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病患者尿蛋白3+怎麼辦?4種情況,有效治療措施各不相同

2020-12-03 腎為先

周遜 腎內科主任

腎病患者去醫院首診或複診時,腎科醫生都會要求作尿常規檢查,這是一項非常方便而快捷化驗檢查,可按照要求留取早晨的「二次晨尿」,也可以「隨機」留取尿液送檢,有的也可以留取「首次晨尿」(即早晨第一次尿)。首次晨尿、二次晨尿或隨機尿都可以作為尿常規檢查的尿液,只是不同情況下留取的尿液檢查出來的結果因受影響而有所不同。一般來說,「首次晨尿」的尿液較為濃縮,檢查出來的尿蛋白「+」號等指標比實際結果要高;「隨機尿」的尿液可能比較稀釋,檢查出來的尿蛋白「+」號等指標比實際結果要低;而「二次晨尿」檢查出來的尿蛋白「+」號等指標,相對來說比較接近實際情況。

不管是哪一種情況下留取的尿液,當腎病患者化驗檢查結果顯示為尿蛋白3+時,都必須引起重視。如果是首診的腎病患者,應進一步做全面檢查,並結合患者的病史、症狀與體徵等以明確診斷;如果是複診的腎病患者,也需要進一步檢查其它某些項目,以判斷之前治療是否有效或病情是否復發。之後可根據如上得出的結論,再分別採取措施。

當腎病患者檢查發現尿蛋白3+時,會有如下四種情況,可分別採取相應治療措施。

1.尿蛋白太高

當尿常規出現尿蛋白3+時,通常都提示尿中蛋白漏出較多,即腎病患者的尿蛋白太高。應進一步檢查24小時尿蛋白定量,其24小時尿蛋白定量檢查結果可能≥3.5克,即腎病症候群水平的蛋白尿(也叫大量蛋白尿)。此時,還應該做其它相關檢查,如血漿白蛋白、血脂、肝腎功能及免疫功能等檢查。如若是首診的腎病患者,還應做排除繼發性腎臟病的相關檢查,必要時需做腎穿刺檢查以明確臨床與病理診斷。

一般來說,腎病患者出現尿蛋白3+,通常為原發性腎病症候群,常常伴有高度水腫(和/或尿量減少),病情看上去較為嚴重。病理診斷可以是微小病變、膜性腎病與局灶節段性腎小球硬化,也可以是IgA腎病與膜增殖性腎炎等,有效治療手段仍是以「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為主的方案,同時配合利尿、抗凝、降脂及對症支持治療。其中免疫抑制劑的選擇,應根據首次、復發、再發、年齡、性別及目前身體狀況與既往曾患疾病等情況,選擇環磷醯胺、他克莫司、環孢素、來氟米特或嗎替麥考酚酯等。其中關於糖皮質激素,首次配合環磷醯胺或嗎替麥考酚酯者可足量使用,配合他克莫司或環孢素者也可不使用足量,總之應根據具體情況而定。

2.尿蛋白不太高

有的時候,雖然尿常規中尿蛋白3+,但是進一步檢查24小時尿蛋白定量,卻發現尿蛋白不太高,或為少量蛋白尿(24小時尿蛋白定量<1.0克)、或為中等量蛋白尿(24小時尿蛋白定量介於1.0-3.5克之間)。對於尿蛋白不太高的少量蛋白尿與中等量蛋白尿的腎病患者,如IgA腎病、過敏性紫癜性腎炎、狼瘡性腎炎、繫膜增生性腎炎及糖尿病腎病等腎小球疾病都可以出現。對於尿蛋白不太高的少量蛋白尿的腎病患者,如藥物性腎損害、感染相關慢性間質性腎炎、高尿酸血症腎病及高血壓性腎損害等小管間質與腎血管疾病也可以出現。

