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看過《星星》的慎入!因為好多詞語會讓人莫名其妙。要說近期的話題,最火的無疑是電視劇《來自星星的你》,紅遍亞洲。
對於一個創業者,現在「韓劇」基本上是與自己絕緣的。一是因為時間有限,另一個原因還是因為劇情的狗血和言之無物。當然《星星》也未能免俗的繼承了韓劇「癌症、車禍、死不了」老套路。不過朋友推薦後,我還是饒有興致的跟完了整21集。
作為網際網路從業者,我發現如果把《星星》看作一款產品,那麼它在產品定位、產品研發方式、用戶需求、創新型營銷方式、粉絲效應的管理非常值得同行學習。在經歷完追《星星》熱潮之後,讓我們冷靜的分析一下,網際網路從業者能從其中學到什麼?
雖說《星星》的火熱程度已大大超出了製作方的預期,但是決定一款產品未來,早期的定位無疑非常重要。
(1)沿襲了韓劇驗證20年不變的成功經驗—「王子+公主」的曲折愛情故事。韓劇從不標榜過多的文化內涵和深層寓意,就是主打偶像所帶來的粉絲經濟。各種元素混搭:外星人、穿越、愛情主線中還穿插一條懸疑線,除討好主流觀眾外,還能吸引潛在觀眾。
(2)豪華的明星效應:主演全智賢、金秀賢、樸海鎮暫且不講,看一下超強的客串陣容
(3)受眾群體明確,韓國的電視劇目的就是為了消遣和娛樂。幫人們「逃避」現實生活的壓力。但最主要的受眾還是女性。
這裡可以舉一個《星星》定位的例子:像是很多劇迷吐槽「說好的床戲呢?就這樣一直蓋著棉被聊天嗎」?韓劇其實和美劇不一樣,韓劇的定位是適合全家一起看,老少皆宜,很少有床戲。所以根據產品定位的特點,床戲估計我們是永遠不會在這裡面出現了。
相應的,網際網路創業的產品定位也非常重要:要選擇潛力市場還是成熟市場;準確定位目標客戶群;切實解決用戶的痛點,能短時間內實現高增長等,要做好定位不能單靠諸佛引路,需要長時間積累出來的行業嗅覺。
韓劇之所以能從美劇、日劇等傳統偶像劇中殺出重圍,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劇情設計上。韓劇的編劇9成以上都是家庭主婦,這也是不爭的事實。因為韓國電視劇多以女性市場為導向,類型多為家庭劇和愛情劇為主,而韓國歐巴桑(大媽)也憑藉著感情細膩,時間充沛、善於造夢而完美的契合這個職業。
韓國的編劇在劇集裡有不可撼動的低位,只要編劇與電視臺商定好並開拍後,上可以挑導演、主演,下可以挑配角、場地、服裝,並且在劇集拍攝的過程中導演不能更改劇本,演員也不能隨便修改臺詞。知名編劇的薪酬也能大牌演員不相上下。
網際網路產品的核心靈魂是產品經理,與韓劇的編劇類似,產品經理負責產品定義、參與產品研發、有權對產品功能做出修改、管理產品的生命周期,並且對產品的最終結果負責!
同樣的,劇集如果收視率差或將要被電視臺砍掉的時候,編劇一樣也可能被被替換掉。
從商業上看,無論偏女性市場的韓劇《來自星星的你》還是偏男性市場的美劇《紙牌屋》等劇集,本質上來講,都是一款完美的滿足了用戶的需求,也可以說是先有的用戶需求後才有了這兩款產品產品。
《星星》讓無數痴情男女高呼過癮外。還將科幻、穿越、外星人、懸疑各種劇情元素集於一身,還超出了用戶的滿意預期;《星星》在第18集時,收視已突破30%。由於呼聲太高,製作方將原定的20集,將延長到第21集大結局。Happyending!這種以「用戶為導向」的意識也只有在韓劇裡面有了。
這裡說的用戶需求,是指真正的用戶需求,而不是盲從用戶。要對需求加以分析,抽絲剝繭,發現本質,才能做出超出用戶預期的產品。要做到這點:用戶吐槽通道一定要順暢;和用戶坐在一起看他如何使用產品;對普遍性的需求提高優先級別。
與國產劇集拍完後打包銷售不一樣,一般20集的韓劇在編劇寫完15集後,就可以開始拍攝,新劇放映前也一般只製作4~6集即可,之後的每一集都是前一周才會完成。這種近似直播的方式,很瘋狂,但也讓劇集在製作過程中,能根據觀眾反饋來做出調整。廣告和贊助商也可以在電視劇播出過程中,根據收視率來決定投放廣告量。
譬如,LINE就是在第十集之後才投入片尾廣告,並且在劇情中的植入也完美的替代了簡訊;譬如,《星星》中,金秀賢穿了多次高領毛衣,因為觀眾在網絡上表態不喜歡高領,製作方後期採納了低領扮相。
精益創業的思想。現在市場中投入一個極簡的產品原型,然後通過不斷的學習和有價值的用戶反饋,對產品進行快速迭代優化,以滿足目標市場。韓劇無疑將精益創業發揮到了極致,在一部劇集中能將產品做無數次調整。
精益創業這種極簡原型,不斷學習和快速迭代的方式,在產品開發中,不僅對產品更好適用市場有幫助。同時用戶的反饋互動、市場的良性認可,也會讓內部疲憊的開發團隊「滿血復活」!
