專員沙布爾・艾提江說,2008年,阿尼帕老人的丈夫阿比包被評為自治區第五屆民族團結先進個人,但是沒等到領獎,阿比包老人就去世了。我代表組織把獎狀和一萬元獎金轉交給阿尼帕。阿尼帕說,我生活雖然不寬裕,但失學的兒童更需要錢,把這一萬元捐給他們吧。
阿尼帕的小妹妹哈麗卡姆深有感觸地說:「父母去世早,我們6個姐妹全住在姐姐家,當時姐姐才20歲,姐姐和姐夫實際上承擔了父母的角色,把我們全部撫養成人。」
在青河林場工作的張愛國不會忘記,他出生時,媽媽沒有奶水,是好心的阿尼帕媽媽把自己家的牛奶送給他家。張愛國深情地說,沒有阿尼帕媽媽,就沒有我的今天。
阿尼帕的侄女熱孜萬古麗是青河縣希望小學的老師,她說:「我就是喝姨媽的奶長大的。」
「文革」後,老幹部阿克木克沙在等待平反的日子,心情十分煩躁,阿尼帕和丈夫總是好心地安慰他,給他寬心,幫助他找有關部門去落實政策。阿克木克沙在阿尼帕家一住就是一年多,直到落實了政策,才高高興興地回老家。
切克斯是青河阿尕什敖包鄉的貧困戶,他的手有嚴重殘疾,生活自理能力差。從1984年以來,他家裡的麵粉常年都由阿尼帕媽媽一家來供應。
從河南來青河縣打工的7位農民工忘不了阿尼帕一家。因包工頭不給工錢,眼看嚴冬來臨,好心的阿尼帕便把他們7人安排住在自己家中。阿尼帕的丈夫阿比包多次找包工頭協商,在寒風中的一個月裡,老人拖著病腿,來回奔跑,終於為這些農民工討回了工錢,這些農民工感動得哭了。回到家鄉的農民工們,時常打來電話問候阿尼帕。
哈薩克族姑娘古麗來自石河子市,她愛上了小夥子巴哈提。小夥子只說自己住在阿爾泰,也沒有說具體的地方。古麗來到阿爾泰才知道,叫「巴哈提」的人太多了,她最後找到了青河縣,心想如果再找不到心上人就不活了。阿尼帕一把抱住想尋死的姑娘,勸說道:「好姑娘,千萬別幹傻事。」阿尼帕一邊把古麗安排在自家親戚開的餐館裡打工,一邊與古麗遠在石河子的家人聯繫。現在,回到石河子的古麗生活得很開心,已和當地的哈薩克小夥子組建了家庭。她感激地說:「如果不是阿尼帕媽媽,就沒有我今天的幸福生活。」
大齡孕婦江阿古麗懷孕時,阿尼帕讓她住在自己家裡,還給江阿古麗籌集了1000元錢。臨盆時,江阿古麗大出血,手術需要輸血。阿尼帕一聲令下,家中十幾個兒女馬上趕到醫院獻血。出院後,阿尼帕又把江阿古麗接到家裡照顧了一個月。
在阿尼帕家裡,來來往往的人很多。一些在牧區的哈薩克牧民,有事都願意到她家住。他們交流信息,商量生產和牲畜轉場事宜,阿尼帕總是熱情相幫,拿出最好的東西招待他們,免費提供吃住。大家都說,阿尼帕的家,成了牧民們在縣城的「辦事處」。
愛不分疆域,更不論民族
阿尼帕的事跡感動了她的子女,也感動了青河縣6萬多哈薩克、漢、蒙古、回、維吾爾等16個民族的幹部群眾。
如今,阿尼帕的孩子們都已成家立業。他們有的當幹部,有的當工人,有的經商,有的種地,有的放牧,雖然都不在老人身邊,但逢年過節,孩子們總會想方設法趕回來陪老人住幾天,嘮嘮家常。
現在,阿尼帕的孩子們已經養成了一個習慣,誰家有困難,只要說一聲,就是再難,也會搭把手,這樣的習慣已經延續到了下一代。
家裡只要有事,不管大小,哪怕扔下生意,他們都會在第一時間趕到老人身邊。
阿尼帕的漢族鄰居田玉英說:「阿尼帕現在是全縣最幸福的人,她的孩子和孫子都特別孝順。去年,阿尼帕的老伴去世,她的孩子們都回來了,180多人。特別是她收養的孩子,比親生的孩子還要親,這些孩子們剛進縣城下了車,就嚎啕大哭向家奔去……」
阿尼帕老人的親生小女兒結婚時,10個養子女為小妹妹湊錢買了全套的黃金首飾,還置辦了一大車的嫁妝。
阿尼帕的親生兒子阿奔是鄉武裝部長,1999年在幫助牧民修建暖圈時,被倒塌的牆砸死,留下一男一女兩個孩子,兒子在石河子上大學,女兒在阿爾泰衛生學校上學,正是需要花錢的時候。生意剛有點起色的王作林,摟著兩個失聲痛哭的孩子說:「有你們四爸在,你們就放心吧。」從此,王作林每月按時給兩個孩子寄去生活費,並把每年的學費早早交給孩子們,還經常打電話詢問他們的學習情況。
阿尼帕大女兒卡麗曼正在資助一個牧區的女學生,而她與丈夫的收入每月加起來剛過2000元。