之前已經確診為腎病症候群的患者,若發現尿中又有不太高的蛋白尿,進一步發展下去很可能會完全復發。無論是上面哪一種情況,應該以24小時尿蛋白定量1.0克為分水嶺。超過1.0克的腎病患者,絕大多數都需要加用「作用強」的西藥(如糖皮質激素、雷公藤多苷片及免疫抑制劑等)以配合治療。其基礎治療仍需控制血壓、降尿酸及長期使用沙坦類或普利類藥物。未超過1.0克的腎病患者,其治療不必過分積極或過度治療,但仍要重視基礎治療。

3.同時有腎小球濾過率下降

尿蛋白3+的腎病患者,其原發病可能是IgA腎病、繫膜增生性腎炎、膜性腎病、過敏性紫癜性腎炎、狼瘡性腎炎、鎮痛劑腎病、慢性腎盂腎炎、高血壓性腎損害及糖尿病腎病,時間久了且未能得到有效治療或療效差,都可能出現腎小球濾過率下降,即已處於慢性腎臟病3-5期階段,此時的治療重點與僅有尿蛋白升高會有明顯不同,即治療應以保護殘餘腎功能為主,延緩慢性腎臟病的進展速度。治療重點是控制血壓達標、糾正貧血、降低血尿酸水平及防治感染等,而降低尿蛋白並非治療重點,且往往很難達到降蛋白效果。另外,保持低鹽與優質低蛋白飲食及改變不良生活方式就顯得更加重要與必要。

4.尿蛋白定量完全正常

是的,你沒有看錯,尿蛋白3+的腎病患者,進一步檢查24小時尿蛋白定量時,其結果可能顯示為<0.15克,即屬於正常範圍的尿蛋白。這在我們腎內科門診經常會遇到,當患者留取的是第一次晨尿和/或在超空腹情況下留取的尿液,此時患者的尿液非常濃縮,其檢測結果與實際情況相差甚遠。這種情況,更多的是發生在複診患者身上。當遇到此類情況時,當然無需進一步作其它檢查,也無需加藥或藥物加量,而應繼續原來的治療計劃。