韓劇從來不缺粉絲,但是金秀賢的粉絲竟然在情人節買下了整版的報紙廣告,這倒是前無古人的事。劇集、漫畫、歌手、演員們的粉絲,一直都是其周邊產品的最主要消費人群。淘寶的「星星同款」產品也達到了16萬之多。在國內劇集火爆的同時,各大粉絲站、貼吧、話題組分別建立起來,其中大部分是劇迷自發建立。
產品的粉絲古來有之,不過真正把粉絲文化變成營銷文化的,蘋果說第二,沒人敢說第一。龐大的粉絲群體不僅是品牌的優質資產,還是品牌忠實的維護者和布道者。能達到「我虐粉絲千百遍、粉絲待我如初戀」的品牌更是鳳毛麟角,有能力hold住粉絲的品牌才是營銷集大成者。
想要有粉絲,必須先將粉絲聚攏。蘋果各國的專賣店就是果粉們的「教堂」,像國內小米社區、魅族社區、各遊戲社區都是非常值得學習的榜樣。
「炸雞+啤酒」成了話題頭條,這與劇情中刻意、多次的描述有關係。現在讓「炸雞+啤酒」成了14年情人標配套餐。
上海天文臺也和某企業合作追《星星》,搞了一個大結局直播,與星迷一起互動。並且天文學家還否認了都敏俊和奧特曼是鄰居的謠言,這個事件讓本來冷冰冰的天文臺變的十分可愛。
事件營銷之於企業,主要是考驗營銷的應變能力,能夠創造並及時把握住事件。
2013年末,因為習大大在慶豐包子鋪的一餐,讓這家主打平民路線的企業莫名其妙的火了一把。話說筆者年前幾天還去吃了一頓「主席套餐」呢。至於炸雞啤酒能不能讓我國虧損千億的家禽業打一劑強心針呢?我們拭目以待吧!
當你在朋友圈裡看到《星星》的話題時;當你的微博裡又被刷屏時;當你時刻關註明星評論時……是的,你已經被營銷了!甚至你看到這篇文章時也一樣!
在以前我們可以選擇不去看電視、不去看雜誌、不去看廣告。但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每個人都是自媒體,我們無時無刻不被各種信息包圍。微博一直標榜「重新利用自己的碎片時間」,可是現在連我們完整的時間也被碎片化了。虛擬空間和現實空間搶佔我們的眼球,導致我們整個生活和工作都發生了巨大變化(不信?回頭你參加大型會議時,從前排往後看一下,臺上嘉賓在聊天,臺下觀眾在用微信群聊調侃嘉賓)。
產品推廣時,社會化營銷就像是病毒一樣,當年的杜蕾斯的鞋套,還有無心插柳的凡客體。社會化營銷所產生的影響是裂變的方式。要說也不是所有產品都適合做社會化營銷,碎片化和強通用性為特點的產品,就非常適合。
國內視頻是由PPS、樂視、愛奇藝、迅雷4家分發,據說加起來早已超過10億量。再加上國內各大「新聞生產平臺」鋪天蓋地的宣傳,讓你想不關心都不行。《星星》在中國的火爆也與眾多明星的追捧不無相關,伊能靜、高圓圓、趙薇等的微博分享,再加上粉絲的二次分享,渠道順利鋪開。
俗話說」酒香也怕巷子深「,渠道的質量對營銷方案的成功與否有很大關係。傳統行業裡會將營銷渠道與銷售通路混為一談。而網際網路的營銷渠道卻不同,目標很簡單,就是:讓你的話儘量多的目標用戶聽到。不得不舉「紅米+Qzone」、「牧馬人+京東首發」「UPS+奧運」都是巧借東風的經典方案。營銷渠道很重要,但最容易被忽視
」韓流」這個詞最早是由中國媒體提出的,從1999開始憑藉《藍色生死戀》《冬日戀歌》《天國的階梯》等愛情悲劇和《浪漫滿屋》《豪傑春香》《我叫金三順》等愛情喜劇被人熟知,而《大長今》收視率更是席捲亞洲。作為韓國政府主推的文化產業,最直接帶動了韓國的飲食、旅遊、民俗等相關產業。
韓國的電視劇有著成熟的市場環境,鏈條完善,從《星星》這部劇集來看:
SBS電視臺:韓國聚集電視臺有三個,分別是MBC、KBS、SBS電視臺。但是規定這三家電視臺必須在統一時間段裡播出同一類型的劇集,這就導致競爭非常激烈,劇迷們必須在唯一時間段裡做出自己唯一的選擇。從而也導致這三家競爭非常激烈的局面。
HB娛樂:擔當劇集的製片方,此製片公司也生產了很多優質的電視劇,旗下明星眾多。但在韓國像這種製片公司也有很多。
Keyeast:明星經濟公司。十二年前的《冬日戀歌》讓全亞洲認識了「長圍巾+眼鏡」裴勇俊的微笑形象,十二年後「高領毛衣+長劉海」金秀賢的冷臉形象又席捲亞洲。是的!金秀賢正是Keyeast公司一手打造出來的明星,而Keyeast的最大老闆就是裴勇俊。可以說金秀賢已經繼承了裴勇俊的衣缽。裴勇俊個人也在06年因Keyeast的上市一舉成為韓國娛樂界第一富豪。而這次金秀賢的成功,再一次證明了裴勇俊從演員到老闆的成功轉型。
如果將「劇集製作」比喻為「網際網路創業」:國產劇是傳統創業模式;美劇是敏捷創業模式;而韓劇是正宗的精益創業模式。在路上的您屬於哪個梯隊呢?
話說我和尊敬的王岐山「王大爹」一樣,也是《星星》和《紙牌屋》的粉絲。下一季再見。
【本文來自鈦媒體 由「日事清」產品市場負責人BobLeo原創,轉載時請註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