阿尼帕的侄女熱孜萬古麗,除了長期贍養身有殘疾的叔叔外,還資助了3個貧困學生。她說:「從我姨媽身上,我們學會了愛,學會了幫助更困難的人,從而得到快樂。」
去年,四川汶川地震後,阿尼帕夫婦天天在家看電視,她們從不多的收入中拿出1000元捐給了災區。阿尼帕看著失去父母的地震孤兒們,總是在流淚,她找到縣民政部門的領導說:「我們現在生活不知比過去好了多少倍,我願意再收養10個孤兒。」
在阿尼帕老人的感召下,全縣有10多個家庭向民政部門提出收養地震孤兒的請求。牧民們還趕著牛羊來縣城捐款,在這個貧困縣,各族人民向地震災區捐款就達130多萬元。
在阿尼帕老人家,面對一張30年前的老照片,記者與縣裡的幹部在辨認照片上收養的孩子是誰、是什麼民族時,一直用幸福的目光注視著孩子們照片的阿尼帕老人突然插話說:「在我這裡不分民族,他們都是我的孩子!」
中共阿勒泰地委書記張漢東說:「民族大家庭,和睦一家親。愛不分疆域,更不論民族。阿尼帕老人身上閃爍著中華民族大愛無疆、血脈相連、永不分離的傳統美德。」
圖為阿尼帕和丈夫阿比包與孩子們在一起。新華社記者徐軍峰攝
(新華社烏魯木齊8月3日電)
「我們也想過安穩的日子」
――熱比婭境內親屬分别致信熱比婭和烏魯木齊「7・5」事件遇害者家屬
新華社烏魯木齊8月3日電熱比婭在境內的親屬――兒子卡哈爾、女兒茹仙古麗和弟弟買買提等,近日分别致信熱比婭和烏魯木齊「7・5」事件遇害者家屬,對熱比婭違背了自己的誓言參與分裂活動表示不滿,對暴力事件表示氣憤,對無辜死亡的群眾和他們的家屬表示歉意。
卡哈爾、茹仙古麗、買買提等在給熱比婭的信中說:「因為您的原因,7月5日,在烏魯木齊,那麼多的無辜各族群眾失去了生命,那麼多無辜群眾的房屋、商店和車輛被燒掉、被毀掉,各族群眾的團結與和睦關係遭到了破壞。」
他們在致遇害者家屬的信中寫道:「2009年6月26日廣東韶關發生維吾爾族和漢族工人糾紛後,她在很多電腦網頁上誇大事件歪曲事實,把2名維吾爾族工人死亡說成50多人死亡,並把假照片粘貼在電腦網頁上,導致了7月5日事件的發生。」
信中表示,在這次事件中,熱比婭和「世維會」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他們必須受到懲罰。「許多事實證明,這次事件是我們的母親熱比婭・卡德爾領導的『世維會』組織、境內一部分分裂分子實施的行動」,「誰犯的罪,就必須由誰自己負責」。
這幾位親屬在致遇害者家屬的信中說:「我們沒有參與這次打砸殺事件,我們是無辜的,也是受害者。但是,作為熱比婭・卡德爾的子女及親屬,我們對我們母親所實施的以分裂為目的的這次暴力事件非常氣憤,並向這次事件中無辜死亡的群眾和他們的家屬說聲道歉。現在這件事已經過去半個多月了,你們還處在失去親人的悲痛之中,我們只能向你們表示對不起。同時我們希望所有的維吾爾族兄弟們不要相信我們母親的話,我們各族群眾要團結和睦相處,為建設安定、美麗、幸福的新疆儘自己的一份力。」
「媽媽!我們也想過安穩的日子。」熱比婭的兒女從心底發出這樣的呼喚,「新疆是各族群眾和睦相處的幸福家園,任何人想輕易地毀掉它是不可能的,群眾也不會輕饒毀壞他們家園的人。」
他們在信中說道:「現在群眾的生活特別好,只要努力、勤奮,各族群眾之間就沒有任何差別。簡單地說,現在烏魯木齊的維吾爾族中出現了很多百萬富翁,蓋了數不完的高樓大廈,我們政府給了他們各種優惠的政策。這些不都是好政策的成果嗎?」
熱比婭境內親屬在信中對熱比婭說:「在去美國之前,您向我國政府發誓不參與一切分裂活動,但您還是違背了自己的誓言。」他們奉勸熱比婭不要毀掉新疆各族群眾安定、幸福的生活,不要聽信別的國家的挑撥。
「我們還是想念那個入獄之前疼愛我們的媽媽,我們也不希望我們的媽媽被各族群眾唾罵。」他們說。
熱比婭境內親屬致烏魯木齊「7・5」事件遇害者家屬的信
新華社烏魯木齊8月3日電熱比婭境內部分親屬日前用維吾爾文致信烏魯木齊「7・5」事件遇害者家屬。這封信由熱比婭子女所寫,其他親屬籤名支持。以下是這封信的漢語譯文:
我們是熱比婭・卡德爾的弟弟買買提・卡德爾、兒子卡哈爾・阿不都熱依木、女兒茹仙古麗。
