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病好轉,4項尿液指標會發信號,若都有先恭喜你

2020-12-06 騰訊網

有些病友常說:生病久了,健康是什麼感覺都忘了。

判斷病情是好是壞,身體感受是一方面,也可以通過檢查相應的指標更準確直觀的評估。腎病時好時壞關鍵要看腎功能的情況,那麼檢驗腎功能的指標有哪些?

尿液相關的檢查是評估腎功能必查的項目之一。一些特定的尿液檢查指標是腎臟損傷的「報警信號」,相反指標穩定也是病情好轉的寫照。

尿液檢測中4大指標,讓你更了解自己的腎功能!

尿白細胞、紅細胞

尿常規化驗單從上往下看首先就能看到尿白細胞、紅細胞這兩項指標及相關檢查指標。尿白細胞出現則表明存在感染的情況,即腎臟炎症反應,紅細胞高倍鏡下超過3個則判定為血尿。

這兩項指標常常被作為最初判斷腎炎的重要指標之一。

腎病發展過程中,也是判斷病情是否穩定的一項重要指標。如果尿檢尿液中白細胞歸於正常,說明腎臟炎症反應得到有效控制,腎功能的損傷減輕。

尿紅細胞減輕說明腎小球濾過功能趨於穩定,紅細胞漏出減少,單純潛血雖然不會對腎功能造成影響。但如果尿蛋白與潛血同時存在,就會成為加速腎衰竭的「禍首」之一,因此潛血的治療也非常重要。

尿微量白蛋白尿

微量白蛋白尿或尿白蛋白肌酐比也是評估腎小球損傷的一項標誌指標。主要檢驗的是白蛋白這項蛋白漏出到尿液的情況,相比尿常規尿蛋白更具有針對性,且一般檢查存在微量的白蛋白就需要注意腎功能的損傷,指標反應更靈敏。

糖尿病腎病、高血壓腎病的情況主要是看尿微量白蛋白尿的表現,而非24小時尿蛋白定量。

如果尿微量白蛋白尿持續維持在低於150mg/g,是腎功能好轉的一個跡象,長期保持在30mg/g以下更有助於病情穩定,腎衰竭的風險會更低。

順便說一句,24小時尿蛋白定量是大多數腎病都會檢查的一項尿蛋白指標,相比於尿微量白蛋白尿,沒有那麼靈敏,但同樣是反應腎功能非常重要的指標。這項指標平時強調的比較多,這裡就不多說。接下來說一項大家不是很了解的指標!

α1微球蛋白

相比前兩項指標,很多人對這項指標觀察不多,了解也不多。α1微球蛋白既反映了腎小球損傷的情況,同時也是判斷腎小管損傷程度的一項指標。屬於腎小管損傷標誌物。

如果這項指標能控制住好轉,說明腎小球、腎小管及腎間質等腎臟組織單位都有所好轉,整體腎功能的情況也趨於穩定。

尿量的多少尤其夜尿

尿量也是判斷腎小球濾過功能很直接的一項指標。對於已發生腎功能不全的患者,基本上都會留取尿液觀察尿量。尿量穩定是腎功能穩的信號之一,且對於已發生腎衰竭甚至尿毒症的患者,如果尿量持續穩定正在1000ml以上,那麼透析的風險也非常小,且仍以好轉的可能。

