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遜 腎內科主任
如今患有腎病的人很多,已經知道自己患腎病的腎友及其他健康體檢人群,都要檢查腎功能。尤其是腎病患者,首次就診及以後每次複診更需注意腎功能及其變化情況。剛開始腎功能完全正常的腎病患者,也會逐漸發展成腎功能不全;原本腎功能異常的腎病患者,經治療後腎功能也可以完全恢復正常;腎功能輕微升高的腎病患者,也可能由於種種原因導致病情加重到晚期腎功能衰竭(尿毒症)。因此,關注腎功能,就是在了解病情的轉歸。
既然腎功能如此重要,那究竟哪幾項檢查才是腎功能,或者說哪些檢查項目是反映腎功能狀況的?有多年患病經歷的腎友或許都知道,醫生給腎病患者開出的腎功能檢查單也是如此——腎功能就是這幾項,即尿素氮(BUN)與血肌酐(SCr),通常還會檢查血尿酸(UA),後來還有一項化驗叫血清胱抑素C(Cys-C)。這四個檢查項目,真的就能完全反映腎病患者腎功能的真實狀況嗎?下面我們先來分別逐一了解。
1.尿素氮(BUN)
先說說血尿素氮,實際上它是血漿中除蛋白質以外的一種含氮化合物,可經腎小球濾過而排出體外。當患者處於慢性腎功能不全失代償期及急性腎衰竭(或急性腎損傷)時,BUN會升高,但有些疾病,如消化道出血、消耗性疾病、血容量不足等腎外因素,以及高蛋白飲食也會出現血中BUN升高,可事實上患者並無腎臟疾病,或者腎功能是正常的。因此,雖然BUN非常重要,但它並非是判斷腎功能的最好指標。
2.血肌酐(SCr)
血肌酐,一般指的是內生肌酐,它是人體肌肉代謝的產物。在肌肉中,肌酸作為能夠輔助為肌肉和神經細胞提供能量的含氮有機酸,它主要通過不可逆的非酶脫水反應緩慢形成肌酐,然後再釋放到血液中,之後隨尿液排出體外。所以說,與尿素氮不同的是,血肌酐與體內肌肉總量關係密切,不易受飲食影響。問題就出在這,既然它與肌肉總量有關,一位體形消瘦的中年女子與一位喜歡健美的壯碩男子相比,他們的肌肉總量相差甚遠,因此他們每天肌酐產生量肯定不同。如果對他們用同一標準判斷腎功能,顯然是不妥的,也容易誤判。
3.血尿酸(UA)
檢查腎功能時,總喜歡一起化驗血尿酸。雖然慢性腎衰竭與尿毒症患者會出現血尿酸升高,而且長期高尿酸血症患者也會影響腎功能導致慢性腎功能不全,但其實它並不能反映患者的腎功能。這是因為,血尿酸是嘌呤代謝的終末產物,人體內總尿酸的80%由細胞核蛋白分解代謝產生,20%則由攝入富含嘌呤的食物分解代謝產生。血尿酸升高是由核酸代謝增加與排洩減少引起。攝入高嘌呤食物與高分解代謝疾病(如腫瘤及白血病等,也包括腎衰竭)都可引起血尿酸升高。所以說,用血尿酸來判斷腎功能顯然是不靠譜的。
4.血清胱抑素C(Cys-C)
由於胱抑素C的分子量僅為13000(分子量小),且由體內有核細胞恆定產生,它能自由通過(濾過)腎小球,而且腎小管上皮細胞不分泌也不重吸收。因此,胱抑素C不依賴於任何外界因素,不受性別、年齡、飲食、胖瘦(肌肉量)及炎症等的影響,是一種反映腎小球濾過功能變化的理想標誌物,尤其對早期腎臟受損的敏感性高。然而,血清胱抑素C的檢測結果並不能作為腎功能的判斷指標。雖說慢性腎功能不全或急性腎衰竭患者也會出現血清胱抑素C升高,但是血清胱抑素C高了,也並非都是慢性腎功能不全或急性腎衰竭。因此,用它判斷腎功能不全,也會造成誤判。
作為通常意義的腎功能檢查指標,如上四項化驗項目都與腎功能密切相關,但它們是從不同角度反映腎功能情況。它們之中,某些指標(如尿素氮、血尿酸及胱抑素)高了,不一定就是腎功能不全,某些指標(如血肌酐及血尿酸)低了,也不能否定腎功能不全。
既然這樣,是否還有更為可靠的判斷腎功能的檢查指標?這就是今天筆者將要談到的——
腎小球濾過率(GFR)或內生肌酐清除率(CCr)
腎小球濾過率(GFR),即單位時間內(每分鐘)兩側腎臟生成的超濾液量,是衡量腎功能的重要指標之一。內生肌酐清除率(CCr),即測定單位時間內腎臟將若干毫升血中的內生肌酐全部清除出去的能力,是判斷腎小球濾過功能損害的敏感指標。由於實驗條件下測定腎小球濾過率(GFR)相當麻煩,因此通常選擇間接方法測量或估算GFR。可通過CKD-EPI及MDRD等方法與方程式得出。也可通過ECT做腎功能顯像檢測得出GFR,這種方法非常準確,但其要求高且費用高。關於內生肌酐清除率(CCr),可根據24小時尿肌酐水平及血肌酐,結合患者的年齡、性別、身高及體重等因素,通過公式計算得出,雖然費用較低,但比較麻煩(需要留取24小時尿液),且得出的結果會有誤差,但多次測得的結果仍能反映腎功能狀況。
總結一下,要想真正弄清楚腎病患者是否嚴重及指導進一步治療,檢查腎功能是必需的。通常情況下,BUN、SCr、Cys-C及UA等指標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患者的腎功能水平,但是在特殊情況下它們並不十分準確與可靠,更為可靠的則是腎小球濾過率(GFR)與內生肌酐清除率(CCr)。
文章為作者周遜原創,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