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力、爭力和試聲
一
試力為習拳中最重要、最困難之一部分工作。蓋試力為得力之由,力由試而得知,更由知而能得其所以用。習時須使身體均整,筋肉空靈……然骨骼毛髮都要支撐、遒放、爭斂互為。動愈微而神愈全,慢優於快,緩勝於急,欲行而又止,欲止而又行,更有行乎不得不止,止乎不得不行之意……習時須體會空氣阻力何似,我即用與阻力相等之力量與之應合,於是所用之力自然無過亦無不及。初試以手行之,逐漸以全體行之,能逐漸認識此種力……操之有恆,自有不思議之妙,而各項力量亦不難入手而得。
至於意不使斷,靈不使散,渾噩一體,動微處牽及全身,上下、左右、前後不忘不失,非達到舒適得力,奇趣橫生之境地,不足曰得拳之妙也。所試各力之名稱甚繁,如蓄力、彈力、驚力、開合力…三角、螺旋…等各種力量,亦自然由試而得知。蓋全體關節無微不含趨勢,同時亦無節不含放縱與開展,所謂「道放互為」。固無節不成鈍三角形,且無平面,亦無固定之三角形,蓋拳中之力都是精神方面體認而得知,形則微矣。表面觀之形似不動,而三角、螺旋實則輪轉不定,錯綜不已,要知有形則力散,無形則神聚非自身領略之後不能知也。
蓋螺旋力,以餘觀之,非由三角力不得產生也。而所有一切力量都是筋肉動蕩與精神假想相互而為,皆有密切聯帶之關係。若分而言之,則又走入方法之門,成為片面身……至於用力之法,混噩之要,絕不在形式之好壞,不在姿式之繁簡,要在支配之大意和心意之領導與全體內外之工作如何。
動作時,在形式方面,不論單出雙回,齊出獨進,橫走豎撞,正斜互爭,渾身之節、點、面、線,一切法則,無微不有先後、輕重、鬆緊之別。但需形不露體,力不出尖,亦無斷續,更不許有輕重方向之感,不論試力或發力,須保持身體松和,發力含蓄,而聽力以待其觸,神宜內斂,骨節藏稜……毛髮筋肉伸縮撥轉,全身內外無微不有滾珠、起稜之感。他如虛無假借種種無窮之力,言之太繁,姑不具論,學者神而明之。以上各力果得之後…而始有學拳之可能性……功力篤純,方可漸有不加思索,不煩擬意,不期而然,莫知而至的本能觸覺之活力也。
(引自《大成拳論》)
二
骨節如弓背,筋伸似弓弦。運勁如弦滿,發手似放箭。用力如抽絲,兩手如撕綿。四腕挺勁力自實,沉氣扣齒骨自堅。
(引自《意拳正軌》「鍛練筋骨「)
三
試力要從假想中去作假想,是無形的,是精神的,是永存不斷的,也是無往不浪的。
(引自《習拳一得》)
四
不動時,周身乃一貫之力,動時,大小關節無處不有上下、前後、左右、百般之二爭力,如是方能得周身混元之力也。
(引自《意拳正軌》「五行合一」)
五
試力……習時出於急迫,勢必先行吃力,則不自然,必偏重一方,失之於滑,於暴……陰陽、虛實、開合、順逆互為根用,順生自然,滔滔不絕,用之不竭。變化雖有不同,而力處一不變。力之外發,手肩肘胯,全身關節,縮骨伸筋,氣血鼓蕩,面面有力出鋒稜,生生不已,共爭一中也。力出共爭一中,乃言相等相乘之力也,名曰「爭力」,又名「混元力」。全身處處交互具有上下、左右、前後、四隅之相乘力。
初步試習,應求二爭力,如前伸後撤,上託下壓,外撐裡裹等,從一中心異向發出相等相乘之力。悟得二爭力,再求全身各部分同時面面爭力,無不相乘,互為應和,混元一致,共爭一心。氣力貫通全身,無有空隙,四肢百骸,大小關節,無處不爭,松鬆緊緊,虛虛實實,還是爭力,不爭就使不出氣力總之,全體混元一爭,得爭力,乃能神、氣、意、力真實合一,可謂之得中,可謂之得力矣。
(引自《拳學新編》「試力」,可能排版中有誤,參照筆者筆記稍有修改)。
六
試聲為輔助試力細微所不及,其效力在運用聲波鼓蕩全體細胞之工作。其原意不在威嚇,而聞之者則起猝然驚恐之感,實因其聲力並發,與徒作喊聲意在威嚇者不同。試聲,口內之氣不外吐,乃運用聲由內轉功夫。初試求有聲,漸從有聲而變無聲。蓋人之聲各異,惟試聲之聲世人皆同,其聲如幽谷撞鐘之聲,似老輩雲,試聲如黃鐘大呂之本,非筆墨毫端可以形容
(引自《大成拳論》)
(何鏡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