尿量主要是分為白天排尿和夜晚排尿。

其中夜尿情況也反映出腎功的好壞。一般血壓高、血糖高的腎病患者,夜尿偏多(超過2次),且尿量偏少(低於1000ml),說明腎功能情況不佳,需要注意。

(註:文章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問題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腎病防範腎衰竭,最該關注哪項尿液指標?腎內科醫生超全解答
    腎臟是生成原尿的器官,因此我們常說觀尿液可以知腎臟。尿液有什麼異常常常與腎臟功能的好壞脫不了關係。 尿液檢查項目也是判斷腎病的重要指標之一。一些腎友發病之初,往往就是發現了尿檢指標異常,進而查出了病情,抓住了最佳的治療時機。
  • 腎病有4項尿液指標非常重要,查清有利於降蛋白,別漏了
    判斷腎病的嚴重程度,往往有三方面檢查是必查項目:尿檢、血檢、腎功能檢查。具體到每項檢查又會包含一些重要的小檢查項目。比如尿檢中尿常規檢查是基本檢查,還有其他相關尿液檢查如24小時尿蛋白定量等,需要單獨進行檢查,血檢中包括血常規、血生化等各方面檢查,腎功能檢查則更加詳細。
  • 腎病好轉都有哪些信號?3個衡量標準要認清楚,別盲目停藥
    腎病發生期間腎功能的發展從好到壞是有一個過程,反過來,經過治療後,腎功能的恢復從壞到不太壞到慢慢穩定也需要一定的時間。腎病好轉的過程就是治療的過程,對於病情惡化一些信號,大家可能比較敏感。但對於病情是否好轉,除了一些常規觀察的指標如尿蛋白、血肌酐,具體的衡量標準卻不是很清楚。
  • 腎病好轉看尿蛋白+號,不如看這兩項指標更準確!
    腎病患者在複查時可能也比較關注蛋白尿的相關指標,尤其是尿常規中的尿蛋白加減號指標,常把尿蛋白加號的多少作為衡量腎功能好壞的指標之一。尿蛋白出現加號,主要是告訴我們有蛋白漏出尿液這個信息,但是不是腎小球損壞導致的,需進一步研究待查,並不能武斷說是病情加重。因為,還有可能是近段時間患者攝入太多高蛋白食物所致。尿蛋白加號除了病理因素,還受生理因素影響,如出汗多、喝水少等。因此,腎病患者首選要明確導致漏出多的因素,再針對性治療。
  • 哪幾項抽血檢查決定腎病用藥和療效?這幾項抽血檢查很關鍵,筆記做...
    哪幾個抽血檢查決定腎病如何用藥和療效?  2、血漿白蛋白  腎病患者易出現低血漿白蛋白,若血漿白蛋白每升小於30克,伴有24小時尿蛋白定量大於3.5克,就被診斷為腎病症候群,這種情況下需用糖皮質激素或免疫抑制劑治療。血漿白蛋白不僅僅診斷疾病,而且也是治療的重要參考,同樣是判斷預後的一項化驗指標。
  • 早期發現腎病的4大檢查指標
    目前中國已有2.6億確診的慢性病患者,其中高血壓患者達2億,血糖增高人數為1.4億,且慢性病導致的死亡已經佔到總死亡人數的80%。人們對慢性病的認識往往局限於疾病對於原發器官的破壞,而忽略了慢性疾病對其他器官,尤其是腎臟日積月累的損傷。
  • 這項指標也可以提示腎病進展!
    咱們很多腎友去醫院進行尿檢,往往只關注尿蛋白、尿潛血、鏡檢紅細胞等指標,比如根據尿蛋白的「+」號看看腎病有沒有加重,根據紅細胞數量看看有沒有血尿,到此就覺得本次尿液複查已圓滿結束了。其實,除了上述「老朋友」外,在尿液的相關檢查中還存在著不少有用的指標,能夠幫助我們了解腎病進展。
  • 腎病患者尿蛋白3+怎麼辦?4種情況,有效治療措施各不相同
    首次晨尿、二次晨尿或隨機尿都可以作為尿常規檢查的尿液,只是不同情況下留取的尿液檢查出來的結果因受影響而有所不同。一般來說,「首次晨尿」的尿液較為濃縮,檢查出來的尿蛋白「+」號等指標比實際結果要高;「隨機尿」的尿液可能比較稀釋,檢查出來的尿蛋白「+」號等指標比實際結果要低;而「二次晨尿」檢查出來的尿蛋白「+」號等指標,相對來說比較接近實際情況。
  • 出現這5情況,多提示腎病復發或加重,應至少檢查這5方面指標!
    周遜 腎內科主任若能早發現或首次就能採取及時規範的治療措施,腎病多可完全治癒或長期穩定病情。然而,由於種種原因,還是會有部分腎病出現復發或病情加重情況。而一旦出現腎病復發或病情加重,不僅可能並發危及生命的併發症與合併症,而且必須再次「忍受」多種藥物帶來的毒副作用。
  • 還通過這4項化驗指標判斷腎功能嗎?這裡有更為準確可靠的方法!
    周遜 腎內科主任如今患有腎病的人很多,已經知道自己患腎病的腎友及其他健康體檢人群,都要檢查腎功能。尤其是腎病患者,首次就診及以後每次複診更需注意腎功能及其變化情況。剛開始腎功能完全正常的腎病患者,也會逐漸發展成腎功能不全;原本腎功能異常的腎病患者,經治療後腎功能也可以完全恢復正常;腎功能輕微升高的腎病患者,也可能由於種種原因導致病情加重到晚期腎功能衰竭(尿毒症)。因此,關注腎功能,就是在了解病情的轉歸。既然腎功能如此重要,那究竟哪幾項檢查才是腎功能,或者說哪些檢查項目是反映腎功能狀況的?