總結一下,當腎病患者出現尿蛋白3+時,需根據具體情況分別採取措施,療效一般不會差。

文章為作者周遜原創,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從尿蛋白3+到停藥,腎病患者需抓住這4個時間節點!
    周遜 腎內科主任尿蛋白3+一般都屬於大量蛋白尿範疇,即腎病患者24小時尿蛋白定量超過3.5克(兒童患者應大於50mg/KG體重/每天),往往同時伴有雙下肢明顯水腫或合併有尿量減少,這常見於腎病症候群,比如膜性腎病、微小病變腎病及局灶節段性腎小球硬化等
  • 尿蛋白系列之6:從尿蛋白看腎病的輕重,以及未來病情的發展
    尿蛋白檢查,幾乎是腎病患者最重要的檢驗項目,尿蛋白的輕重,往往代表著腎病病情的輕重。 關於尿蛋白,有多項指標,它們各代表什麼意思?部分患者了解得不準確,經常會有誤解。接下來介紹一下,怎麼從尿蛋白來判斷腎病的輕重、治療的難易程度。
  • 腎病患者如何徹底控制尿蛋白,使之不再復發?
    尿蛋白陽性就意味著腎臟有損傷。一般來說,尿蛋白量越大,腎損傷就越嚴重。本文就蛋白尿的原因和治療進行了簡要概述。 01 什麼是蛋白尿? 尿液檢查,出現下列任何一條,即為蛋白尿: 1.
  • 尿蛋白下降後就高枕無憂了?還要堅持做好5件事,腎病患者需謹記
    所有的腎病患者會伴有不同程度的尿蛋白升高,表現為少量尿蛋白尿和大量尿蛋白。尿蛋白是腎病的重要指標之一,通過24小時尿蛋白定量來評判病情分級。一般通過中西醫結合的方式來降尿蛋白,長期用藥才能維持蛋白尿穩定且不易復發。不過尿蛋白降低後並不代表著萬事大吉,還需堅持做好以下5件事情。
  • 腎病患者血肌酐高了,這4種治療方法比用所謂「降肌酐藥」靠譜!
    周遜 腎內科主任腎病患者短期內出現血肌酐升高:第一種情況是剛發現自己患有腎病就存在血肌酐超標;第二種情況則是原來患有多年腎病的患者突然發現血肌酐超過正常。血肌酐高了,怎麼辦?絕大多數腎病患者理解為「使用降肌酐藥物」就可以解決問題。
  • 尿蛋白3 尿蛋白3嚴重嗎
    尿蛋白3是一種嚴重的腎臟疾病了,一般已經是嚴重的腎臟問題了需要及時的治療了,那麼尿蛋白3的原因都有哪些呢?尿蛋白3嚴重嗎?尿蛋白3其實已經告訴我們身體內的代謝系統紊亂了。下面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下吧!尿蛋白3的危害很大了,一般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治療可能腎臟就會出現問題,最嚴重的後果就是出現腎衰竭。那麼具體應該怎麼樣來調節尿蛋白3呢?
  • 這類腎病真是個「害腎精」,避免惡化加速腎衰 3種治療方式可選
    但是一方面,我們的病情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很難判定自己是不是屬於「自發緩解」的那一類幸運兒,自發緩解的機率又有大有小;另一方面,有的患者本身病情較重(如蛋白尿>3.5g/天伴腎功能減退,或蛋白尿>8g/d的高危患者),又不給予及時正規的治療,膜性腎病可不會「心慈手軟」——大約15%患者在起病5~10年後照樣兒會發展為尿毒症。
  • 5種藥物可降低尿蛋白,是腎病好幫手,卻少為人知
    螺內酯可以降低各種腎炎和腎病症候群患者的尿蛋白,輕中度蛋白尿在用藥後可能會達到臨床治癒。一般使用螺內酯4周後起效,使用時間越久效果越明顯,可降低尿蛋白60%左右。 2.他汀類藥物 他汀類藥物是一類降脂藥,既能降血脂,也能降尿蛋白,可能是通過抗氧化、抗炎、抑制炎性細胞因子降低了尿蛋白。
  • 24小時尿蛋白定量是金指標!為什麼腎病患者還要檢查尿常規?
    小張在3年前的一次體檢中查出了高血壓,當時醫生開了治高血壓的藥。「其實那次就已經是腎病的一個先兆了,要是當時多留個心眼查一次尿,就不至於這麼快轉化成尿毒症。」小張如是說。因家境貧寒,小夥子最終放棄了治療……這類故事,在臨床上其實有很多。據統計,進行透析的尿毒症病人中有90%左右都是因為不重視尿檢而導致的。
  • 腎病降尿蛋白切忌千篇一律!除了激素,這類方法適合多數人