2009年7月5日,在我們生活的美麗的烏魯木齊發生了打砸燒殺暴力事件,造成近200名無辜群眾死亡,幾百輛車被燒毀,幾千人受傷,群眾財產受到了嚴重的毀壞。許多事實證明,這次事件是我們的母親熱比婭・卡德爾領導的「世維會」組織、境內一部分分裂分子實施的行動。
2005年,我們的母親熱比婭・卡德爾保外就醫去美國後,在國外的一些反對中國的勢力的鼓動煽動下,與國外的「三股勢力」聯合搞各種分裂活動。2009年6月26日廣東韶關發生維吾爾族和漢族工人糾紛後,她在很多電腦網頁上誇大事件歪曲事實,把2名維吾爾族工人死亡說成50多人死亡,並把假照片粘貼在電腦網頁上,導致了7月5日事件的發生。在這次事件中,我們的母親熱比婭・卡德爾和「世維會」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他們必須受到懲罰。
「7・5」當天,在事件發生前6個小時,我們的母親熱比婭・卡德爾給我們打電話,說會發生大事情。這事發生後,我們非常憤怒,也感到慚愧。誰犯的罪,就必須由誰自己負責。我們沒有參與這次打砸殺事件,我們是無辜的,也是受害者。但是,作為熱比婭・卡德爾的子女及親屬,我們對我們母親所實施的以分裂為目的的這次暴力事件非常氣憤,並向這次事件中無辜死亡的群眾和他們的家屬說聲道歉。現在這件事已經過去半個多月了,你們還處在失去親人的悲痛之中,我們只能向你們表示對不起。同時我們希望所有的維吾爾族兄弟們不要相信我們母親的話,我們各族群眾要團結和睦相處,為建設安定、美麗、幸福的新疆儘自己的一份力。
卡哈爾・阿不都熱依木(熱比婭的兒子)
茹仙古麗・卡德爾(熱比婭的女兒)
買買提(熱比婭的弟弟)
2009 年7月24日
熱比婭境內親屬給熱比婭的信
新華社烏魯木齊8月3日電熱比婭境內部分親屬日前用維吾爾文致信熱比婭。這封信由熱比婭子女所寫,其他親屬籤名支持。以下是這封信的漢語譯文:
媽媽您好:
這封信是您的兒子卡哈爾、女兒茹仙古麗,弟弟買買提・卡德爾一起坐下來寫給您的。
當年,黨和政府給了您那麼多的機會,在生意上給您創造了很多便利的條件,您才進入了新疆首富的行列,之後黨和政府又給了您一次又一次的寬待。但是,您還是因他人的誘惑進了監獄,之後因我國政府寬容您才去了美國。在去美國之前,您向我國政府發誓不參與一切分裂活動,但您還是違背了自己的誓言。
媽媽!我們也想過安穩的日子。我們新疆這個大家庭裡的群眾從來也沒有見過像7月5日這樣殘忍的暴力事件。因為您的原因,7月5日,在烏魯木齊,那麼多的無辜各族群眾失去了生命,那麼多無辜群眾的房屋、商店和車輛被燒掉、被毀掉,各族群眾的團結與和睦關係遭到了破壞,這是為什麼呢?
新疆是各族群眾和睦相處的幸福家園,任何人想輕易地毀掉它是不可能的,群眾也不會輕饒毀壞他們家園的人。媽媽,您幹了這麼多的事,但政府還是這麼好地對待我們,經常對我們說:「你們母親做的事情是你們母親自己的事情,你們跟這些事情無關。」您一出獄就去了美國,新疆的變化您不知道。現在群眾的生活特別好,只要努力、勤奮,各族群眾之間就沒有任何差別。簡單地說,現在烏魯木齊的維吾爾族中出現了很多百萬富翁,蓋了數不完的高樓大廈,我們政府給了他們各種優惠的政策。這些不都是好政策的成果嗎?
任何人都不希望有人破壞這個幸福的家園。所以,您也想一想我們的幸福、您的孫子孫女的幸福,希望您不要毀掉新疆各族群眾安定、幸福的生活,不要聽信別的國家的挑撥。我們還是想念那個入獄之前疼愛我們的媽媽,我們也不希望我們的媽媽被各族群眾唾罵。
卡哈爾(熱比婭的兒子)
買買提(熱比婭的弟弟)
茹仙古麗(熱比婭的女兒)
開塞爾・阿皮孜(熱比婭的女婿)
卡迪裡亞・開塞爾(熱比婭的外孫女)
熱孜亞・卡德爾(熱比婭女兒的養女)
左克拉・卡德爾(熱比婭的姐姐)
阿依迪達・卡哈爾(熱比婭的孫女)
阿依古麗(熱比婭的兒媳)
迪裡達爾・卡哈爾(熱比婭的孫女)
祖力普卡爾(熱比婭的孫子)
薩爾達(熱比婭的外孫)
2009年7月24日
烏魯木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