  • 尿常規發展史你知道嗎? ——尿8項、9項、10項、11項不同點
    從上世紀70年代起,隨著用試劑帶來檢測尿液的幹化學分析儀的使用,尿液檢測項目也由單項逐漸發展到多項組合,檢測速度顯著升高。  目前,常規尿幹化學分析儀所使用的試劑帶,根據檢測目的多少大致可分為尿8項、項9項、項10項、項11項等組合試劑帶(不同型號儀器所用試劑帶檢測模塊順序可能不同),那麼尿常規是從何時產生?如何發展?以及各檢測項目臨床意義是什麼?
  • 所有的腎病都會發展成尿毒症嗎?別瞎猜,可通過這5個指標來判斷
    腎病的最終結果是尿毒症,有的患者查出腎病後,短短幾年內就進入尿毒症階段;但也有一部分患者終生沒有患上尿毒症。對腎病患者而言最可怕的莫過於尿毒症,及時可通過5個指標來看出自己是否會發展到尿毒症階段。
  • 特讓腎科大夫頭痛的6個檢查項目,希望自己都好,否則腎病「難」
    其中輔助檢查包括尿液檢查、抽血化驗、器械檢查及腎穿刺病理檢查等。有些檢查項目,高了或低了可以為診斷疾病或判斷病情提供依據,並不需要「大驚小怪」。可有的檢查項目卻「不一般」,一旦發現這些項目有異常,常常令腎科大夫「頭痛」,或提示病情嚴重,或提示腎病難治,或提示有危險。如下這六個檢查項目,就屬於此類情況。
  • 腎病預後看24h蛋白尿還是微量白蛋白?一文幫你弄清,別被忽悠了
    尿常規檢查是腎內科必查的項目之一,檢驗腎功能的情況,有一項指標至關重要,就是蛋白尿。尿液的形成與腎臟組織腎小球和腎小管有關,正常尿液中腎臟幾乎不會濾過出蛋白,當蛋白質漏出來,也就說明腎小球或腎小管出問題了。
  • 尿液裡出現大量泡沫,暗示什麼問題?是腎病了?答案或沒那麼簡單
    人有三急,排尿就是其中一種行為,這也是身體正常的生理反應,一般來說,正常的尿液是透明的,隨著喝水量的改變,尿液顏色也會出現差異,但尿液裡不會有泡沫。若是排尿時發現出現了大量泡沫,和什麼有關?如果排尿過急,就會使得尿液強力衝擊液面,空氣和尿液會混合,很快形成泡沫,這種泡沫一般也很快的就會消散了,是正常的情況;或者是你平時喝水太少了,尿液濃度較高,排尿時也會有泡沫。
  • 糖尿病腎病的6個信號 病情監測要怎麼做
    濟南糖尿病醫院內分泌科張靜主任表示:要做到防治糖尿病腎病,就要當心以下6個危險信號。   5、貧血   有明顯氮質血症的病人,或會有輕度的貧血。 早期主要監測尿微量白蛋白,若半年內連續兩次尿微量白蛋白排洩率在30~300mg/24h之間,在排除其他可能引起尿微量白蛋白排洩增加的原因外,即可診斷早期糖尿病腎病;若持續監測尿常規中的蛋白陽性,尿蛋白定量>0.5g/24h,尿白蛋白排出量>300μg/24h,排除其他可能的腎臟疾病外,可確定為臨床糖尿病腎病。
  • 24小時尿蛋白定量是金指標!為什麼腎病患者還要檢查尿常規?
    「其實那次就已經是腎病的一個先兆了,要是當時多留個心眼查一次尿,就不至於這麼快轉化成尿毒症。」小張如是說。因家境貧寒,小夥子最終放棄了治療……這類故事,在臨床上其實有很多。據統計,進行透析的尿毒症病人中有90%左右都是因為不重視尿檢而導致的。
  • 腎病醫生為什麼很重視尿量?一個重要的目測指標,對患者來說很方便
    對於尿液,腎病患者大多只關注有沒有泡沫,但是有一項指標醫生們卻格外關注,每次查房時都會詢問,它就是尿量,這是為什麼呢? 我們知道,尿液是腎臟過濾之後產生的,但實際上腎臟產生尿液的具體過程是這樣的:
  • 判斷腎功能好壞,3項指標會「說話」
    判斷腎功能的好壞,肌酐並不是唯一的指標,還有一些指標更敏感。其實腎內科醫生常常會說到「腎功能三項」檢查,除了肌酐,還有兩項指標也能幫你趁早了解腎功能的「秘密」!主要是它們的名稱常常被不少腎友誤以為是尿液檢查項目。血尿酸相對來說大家比較熟悉,常與痛風聯繫到一起。尿酸主要是體內嘌呤的產物,經腎臟代謝率過,腎功能受損後,會出現明顯升高,往往與肌酐一同升高。但單純尿酸升高,並不一定會有尿蛋白、潛血、水腫等症狀,引起不好判斷腎功能的好壞。
  • 3項指標可預測腎病結局,全部都穩定,不怕尿毒症
    電解質指標——血鉀 腎病早期代償性比較強,一般多出現水鈉代謝的問題,發展到中後期,開始出現酸鹼、電解質代謝紊亂的問題。其中比較典型的指標就是血鉀,部分患者出現鉀離子代謝紊亂的問題,繼而引發高血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