    出現尿蛋白症狀的腎病病理類型不在少數,如微小病變性腎病、膜性腎病、繫膜增生性腎小球腎炎、局灶階段腎小球硬化症等等,這些腎病除了尿蛋白,往往還存在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高度水腫的症狀,呈現典型的腎病症候群,可觀察腎小球基底膜通透性增大,腎小球纖維化進程加快。
  • 腎病加重,尿蛋白和肌酐卻紋絲不動?一個跨世紀謎題
    而膜性腎病不一樣,它雖然分為4期(部分學者會再加一期形成5期),但各個分期似乎只是中看不中用的「形式」:既和尿蛋白、腎功能等臨床指標無關,也和病情進展、尿毒症風險無關。 這就奇怪了。
  • 腎病|24小時尿蛋白和尿常規不相符,應以哪個為準?
    有的患者總是問我「同時去做了一個尿常規化驗和24小時尿蛋白定量化驗,可兩個結果不一樣,一看尿常規化驗結果陰性,再看24小時蛋白定量檢查,結果是0.2>0.15,還是高,這是為什麼?」真納悶!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 腎病出現反覆性蛋白尿,怎麼辦?
    除此之外,還有一項評判標準,常常被忽視,即尿蛋白的穩定性。有些腎病類型尿蛋白比較「頑固」,易出現復發的情況,復發會造成腎功能的反覆損傷,不利於病情的長期穩定,以及防治腎衰竭。那麼,應對反覆性尿蛋白,如何選擇用藥最好?
  • 尿蛋白降下來兩個月,一停藥又漲到2+怎麼辦?教你2招
    腎病監測尿蛋白的情況,24小時尿蛋白定量是最常用、關鍵的一項指標。治療過程中,尿蛋白的變化更是反應腎小球濾過功能的重要指標。排除掉個別病理因素的影響,一般尿蛋白定量越高,對腎功能的危害越大,說明腎小球濾過膜受損越嚴重。因此降低尿蛋白定量是預防腎衰竭發生的重要一環。
  • 腎病突然加重,醫生只用了一招,尿蛋白快速下降!
    今年2月,該患者再次出現泡沫樣小便,尿量減少,並伴有腰痛,尿常規:隱血1~3+、尿蛋白1~3+。到了5月,她的病情還是沒有好轉,於是來到我們這就診。門診尿常規顯示尿蛋白3+,24小時尿蛋白3.2g,尿白蛋白/肌酐比 2428.5ug/mg。
  • 出現這5情況,多提示腎病復發或加重,應至少檢查這5方面指標!
    周遜 腎內科主任若能早發現或首次就能採取及時規範的治療措施,腎病多可完全治癒或長期穩定病情。然而,由於種種原因,還是會有部分腎病出現復發或病情加重情況。而一旦出現腎病復發或病情加重,不僅可能並發危及生命的併發症與合併症,而且必須再次「忍受」多種藥物帶來的毒副作用。
  • 24小時尿蛋白定量的臨床意義是什麼?
    24小時尿蛋白定量的臨床意義是什麼?臨床上,判定腎病發生與否,多通過尿常規檢查中的尿蛋白定性和定量兩個指標進行綜合判定。尿蛋白定量判定能準確的反應受檢者的腎臟功能,常用的診斷指標即是24小時尿蛋白定量。偶然一次發生24小時尿蛋白定量超標,不能確診為腎病。正常人,尿常規檢測24小時尿蛋白定量範圍小於150mg/24小時。
  • 這些情況可不做,2種檢查能代替
    慢性腎病種類較多,且發病機制複雜,這些特性無疑增加了病情的治療難度。在臨床上,我們可以發現每位患者可能出現的症狀大致相同,指標升高也相似,但最終確診的病理類型卻存在差異。 即使都存在蛋白尿,你可能是膜性腎病,也可能是微小病變性腎病,也可能是糖尿病腎病。
  • 腎病好轉看尿蛋白+號,不如看這兩項指標更準確!
    點擊查看 在臨床治療時,我們常會講解相關尿蛋白對腎功能的作用,對延緩腎衰竭的意義。腎病患者在複查時可能也比較關注蛋白尿的相關指標,尤其是尿常規中的尿蛋白加減號指標,常把尿蛋白加號的多少作為衡量腎功能好壞的指標之一。
  • 【APCN&CSN2018】 原發性腎病症候群的診斷和治療進展
    根據病因可分為原發性、繼發性、遺傳性三類。診斷原發性NS需排除繼發性和遺傳性NS,如Alport症候群、先天性腎病症候群芬蘭型、激素抵抗型NS、遺傳性澱粉樣變。在腎移植患者中PLA2R抗體滴度增加或抗體陽性可提示復發。THSD7A僅表達於PLA2R陰性的特發性膜性腎病(IMN)患者腎組織,可作為PLA2R及其血清抗體均陰性IMN患者的補充檢查,在IMN患者中陽性率約為2.5%-5%。